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9.00 D)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的改变,并分析巩膜厚度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84只眼),女性62例(111只眼);年龄18~67岁,平均(33.10±13.27)岁。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处及由中心凹向鼻侧、颞侧各500 μm、1000 μm及1500 μm的巩膜厚度值,共测量7个点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超高度近视眼黄斑区不同部位的巩膜厚度有无差异,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两两比较,计算相关系数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黄斑中心凹处巩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年龄、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68±0.31),区间为0.01~1.00;平均屈光度数(-14.68±4.31)D,区间为-9.00~-25.25 D;平均眼轴长度(29.14±2.06)mm,区间为25.20~36.00 mm。中心凹颞侧1500 μm处的巩膜厚度均值最小,为(281.17±93.84)μm;中心凹处巩膜厚度均值最大,为(318.13±87.49)μm。颞侧1500 μm处的巩膜厚度与颞侧500 μm、中心凹处和鼻侧相比较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90,-3.37,-2.85,-3.07;P<0.05);颞侧1000 μm处的巩膜厚度与中心凹处、鼻侧500 μm和鼻侧1500 μm处相比较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2.35,-2.05;P<0.05)。中心凹处巩膜厚度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371,P<0.05);与眼轴长度呈中度负相关(r=-0.573,P<0.05);与屈光度数和最佳矫正视力呈中度正相关(r=0.469,0.41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眼轴长度和年龄是影响中心凹处巩膜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β=-18.436,-1.347;P<0.05)。 结论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成年超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区巩膜全层图像的方法,是无创、实用且简单易行的。本研究结果提示巩膜的病理变化,可能在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测量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可作为后巩膜葡萄肿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为高度近视眼的防控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研究眼轴长度对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筛选无眼底改变的近视患者90例90眼,男47例,女43例,年龄18~35岁。入选患者根据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分为3组:低、中度近视组(lowandmediummyopiagroup,LMMG),等效球镜度数为-0.50~<-6.00D且眼轴长度为24~<26mm,共29眼;高度近视组(highmyopiagroup,HMG),等效球镜度数为-6.00~<-10.00D且眼轴长度为26~<28mm,共37眼;超高度近视组(superhighmyopiagroup,SHMG),等效球镜度数≥ -10.00D且眼轴长度≥28mm,共24眼。根据黄斑区9分区模式使用CirrusHD-OCT检测入选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的差异。使用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 HMG的内环下方黄斑厚度(inferiorinnermacularthickness,IIM)、内环颞侧黄斑厚度(temporalinnermacularthickness,TIM)和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LMMG,但黄斑中心区厚度(centralsubfieldthickness,CST)测量值明显大于LMMG(均为P<0.05)。SHMG的IIM、TIM和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LMMG,但CST测量值明显大于LMMG(均为P<0.05)。SHMG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HMG,但CST测量值明显大于HMG(均为P<0.05)。CST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内环平均厚度、IIM、TIM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外环每一象限的厚度、外环平均厚度、黄斑区平均厚度和黄斑体积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均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随着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数的增加,非病理性近视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内环和外环厚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04/2019-06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无明显视力下降(最佳矫正视力≥0.8)的患者40例79眼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64例119眼为对照组。采用3D OCT获得两组受检者黄斑区9个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平均视网膜厚度(ART)及视网膜体积(TV),并分析两组受检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CRT、ART、TV(193.99±14.58μm、291.07±12.24μm、8.22±0.35mm 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187.38±12.24μm、280.54±8.71μm、7.92±0.25mm 3),且观察组患者黄斑区9个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明显视力下降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较正常人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变化,并探讨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方法:儿童39例65眼,平均年龄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的疾病和眼前节的病变。根据阿托品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OCT对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 S,12∶00位)、颞侧( T,9∶00位)、下方( I,6∶00位)、鼻侧( N,3∶00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对各组间同一位点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薄于高度近视组,厚于正视眼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距中心凹0.5 mm处颞侧及下方视网膜厚度、距中心凹1.0 mm处颞侧及上方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与正视眼组相比均变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距中心凹1.5,2.0,2.5,3.0mm处鼻、上、颞、下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均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Fu-Lin  张卯年 《眼科新进展》2008,28(8):598-599,601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关系.