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2010年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总结经验,为巩固防治成果和进一步降低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0年大理州查螺灭螺,人、牛的查病化疗等相关资料,分析钉螺面积、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以及人、牛血吸虫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2年大理州钉螺面积1 463 hm2、活螺密度0.064只/0.11 m2、钉螺感染率0.88%、人的粪检阳性率5.64%、牛的粪检阳性率3.00%。2002-2007年疫情呈波动状态,2008-2010年人、牛的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0年钉螺面积1 227 hm2、活螺密度0.062只/0.11m2。结论大理州已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已无感染性钉螺,但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呈波动状态,应实时调整血防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0只/0.1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广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的方法,开展螺情、病情调查。结果 2010年广汉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活螺密0.87只/0.11m2。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水田等环境,分别占有螺面积的87.44%和8.96%,沟渠的钉螺密度最高(0.97只/0.11m2),人群血检613人,血检阳性24人,阳性率为3.92%,未查出粪阳患者,耕牛无感染。结论 2010年广汉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相对较重,未出现急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丹徒区三洲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9年疫情动态与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区2009年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2.6%(20/768),感染率为0.13%(1/768),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共查出有螺面积为28.5万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7万m2、活螺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5只/框和26.24%,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02 5只/框和0.17%。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但江滩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仍较大。建议在加大灭螺措施的同时对江滩感染性钉螺形成原因进行调查,明确各类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3.35,P=0.000 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镇江市丹徒区陈丰山区感染性钉螺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为制定山丘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07年对陈丰山区的有螺环境进行螺情调查,对调查区内的居民、附近的流动人口及家畜进行病情调查,并对调查区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在调查区内采取灭螺、化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 2年调查区内共查出有螺面积7.5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6.0 hm2;常住人口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血检阳性率1.93%,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流动人口DDIA阳性率0.05%,粪检阳性1人;查出阳性耕牛2头;对29份野粪进行粪检,共发现阳性4份,均为牛粪;对13只野生动物保虫宿主解剖,均未发现阳性.2年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落实良好.结论 耕牛为该地区阳性钉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区内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该地区的灭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治及健康教育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扬中市螺情与血吸虫病病情的关系,探索符合当前血防工作实际情况的防控指标。方法对1989-2008年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全国统一的血吸虫病达标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调查软件,建立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调查数据库,分析疫情(螺情、病情)指标年间变化、有螺面积占历史面积比例、实现目标与防治时间关系等。结果 1989年和2008年,扬中市钉螺密度分别为0.055、0.141只/0.1m2,上升了156.36%;钉螺面积分别为42.04、277.36hm2,上升了559.77%;人群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为0.62%、0.48%,病原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为5%、0。1989-2008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结论扬中市虽然螺情形势严峻,但通过行之有效地落实防治措施,血吸虫病疫情仍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南中村监测点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67%和95.49%,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2010年的9.93%(95/957)下降为2011年的1.35%(7/519),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亦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 结论 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所采取的常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有效,但有螺面积未见明显有效压缩,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提示今后要强化灭螺措施,并确保灭螺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江滩有螺环境治理,继续开展螺情和血吸虫传染源监测,以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效果中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防治策略和效果。方法采取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纵向观察、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3--2007年全省灭螺覆盖率和人畜化疗比率逐年增加,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及人畜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灭螺覆盖率与感染性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环境数、人群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及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r与感染螺面积=-0.897,P=0.039;r与歙螺环境=-0.937,P=0.019;r与人群感染率=-0.913,P=0.031;r与家畜感染率=-0.991,P=0.001;r与急性血吸虫病=-0.894,P=0.041);人、畜化疗比率与感染性钉螺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r人化疗比率=-0.965,P=0.008;r畜化疗比率=-0.921,P=0.027);经费增加与人、畜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经费和人感染率=-0.897,P=0.039;r经费和畜感染率=-0.971,P=0.006)。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人、畜感染率与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及灭螺覆盖率间均有直线关系。