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利用CBCT三维重建成人上、下颌骨并与标本对照观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在2014年5月—2015年6月期间于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成人中选择25人为观察组,均接受颌面部CBCT扫描,并选择25名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作为参照组,对上颌窦下壁凸起结构以及下颌管走行、上颌窦下壁至牙根以及下颌管至牙根的距离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上颌窦下壁及下颌管上壁至第1、2前磨牙,至第1、2、3磨牙牙根的左右距离并无明显区别,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牙根至上颌管、上颌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选择长度适宜的牙种植体,可有效避免下牙槽神经受损以及误入上颌窦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分析研究正常人群上颌窦与上颌牙列的解剖位置关 系。方法 分析2015 年1 月-2016 年6 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接受CBCT 检查的169 例正常 中国人群上颌窦下壁覆盖上颌牙根尖、上颌窦下壁窦分隔、上颌窦最低点的情况,以及双侧上颌窦水平面形 状及是否对称。结果 57.99% 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2 前磨牙至第3 磨牙的根尖,2.37% 上颌窦下 壁从前向后由上颌尖牙盖过至第3 磨牙的根尖。16.57% 的上颌窦下壁有窦分隔,其中50% 窦分隔位于第2 前 磨牙远中至第2 磨牙远中。56.21% 上颌窦最低点位于上颌第1 磨牙。73.37% 上颌窦水平面形状为三角形,且 85.21% 正常人左右上颌窦形状对称。结论 中国人上颌窦下壁前界多位于第2 前磨牙,变异较多;上颌窦下 壁窦分隔较常见且多位于第1、2 磨牙区;上颌窦的最低点多位于第1 磨牙处,大部分正常人上颌窦水平面以 类三角形为主且左右双侧对称,建议进行上颌手术前应进行CBCT 检查仔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位置关系,为临床正畸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60例患者CBCT扫描数据资料,按照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每组各20例。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尖到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比较不同分组间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距离和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差异。结果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第一磨牙远颊根至上颌窦底距离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第一磨牙的远颊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高角组第一磨牙牙根相较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更易进入上颌窦。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治疗前后X线片探讨微种植体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临床应用中,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的临床效果,牙根的吸收程度,并对其远移距离与牙根长度变化量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2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平均年龄(25.50±4.10)岁,20例患者均在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间隔植入40颗微种植体,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曲面断层片.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U6-PP Vert)及颊侧近中根尖(U6R-PP Vert)的远移距离,上颌第一磨牙牙轴(U6/PP)及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U6-PP)的变化;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近远中牙根长度的变化.对样本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的距离及牙根长度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各测量项目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对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的距离和牙根长度的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研究,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微种植体远移磨牙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轴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近远中牙根长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距离与其颊侧近远中根长度变化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12,r2=0.893;P<0.01.结论 利用微种植体远移磨牙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根有一定程度吸收;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距离与其颊侧近远中牙根长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牙齿移动距离增加,牙根吸收程度也增加;说明牙齿移动距离对牙根的吸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第一磨牙和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研究牙列拥挤、前突16例患者,年龄13~23岁。矫治设计上颌需强支抗,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在矫治器粘结之前植入微螺钉型种植体。种植体植入于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牙槽嵴上,位于两邻牙牙根之间。治疗早期应用微螺钉进行尖牙向后结扎,后期以轻力每侧100~150 g力远移上颌尖牙,内收上前牙,排齐牙齿。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的16例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P>0.05),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动(P<0.01)。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达到支抗磨牙的稳定,有效治疗拥挤、前突畸形,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正畸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拔牙时断根进入上颌窦内是较为少见的临床意外,如不及时取出,将引起某些窦内疾病.我所在过去5年内共发生6例.本文就这种意外的有关因素、诊断和取出方法进行讨论.一、引起断根进入上颌寞内的有关因素:1.上颌窦的大小:较大窦腔的底常与上颌磨牙牙槽窝非常接近,进行拔牙手术和挖根时易将断根推入窦底或窦腔内.2.好发的牙位和牙根:本文6例中,发生在左侧者2例,右侧4例.左侧的2例均为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根.右侧的4例中,上颌第一磨牙2例(腭侧根),第二磨牙1例(腭侧根),第一双尖牙1例(颊  相似文献   

7.
