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泻黄散新识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能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疮口臭,烦渴唇干等证。笔者综观全方,仅用栀子、石膏以清阳明胃热,防风发散郁  相似文献   

2.
李永佳  刘严  漆剑 《新中医》2008,40(3):111-11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口疮之证.笔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脾胃伏火导致的小儿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裘晓芬 《河南中医》2011,31(11):1320-1320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为钱氏清泻脾胃伏热之良方。方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临床用之治疗口疮、流涎等脾系疾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4.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手足口病、发热、口疮均获  相似文献   

5.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吾师倪珠英行医几十载,善用古方治疗小儿疾病。其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小儿汗证、厌食、咳嗽、鼻渊、痢疾、便秘等等,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治脾热弄舌,故又名“泻脾散”。笔者将此方制为汤剂随证加味,用于治疗因脾胃伏火所致的疮疹湿癣,疗效甚佳。现举例说明如下: 伏热偏盛案吴××,男,21岁,1983年6月23日初诊。唇舌及胞睑反复红肿、糜烂,灼热疼痛,心烦口渴欲饮冷,口臭易饥,大便秘结,小溲赤少。舌红、苔薄黄,脉数而大。观其脉证,属脾胃伏热透发于肌  相似文献   

7.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小儿脾热弄舌而设。五版教材《方剂学》记载,能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等症,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具有泻脾胃伏火之功。笔者曾以本方加味,运用于其他痰病的治疗,颇有疗效。例举如下。赵某女42岁干部1988年11月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每于经前必发唇肿痛。经用西药抗生素及维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化验  相似文献   

8.
泻脾散(一名泻黄散)是錢仲阳創制的一首方剂,載于《小儿药証直訣》,它的組成药物是;石膏、山梔仁、生甘草、藿香、防风,共計五味。它的功用是泻脾胃之热。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肉。証见口燥、唇干、弄舌、口疮、口臭、煩热易飢等等。針对以上这些见証使用本方,效果确实滿意。但是从临床經验来說,如属脾胃郁热,不用藿香、防风,效果或不够理想,甚則愈是复入大苦、大寒之品,愈是效果不佳,为此引起笔者的重視,爱从理、法进一步探索、分析論証如下: 一、从方名看“泻脾”又名“泻黄”,也就是泻脾胃,以中医学理論归納脏腑所属,认为脾胃  相似文献   

9.
<正> 泻黄散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氏为治疗脾胃壅热证而设的专用方剂。其组成: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主治口干唇燥、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等证,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功用。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10.
<正> 泻黄散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功能清泻脾胃伏热。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五味药物组成。其中藿香理脾气,能去上焦壅热;山栀清心肺之火,乃太阴阳明经药,使火屈曲下行从小便出;生石膏大寒泻热;甘草甘平解毒泻火;防风升发脾中伏火。吾以此方化裁用于口腔热证屡获满意效果,现将验案数则介绍如下。重舌甘某,女,65岁,1981年8月14日就诊。因食煎饼,当晚感受风邪,出现舌中央及舌下肿物疼痛。诊见舌中有数个溃疡面,约花生米样大,舌下血脉胀起,状似小舌(约1×3厘米),色红,有触痛,善食易饥,口干烦渴,疲倦烦热,小溲色黄,舌红,苔黄中剥,脉细数。证属脾胃伏火,阴虚血结,风热内蕴。治宜清泻脾火,养阴行血,  相似文献   

11.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叶、山栀子、石膏、甘草、防风等组成。原治脾热弄舌,后世多用治口疮等症。笔者据本方善治脾胃伏火,具清泻、升散的特点,化裁运用于眼科临床,收效满意。仅举验案二则如下:[漏睛(泪囊炎)]李×,男,20岁。1988年11月5日诊。右眼内眦红赤,流黄稠液,经治年余未愈。检查:视力正常,白睛略充血,下睑红,按压内眦有黄色粘液自泪窍出,压痛。目雾涩,生眵。鼻塞、涕黄浊量少,烦躁,口干喜冷饮,  相似文献   