方法 对高度近视57例(71眼),用间接镜、B超确定PS分为2组:PS组(30眼)和无PS组(41眼),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A超测量眼轴长度,研究高度近视黄斑区(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凹150 μm、500 μm、1 000 μm)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 高度近视PS黄癍中心凹、距中心凹150 μm、500 μm、1000 μm处视网膜厚度分别是(129.33±17.69)μm、(143.68±16.17)μm、(178.92±20.53)μm、(210.45±23.89)μm,分别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关系(-0.415 3、-0.425 3、-0.556 4、-0.575 8,P<0.05);高度近视无PS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凹150 μm、500 μm、1 000μm处视网膜厚度分别是(154.95±13.17)μm、(178.27±17.24)μm、(211.32±24.68)μm、(248.76±24.51)μm,与眼轴长度无相关性(-0.690、-0.590、-0.290、-0.120,P>0.05).结论 高度近视PS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凹150μm、500 μm、1 000μm处视网膜厚度均随眼轴长度增加而变薄,高度近视无PS黄斑区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不随眼轴长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LASIK负压吸引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RNF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负压吸引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的高度近视眼患者15例(30只眼)(>6.00D),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周眼底黄斑区和RNFL的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以及测量以视乳头为中心、直径为3.4mm的RNFL厚度,以地形图分4个区域显示。结果15例(3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改变与术中负压吸引时间呈正相关(r=0.310,P=0.05),RNFL厚度改变与术中负压吸引时间呈正相关(r=0.232,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和RNFL轻度变薄与负压吸引时间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黄斑区域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者48例48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2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中心凹及周边直径为3mm和6mm两个环形区域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两组旁中心凹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鼻侧与下方次之,颞侧最薄;旁周边中心凹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上方与下方次之,颞侧最薄。高度近视组中旁中心凹范围及旁周边中心凹的颞侧和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的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中中心小凹及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是旁中心凹区,不是在中心凹。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娜  廖华萍  俞方知  王玲 《眼科研究》2008,26(6):436-438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特点.方法 122例除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的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数-1.50~-15.25 D(-6.18±2.61)D,每例随机选取1眼受检.所有受检眼行屈光检查和眼轴长度测定.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测定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后,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及眼轴长度均不相关.旁中心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与年龄不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鼻侧内圈除外;随眼轴增长,外圈视网膜厚度较内圈变薄明显.结论 随着近视眼眼轴长度增加,除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变化外,旁中心视网膜厚度呈变薄趋势,且外圈变薄较内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结构的变化及其与中心视野改变的关系.方法 将高度近视组79例(104只眼)按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分为试验组1(6.00 D≤SE<9.00 D)40例(53只眼)、试验组2(9.00 D≤SE<12.00 D)26例(35只眼)及试验组3(12.00 D≤SE≤15.25 D)13例(16只眼);中、低度近视对照组18例(26只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测量黄斑中心6 mm直径范围视网膜平均厚度及容积,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Octopus101电脑自动视野计检测中心视野,分析高度近视中心视网膜平均厚度与中心视野平均缺失敏感度(mean defect,MD)的关系.结果 高度近视各组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容积,试验组1为(272.60±12.35)μm,(9.73±0.51)mm3;试验组2为(273.34±12.99)μm,(9.64±0.46)mm3;试验组3为(271.38±12.71)μm,(9.62±0.64)mm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2.08±10.62)μm,(9.99±0.53)mm3(P<0.001).高度近视组中心视野MD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呈低度相关(r=-0.36,P<0.001).结论 高度近视者黄斑区视网膜整体厚度及容积均较低;高度近视视野缺损与视网膜萎缩存在相关性.(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85-287)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眼压、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和眼底病变的高度近视患者102例,随机选取每例患者1眼受检。所有受检眼均予眼压、屈光检查、眼轴长度测定、9个区域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测定。将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与性别、年龄、眼压、等效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各区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进行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结果:本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为175.34±29.01μm。各区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环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外环区厚;鼻侧和上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较厚,颞侧较薄;中央区和中心小凹最薄。随着眼轴的延长,中央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外环区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结论:眼轴长度增加所致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改变可能是高度近视黄斑变性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09/2020-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眼纳入研究,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眼)和对照组(29例58眼,普通近视儿童)。比较两组儿童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其中黄斑中心凹、外环区下方和颞侧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均P<0.05)。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D≤屈光度≤-1.00D儿童外环区颞侧、-2.00D<屈光度≤-3.00D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屈光度呈负相关性(r=-0.201,P<0.05)。