郑秋立  王绍月 《中外医疗》2010,29(35):97-97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骨性支抗手段-种植体支抗,并将其应用在正畸治疗中,观察切牙和磨牙的位置变化。方法先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然后将直径1.60mm长度7mm的微型钛钉种植体植入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颊侧牙根间的牙槽骨上。应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向远中牵引尖牙,力量为100~200g,能够满足正畸支抗的需要[1]。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未发生明显移位(P〉0.05),上前牙内收达到理想的位置(P〈0.01)。结论微钛钉种植体在正畸力作用下,可以保持几乎绝对稳定。移动了想要移动的牙齿,解决了磨牙支抗丧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海钱  张兆  高应  于康  徐攀舒  陶丹 《浙江医学》2018,40(14):1616-1618
目的采用口腔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并与口腔全景片作比较,分析其差异及对正畸的影响。方法选取口腔正畸患者120例,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各240颗,共480颗。患者口腔正畸前常规拍摄口腔全景片,并进行CBCT检查。观察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全景片分类、CBCT分型情况,并比较CBCT与全景片对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分析情况。结果CBCT与全景片对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分析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CT显示第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为第二类的比例高于全景片,即CBCT更多地显示出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紧贴上颌窦底黏膜或者突出于上颌窦底。结论CBCT比全景片能更加准确地显示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特别是在牙根紧贴上颌窦底黏膜或者突出于上颌窦底时差异更大,建议对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进行CBCT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颌磨牙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用于全牙列远移的可行性。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88例初诊患者的锥体束CT(CB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颊根数目分为双颊根组和单颊根组。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根颊侧的实际骨厚度及在相应部位与上颌牙合平面成70°角植入微种植体所需骨厚度,比较这2组数据得出研究对象中可按该方法植入微种植体的百分比。测量各植入部位前方沿弓形方向的根间距,分析磨牙的可远移量。结果:在上颌磨牙各根颊侧均有一定比例患者可植入微种植体,最高可植入百分比在双颊根组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6 mm高度,为85.70%;在单颊根组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根颊侧6 mm高度,为91.38%。上颌磨牙近中颊根前方根间距较大,远中颊根前方根间距较小。结论:上颌磨牙各根颊侧均有部分患者可植入微种植体,最佳部位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或单根颊侧,但亦非绝对安全。上颌磨牙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用于全牙列远移方法的应用需要个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的底壁是上颌牙槽突的组成部分。根据丁氏研究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时指出,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相通者约20%以上。通窦底的牙根一般右侧多于左侧,第一磨牙多于第二磨牙,再次为第二双尖牙;各牙根中以第一、第二磨牙的腭侧根最多见,其次为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再次为第二双尖牙的牙根。在临床上拔除上述牙齿如发生牙根折断,可在取断根时因使用器械不当,而致把断根推入上颌窦底,如不及时取出可导致急慢性上颌窦炎。这时可有局部不适或引起头痛不安;但亦可断根被纤维结缔组织包围,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引起任何炎症。在处理断根进入上颌窦时,最好先作常规照口腔内X线片,或加照副鼻窦正侧位片,以确定断根位于窦底还是在窦腔内,供手术参考。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检查分析高海拔地区汉、藏、回3 个民族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 置关系,为拔牙、口腔外科手术、种植和植骨手术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汉、藏、回3 个民族各 110 例(男女各55 例,左右共110 侧),共330 例上颌窦的CBCT 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根 尖和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根尖的平 均距离为:汉族(5.52±1.47)和(4.46±1.82)mm,藏族(6.65±1.72)和(6.19±1.71)mm,回族(5.45±2.04) 和(4.07±1.74)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1 磨牙根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4.09±1.74)和(2.74±1.59)mm, 藏族(5.05±1.62)和(4.25±1.68)mm,回族(4.23±1.71)和(2.72±1.67)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磨牙根 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3.66±1.79)和(2.55±1.58)mm,藏族(5.29±1.67)和(4.14±1.71)mm,回族(3.49±1.76) 和(2.45±1.66)mm ;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磨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汉族(12.82±1.69)和(11.83±1.67)mm, 藏族(13.70±1.79)和(13.14±1.59)mm,回族(13.25±1.62)和(11.14±1.58)mm。结论 高海拔地区汉、藏、 回3 个民族的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存在差异;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第1 磨牙、第2 磨牙牙 根距离的平均值:汉族和回族均低于藏族;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男性:藏族> 回族> 汉族,女性:藏族> 汉族> 回族。  相似文献   

12.
王晓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140-142
目的 探讨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第三磨牙缺失、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和性别差异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第三磨牙的缺失率为25.7%,且上颌的缺失率显著多于下颌;缺失的牙位分布依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发生率在上颌与下颌、左侧与右侧、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180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恒牙同时缺失的现象,占总数的69.2%.结论 除了第三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是最易缺失的牙齿,对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应采取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钱亮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34):63-66
目的 通过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的测量分析,研究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的形态与位置。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需进行口腔放射检查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3D Viewer软件对其CBCT图像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的检出率、位置、走行、直径、终端位置及终端与上颌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 102例患者的双侧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的检出率为94.6%(193/204);其位置均为鼻上,走行为唇向者占79.3%,腭向者占20.7%。不同性别、侧别的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方向、终端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的直径在终端处显著大于分叉处[(1.20±0.29)mm vs.(0.75±0.21)mm,t=18.688,P<0.001]。男性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与上颌牙槽嵴顶间距离显著大于女性[(20.62±3.69)mm vs.(17.83±2.95)mm,t=5.900,P<0.001]。结论 CBCT图像对上颌窦外侧...  相似文献   

14.
