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骨折给予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另一侧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治疗。观察术后、随访时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6~18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后凸角度消失。结论应用后路减压,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5钉)内固定,另一侧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置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加椎管间接减压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植骨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3例。结果经7~55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恢复90%以上,椎管狭窄症状明显改善。复查X线片未见复位的椎体高度丢失。复位后的椎体高度无丢失,无明显后凸畸形,Frankel分级获得1~3级以上改善。结论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需积极手术治疗,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置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9年3月本院采用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新鲜的胸腰椎骨折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1.5岁。骨折部位:T112例,T129例,L111例,L22例。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A级3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和E级3例。伤椎椎体楔变:脊柱后凸畸形大于20°者9例,占37.5%。手术方法: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开孔,通过套管植入自体松质骨碎块于伤椎椎体内。结果:随访3~38个月,平均23.2个月,伤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0%~100%,伤椎椎体高度维持良好,形态无塌陷,未出现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CT显示伤椎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内植骨块边缘模糊。融合良好,骨折椎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分别无改变。结论: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患者,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对术后早期活动及预防术后远期椎体塌陷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经伤椎复位固定和经伤椎椎弓根颗粒植骨和有选择半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良好,骨折全部愈合,无钉棒断裂发生。结论应用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固定和经伤椎植骨椎体复位满意、骨折愈合良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3年5月该科采用经伤椎两侧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把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粉碎成颗粒状植入伤椎椎体内,伤椎椎体成形。同时联合后外侧植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予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螺钉。观察术前、术后、术后3、6个月、术后1年及最后1次随访时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内植骨及后路融合情况,测量椎管狭窄率、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评估腰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3.4±1.2)%]、Cobb角[(5.2±3.1)°]及伤椎前缘压缩率[(4.4±3.1)%]较术前[(67±10.6)%、(38±4.5)°、(43.2±21.7)%]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最后1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X射线检查显示术后伤椎内植入骨充填良好,无伤椎"空壳"现象,复位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后路植骨融合平均5.0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解决伤椎前、中柱骨缺损、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伤椎与临椎后柱的融合、固定。3柱的修复与稳定,有效地避免了远期内固定失败、伤椎高度再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4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并进行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27.6±14.8)min,术中出血量为(457.9±103.4)mL,术后24h伤口引流量为(264.3±47.2)mL,骨折愈合时间为(15.0~3.6)周。随访1年后,发生感染2例,断钉1例,脊柱曲度异常改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后缘高度均明显大于术前,患者术后Cobb角和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小于术前,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增强患者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手术创伤小且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治疗患者68例,伴有截瘫症状者同时切开椎板行椎管内彻底减压。结果 68例病例均有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18个月。X线检查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平均〉90%,椎体序列规整,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恢复和改善。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内固定椎弓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及直接间接减压,克服了传统短节段四钉法固定易出现的伤椎复位不良、术后断钉断棒、矫正角度丢失及迟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较以前的固定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朱童 《淮海医药》2010,28(5):419-42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30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骨折节段T12-L2,其中压缩性骨折22例,爆裂性骨折8例,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胸腰椎骨折在后路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有效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行椎管彻底减压,利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取三面带皮质骨的髂骨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36例。结果复位满意率为91.7%,椎体间高度恢复正常,术后平均改善率(JOA评分)为85.3%,临床疗效优良率(Asher疗效评定)为94.4%,所有患者获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及断钉等。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半椎板切除减压、撬拨复位伤椎体内植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3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半椎板切除减压、撬拨复位伤椎体内植骨治疗。采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价脊髓及马尾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相对高度、Cobb 角及CT测量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率情况评价骨折愈合及椎管减压情况。手术时间120~190 min, 平均150.4 min;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40 mL;术后1年伤椎体水平椎管狭窄率明显降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P<0.01);术后各时间点Cobb 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恢复(P<0.01);术后各时间点椎体相对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30例患者的术后1年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有1~3级改善。半椎板切除减压、撬拨复位伤椎体内植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椎管得到充分减压,椎体内植骨重塑了椎体的形状和高度, 伤椎愈合、植骨融合良好,取出内固定后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方法:对52列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器复位固定,横突间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术前,术后均行摄片及CT扫描。结果:术后伤椎高度显恢复,Cobb角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除ASIA A级4例无改善,E级5例未出现神经症状),2例患者3根椎弓根钉断裂。结论:后路短节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翔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22-2123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检查,测量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 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 ~36个月,平均(23.8±9.3)个月.术后1年将内固定取出,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植骨块融合较好,未见骨吸收且脊柱生理弧度维持良好.患者术后及36个月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1周与术后36个月随访时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随访观察10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发现108例术后患者中有1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折断原因为局部应力集中及异常活动,多为技术因素。结论导致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脊柱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MRI对鉴别骨质疏松性和转移性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脊柱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数据统计采用)c2检验。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MRI对鉴别骨质疏松性和转移性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段脊椎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 43例胸腰段脊椎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分析总结护理方法及护理结果。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10~18个月,按Frankel分级:A级有2例无恢复,其余患者较术前恢复1~2级,脊椎畸形均矫正,无手术并发症。结论整体化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且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0例单纯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管减压的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病椎及上下相邻椎弓根根部,做4个2.5 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后凸畸形。手术时间约2 h,出血量100~150 mL。结论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适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管减压的患者,优点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47.5±6.4)%和(19.1±2.7)%,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9.2±1.4)%和(1.6±0.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17.6~*矫正至4.3~*,平均矫正12.3~*.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在早期稳定的基础上为前柱提供长期稳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与伤椎置钉及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1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B和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单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及椎弓根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日本整形外科学腰椎疾患治疗成绩(JOA)评分等。结果 B、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矢状面角度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短节段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等优点,有助于改善固定稳定程度,避免术后矫正角度过度丢失,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比较不同手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为临床合理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分为A组50例与B组37例,A组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治疗,B组则采取单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随访6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和随访6个月VAS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 d(P<0.05)。 A组患者术后3 d、随访6个月VAS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相比单纯短节段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更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