1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乙所创名方,由藿香、山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五味药组成,主治小儿“脾热弄舌”,后世医家总结本方善清脾胃蕴热、发脾胃伏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张丰川教授从医20余年,临床治疗皮肤病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张教授结合中医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五轮学说等理论,将泻黄散运用于慢性唇炎、口周皮炎、眼周神经性皮炎、痤疮的治疗上,认为上述皮肤病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蒙伏火、胃中有热,郁于肌表而致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张教授对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判断清晰;依据中医辨证求因、整体观念、情志致病等理论,注重患者综合情况的调治,并且注重三因制宜的实际应用;遣方用药灵活、变通,常取得满意疗效。附病案一则以资佐证。文章将张丰川教授运用泻黄散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清热泻脾散出自《医宗金鉴》,有清脾胃积热之功,治疗婴幼儿口疮。笔者在临证中用清热泻脾散加减(山栀、石膏、黄连、生地、黄芩、银花、连翘、青黛、灯心草)治疗小儿口舌生疮,疗效满意,现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脱屑性唇炎与脾胃关系密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脱屑性唇炎归为"唇渖"、"唇风"、"唇胗"等疾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胃伏火。脾胃伏火的产生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所致。治疗伏火应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王彦刚教授通过调整脾胃气机升降来消解脾胃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选用泻黄散酌加通降气机之品,是伏火得清,脾肾之功重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有利于枢机之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泻黄散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由藿香、生石膏、栀子、防风、甘草五味中药组成。原方为脾热弄舌而设,具有清泻脾胃伏火之功。笔者临证以此方灵活加减治疗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乙型肝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种儿科疑难杂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陈某,女,5岁,1990年3月1日初诊。患儿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39.5C,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1周前无明显诱因体温再度升高,并伴有周身皮疹,虽经多方治疗但无明显效果,故来我  相似文献   

16.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有泻脾胃伏火之功,临床可用于酒糟鼻、复发性口疮、消渴合并阴痒、疱疹等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高普照 《四川中医》2000,18(6):54-55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功专泻脾胃伏火。笔者多年来以该方辨证加减治疗儿科诸疾,收效甚佳,兹介绍如下。1卷舌痈李某,男,10岁。1996年6月20日就诊。其母代述:平素恣食炙厚味,3天前舌下靠舌根处生一肿块,灼热疼痛,就诊于某医,予肌注青霉素,内服中药“泻心场”治疗,未见好转,疼痛加重,红肿范围扩大,发热烦躁,夜难安眠,不能饮食,语言艰难,口臭便秘。查见:舌下根部弥漫红肿、灼热,按之疼痛,有根盘,无波动感,舌体活动受限,舌苔黄燥,脉滑数。诊为卷舌痈。证属脾胃炎毒上攻,聚于舌下。治宜清上彻下,…  相似文献   

18.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脾胃伏火。笔者用于治疗口疮口糜,每每获效。例一:刘某,男,23岁,农民。口舌生疮一周,舌面、口唇、口腔粘膜红肿糜烂,白色疮点遍布,疼痛难忍,影响饮食言语,口气臭秽,口干欲冷饮,发热,时汗出,心烦不寐,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四日一行,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证属脾胃伏火,心经有热、耗伤津液。治以泻脾胃伏火、清心滋液,方拟泻黄散合增液汤加味。处方:生石膏20克,山栀子12克,藿香叶9克,青防风9克,黑元参12克,生地黄18克,麦门冬15克,川黄连6克,细木通9克,生甘草9克。三剂。  相似文献   

19.
李珍 《江西中医药》2010,41(3):48-48
泻黄散是宋代钱乙所创的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是治疗小儿“脾热弄舌”名方,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作用。笔者侍诊李新民老师,观其所用本方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