杨铃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55+157-155,157
目的探讨拔牙过程中断根误人上颌窦时使用负压吸引法取出的方法。方法2005年8月~2011年10月8例患者在我院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窦,其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37.5(27~45)岁;1例为上颌第三磨牙,2例为上颌第二磨牙,5例为上颌第一磨牙。术前证实上颌窦内有高密度异物;经上颌窦前壁开窗负压吸引下取出断根。结果8例患者经上颌窦前壁开窗负压吸引下成功取出断根。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任何并发症反应。结论经上颌窦前壁开窗负压吸引下取断根法是可行的,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操作时间短、有利于保持牙槽嵴的高度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定位方法及其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1例(81侧)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术(上颌窦外提升)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CB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位点相对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的位置及其临床应对措施。结果:71例(81侧)上颌窦外提升病例中,术前CBCT曲面断层模拟功能可以判断上颌窦前外侧壁近远中区域骨内存在血管孔道77侧(95.1%)。应用CBCT冠状面断层功能局部可观察到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位点相对上颌窦外侧骨壁血管孔道54侧(66.7%),其中3侧(3.7%)可见两条水平向大致平行走行的血管,另外27侧(33.3%)未见明显血管孔道。81侧的影像资料中有6侧两位医师的诊断不一致,CBCT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42(P<0.001)。54侧检出第一磨牙缺失位点上颌窦外侧骨壁内存在血管孔道的病例中,最低位置血管孔道距离牙槽嵴顶水平的平均距离为(13.0±4.7) mm(最小3 mm、最大 28 mm),距离上颌窦底水平的平均距离为(9.3±4.8) mm,其中1侧检出上颌窦底骨壁内血管孔道。根据手术记录,上颌窦侧壁开窗术中解剖骨壁内血管4侧,开窗有意识避开血管3侧,1侧因出血而中断手术,73侧手术记录中未见血管相关记录。结论:上颌窦前外侧骨壁血管孔道CBCT检出率较高,术前CBCT检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助于完善手术设计、降低术中损伤上颌窦前外侧骨壁内血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牙阻生(impaction of teeth)是指超过了应该正常完全萌出的时间,牙仍在颌骨内未萌出或者仅部分萌出。阻生可以是一颗牙或者数颗牙受累,常对称性发生。牙阻生常见于恒牙列,最常累及第三磨牙、下颌前磨牙和上颌尖牙,乳牙列罕见[1-4]。在乳牙阻生的报道中,多为下颌第二乳磨牙阻生,上颌第二乳磨牙少见[2-7]。上颌第一乳磨牙及其继承恒牙易位埋伏阻生更为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上颌第一乳磨牙与第一前磨牙异位埋伏阻生的患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口腔种植义齿因具有不伤及健康牙齿、美观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等优点,成为牙列缺损与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1]。在进行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某些生理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不易把控种植方向、深度,影响种植成功率。上颌骨前壁在前磨牙区根方存在生理性骨凹陷,骨质结构相对薄弱[2],临床上常常忽略其倒凹的存在,造成植体颊侧穿孔,导致潜在的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骨的形态和疾病。方法 :采取观察、测量和拍照方法。结果 :发现额中缝 11例 ,二分颧骨 1例 ;牙齿异常发育 3例 ,第三磨牙萌出 :在男性上颌左、右侧 12 3 / 2 5 0 ,均占 49 2 0 % ;下颌骨左侧 173 / 2 5 0 ,占 69 2 0 % ,右侧 169/ 2 60 ,占 67 60 %。在女性上颌左侧 75 / 163、右侧 73 / 163 ,分别占 46 0 1%、44 79% ;下颌骨左侧 95 / 163 ,占 5 8 2 8% ,右侧 93 / 163 ,占 5 7 0 5 % ,下颌骨颏孔与牙齿对应位置关系而以对第 2前磨牙者百分率最高。发现的骨病有 :颅骨外伤 1例、下颌小头损伤 2例、颧骨骨髓炎 1例 ,龋齿 2 0 5例占 3 9 65 %。结论 :颅骨外伤、颧骨骨髓炎、二分颧骨、牙齿发育异常、均属考古中的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牙齿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4例牙齿正畸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薄层重建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并联合运用横轴面图像进行术前诊断。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牙齿畸形,尤其对颌骨内埋伏阻生牙的数目、形态、唇鄂侧位置及与邻牙关系,54例牙齿畸形患者术前与术后诊断一致,均得到有效的治疗。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牙齿正畸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牙齿正畸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