结论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著;灭螺和化疗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防治经费的稳定增加是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要求,2008-2011年每年对嵊州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情、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和家畜病情等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年累计发现钉螺面积3 060 m2,解剖活螺595只,未发现阳性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77%,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09%,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例。提示,监测点钉螺分布面积小而分散,呈残存钉螺分布的特点。今后仍要加强螺情和流动人群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评价山丘型地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综合措施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句容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 和疫情资料,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句容市钉螺面积、 活螺密度分别自43.13 hm2 、 1.48只/0.1 m2 下降至0; 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阳性率持续下降; 居民和学生的血防健康教育知晓率分别自88.43%、 82.04%提高到92.56%、 95.74%; 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呈显著负相关 (r = -0.864, P<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地区坚持灭螺和化疗为主的血吸 虫病综合措施可使血吸虫病疫情快速、 稳定下降, 从而推进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评价长江武汉段铁板洲以平整滩地、 翻耕种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2011-2015年, 在综合防治前后, 每年春季均在铁板洲进行螺情调查, 并对洲滩相邻的花园社区6~65岁居民进行病情调 查; 2014年7月下旬开展哨鼠监测。此外, 对综合开发治理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 结果 2011年综合治理前人群感 染率为0.72% (3/414), 2012年综合开发后人群感染率为0.37% (2/536), 2013年降为0.31% (1/326), 2014、 2015年未再查 出血吸虫病病人。与2011年相比, 2015年铁板洲有螺面积下降了22.18%, 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7.83%, 活螺平均密度 下降了98.25%, 各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哨鼠监测未发现阳性哨鼠。与综合治理前相比, 铁板洲治理后每年净收入 增加233.33%。结论 结论 铁板洲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后血吸虫病病情及螺情均显著下降,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南通市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验证既往研究结论,为该类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控制现场试验方法,现场观察人工输入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情况,同时实验室比较观察"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对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结果除如东县新店镇汤园村(有螺无病)现场光壳螺组外,实验钉螺在"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现场控制环境均可以被血吸虫毛蚴感染。各组光壳钉螺感染率低于肋壳钉螺,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光壳钉螺死亡率高于肋壳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新店=135.118,χ~2双甸=122.836,χ~2白蒲=154.436,χ~2丁堰=138.288,χ~2对照=151.923,P均0.01)。"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试验组钉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如皋=0.071,χ~2如东=0.216,P均0.05),各组与无土实验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7.148,P0.05)。结论南通地区"有螺无病"区在输入足够数量血吸虫病传染源后有可能形成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必要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钉螺在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易感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钉螺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感染情况。方法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泥土及江水,将采自长江上游江滩的当年新螺置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其生存、繁殖及感染情况,并用血吸虫病流行区泥土作对照。结果6个月和12个月后的钉螺存活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8,0.4161,P均〉0.05);春季每只雌螺的平均产卵数为67.69个,95%可信区间为24.0260~110.0974;螺卵平均孵化率83.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318,P〉0.05);子代成螺经人工感染60d后,感染率为1.40%(5/356)。结论长江上游江滩钉螺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实验室能够正常生存和繁殖,其子代钉螺能够在实验室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分析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实施以机代牛措施 为主的湖北省江陵县和公安县、 实施封洲禁牧措施为主的湖南省沅江市和华容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 对 2007-2013年人群、 耕牛、 野粪和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分析, 比较措施实施前后的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湖北省6个行 政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措施, 湖南省7个行政村实施封洲禁牧为主措施。2007-2013年调查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整体 下降趋势, 从3.95%下降至0.69%, 下降了82.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28.376, P < 0.05); 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2 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83.08%和81.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32, P > 0.05)。耕牛血吸虫感染 率从3.66%降至0.65%, 下降了82.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692, P < 0.05)。2013年13个村有螺环境野粪调查 157.44 hm2 , 检获野粪625份, 均为牛粪, 平均密度为3.97份/hm2 , 血吸虫卵阳性7份, 阳性率为1.12%。2007年后, 13个村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均逐步下降, 2011-2013年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合溪水库兴建后流域内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方法2012-2015年选择合溪水库北涧入口处煤山镇 新源村作为监测点,按照《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方法,对监测点内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开展监测。结 果2012-2015 年监测点内累计调查167 个环境,面积21.68 hm2,查到有螺条块2 个,面积0.1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12%,活螺密度为0.019 2只/0.1 m2,解剖钉螺37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监测本地居民970人,流动人群8 748 人,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监测黄牛3 0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合溪水库流域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内源 性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消除;应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加大合溪水库流域螺情监测和环境改造力度,有效压缩钉 螺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