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读经典做临床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科学内涵及必要性。方法:运用中医思维从“道”的层面进行阐述。结论:认为读经典做临床,重点体现在理法方药上。读经典在于“悟”道,而做临床在于“仿”道。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慧娟 《中医杂志》2012,53(11):969-970
"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班训,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朱良春教授等老一辈中医大家提出.2009年笔者有幸参加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在此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现结合具体实例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3年的"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结合抄方侍诊和对经典著作研读及亲身的临床实践,对"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感触颇深,结合成功病案的剖析,提出自己心悟,认为:读经典,能"见病知源",是"解惑之钥";跟名师,能"集思广益",是"启蒙之道";做临床,能"出真知"是"学以致用"等,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去岁冬至日,偶遇《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以下简称《辑要》)一书,深为李老学识之高深、治学之严谨所折服,而后每遇难证,往往推敲其书,寻桴鼓之佳音,莫不应手而瘥。此“天功”安敢偷享,特录验案几则,以推求师意。1 土虚风乘精室动,益气平肝仿建中林某,男,18岁,1年前忽发遗精,从每周遗精一二次,进而达到每周四五次之多。泄精醒后则感腹中拘急疼痛,心悸,手足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病属风邪内扰之遗精,治宜健中益气,平肝祛风。拟小建中汤加味。方用:饴糖30g(烊化),党参15g,桂枝、炙甘草、生姜(自备)各10g,白芍20g,大枣4枚(擘)。3剂,1剂/d,水煎…  相似文献   

5.
刘华  王锦 《光明中医》2015,30(2):363-364
<正>中医学发展了两千多年,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前贤名医都很重视对经典的体悟。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亦在近年来提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的口号,笔者等响应前贤号召,研读经典,用之临床,效果显现,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经方运用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呼吸急促,  相似文献   

6.
<正>"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乃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九字校训(或班训)。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邓铁涛教授、朱良春教授等老一辈中医大家提出。经过一年余的研修,自己颇有体会,现总结如下。1读经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专家指  相似文献   

7.
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培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而提出的学习原则和方法,通过跟随国医大师学习体会,结合读经典和做临床,通过"治未病"、"运脾胃调升降"以及"方证相对"三方面,对路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学经典,做临床是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夯实中医药专业人员中医基本功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学习吴鞠通的著作,分析他的学术思想与成才过程,并借此探讨面对新疾病谱、新时代要求该如何学习、发展中医:借鉴先贤,理论——临床——理论——临床,层层深化,不断升华,创新、完善、发展适应现代疾病特点的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中医研究生经典教学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缺乏对中医的认同感;中医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临床能力差:为科研而科研,中医创新不足等问题,而中医经典是中医之本。“思求精旨,演其所知”是中医研究生必备之能力。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中医研究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之必需。  相似文献   

11.
刘福生 《光明中医》2014,(10):2174-2175
读经典,记条文,识病机,抓主证,辨病位。做临床,经方与经方合用,经方与时方合用,灵活变通,随证加减。方证合拍,效如桴鼓。数则医案,以飨同道。 1产后自汗、恶露不绝、便秘案 黄某某,女,29岁,2012年9月7日初诊。患者诉因1月前顺产一男婴后出现全身汗出,汗出量多,一天须换几套衣服,怕风,乏力,饮食如常,大便硬,2~3日一行,尿少,色黄,恶露一月未净,量少,约5ml,色黑,伴腰背部酸痛不适。刻下证见:面色萎黄,全身汗出,皮肤湿润,肤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迟。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加味。药用:桂枝15g,白芍25g,炙甘草10g,红参片10g(另炖)、当归25g,桃仁10g,川芎6g,防风6g,生姜25g。5剂,水煎服,每131剂。9月12日复诊,用药后汗出明显减少,恶露已净,大便每日1次,质软,仍觉腰背部酸痛,微恶风,舌质淡暗,苔白厚,脉沉。效不更方,上方去川芎加炮附片10g,黄芪30g,肉苁蓉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随访,药后痊愈。  相似文献   

12.
李今庸先生系湖北枣阳人。他幼读私塾,后继承家学随父学医。侍诊之余遍读中医经典及经史子集诸书。悬壶故里后,医术精良,医德高尚,颇有名闻。1954年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前身)深造,后调至该校任教。现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  相似文献   

13.
王琦 《中医教育》2005,24(2):81-83
不断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是中医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拥有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深厚、医术精湛、知名度较高的临床医家是其根本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指出:"当前中医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中医药临床是多项工作的基础,而其中关键性因素是人才,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造就一代名医实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07,48(2):116-117
“读经典做临床”的提出,是基于对以往“名医”成长经验的归纳总结。它导源于以下的事实:中国历代名医没有一个不是熟读经典的,也没有一个不是勤于临床的。因而将“读经典做临床”作为当今“名医”的必要条件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1如何“读经典”所谓“读经典”是指对《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临床读经典,直接关系到中医成才。读经典必须下苦功,而且要带着问题,勤于思考。尤其是在疾病谱改变的今天,中医学面临新挑战,读经典必须重视领会中医原创性思维,尤其是中医辨病、辨证的临床思维,适应社会需求,解决临床新问题,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6.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7,48(1):18-19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相似文献   

17.
疗效源于经典创新立足临床——周仲瑛谈中医读典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仲瑛教授指出经典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根本,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是进行中医科研活动的源泉,也是中医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通过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不同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经典,并在临床中不断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王永炎老先生在《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序言中指出“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簿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应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动中医学科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提供的医学原理、原则和方法等仍然是我们今天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准则和指南,怎样读中医经典,掌握其真正内涵,指导临床,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20多年的实践中,坚持读经典,做临床,有一些体会,现略陈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