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相应屈光度数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特点,并探讨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方法:选择收集2014-01/07间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儿童35例59眼,平均年龄9.59±2.90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的疾病和眼前节的病变。根据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2眼)、高度近视组(15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频域OCT对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检测,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对各组视盘周围各方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视盘周围各方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视盘颞侧RNFL厚度薄于高度
  近视组,厚于正视眼组;视盘鼻侧、上方、下方、周围平均RNFL厚度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均最薄,其中视盘下方及周围平均RNFL厚度与高度近视组相比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视盘鼻侧、上方、下方、周围平均RNFL厚度与正视眼组相比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 P<0.01)。高度近视组视盘颞侧RNFL厚度与正视眼组相比明显增厚,视盘鼻侧、上方、下方、周围平均RNFL厚度与正视眼组相比均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性弱视组视盘下方RNFL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性( R=0.474, R2=0.225, F=4.933, P=0.040)。高度近视组视盘上方RNFL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性(R=0.642, R2=0.412,F=9.104,P=0.010)。高度近视性弱视组、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各方位RNFL厚度与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并探讨其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方法:2014-01/07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儿童50例65眼,年龄4~15(平均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疾病和眼前节病变。根据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EDI-OCT技术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 S,12:00方位)、颞侧( T,9:00方位)、下方( I,6:00方位)、鼻侧( N,3:00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及各方位脉络膜厚度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最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弱视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有显著负相关性(r=-0.531, R2=0.282, F=7.476, P=0.013);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r=-0.292, R2=0.085, F=2.044, P=0.167)。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变薄,眼轴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随机抽取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69例138眼。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d; 1wk; 1,3,6mo的黄斑部视网膜进行检查,分别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0.5mm区域、直径1.5mm区域及直径3mm区域的上方、鼻侧、下方、颞侧9个区域的视网膜平均厚度及容积。

结果: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5mm内(A1,A2,A3,A4)术后1d; 1wk的视网膜厚度及容积均低于术前,术后1,3,6mo同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0.5mm内(A0)以及直径3mm内的区域(A5,A6,A7,A8)术后1d; 1wk; 1,3,6mo同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常规LASIK术后所出现的部分区域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是轻微可逆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OCT观察12例12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的愈合状况。手术采用玻璃体切割、气液交换、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术中黄斑裂孔均不行激光封闭。9例均行晶状体切除,保留晶状体前囊膜。术后1周,1、2、3、4、5、6个月应用3D-OCT观察黄斑裂孔愈合情况。黄斑裂孔未完全愈合者,在3D-OCT定位模式引导下确认裂孔位置,给予激光封闭。结果随访6~24个月,6例术后1~4个月黄斑裂孔愈合,其中2例术后1.5~2个月出现黄斑前膜;6例术后黄斑裂孔未完全愈合,其中4例黄斑裂孔边缘翘起,在3D-OCT定位模式引导下激光封闭未愈合黄斑裂孔边缘。所有患者在确认黄斑裂孔愈合后2~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硅油取出眼已随访3~20个月,视网膜在位。结论 3D-OCT可清晰观察黄斑裂孔全周的愈合状况。  相似文献   

17.
赵颖  戴惟葭  刘大川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35-2338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厚度及黄斑体积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6-01-01/2017-01-01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40例7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国际临床分类法分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 prolifertive dibetic retinopthy,NPDR)组20例40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tive dibetic retinopthy,PDR)组20例38眼.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以直径1、3、6mm ETDRS对黄斑区进行分区,分析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黄斑中心凹及其周围分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变化特点.结果:NPDR组及PDR组黄斑中心小凹的厚度(foveola thickness,FT)分别为252.57±31.36、362.47±20.81μm,分区中内环上方、鼻侧最厚,下方次之,颞侧最薄;外环鼻侧最厚,上方次之,颞侧、下方最薄;NPDR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分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数值均小于P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及PDR组黄斑中心小凹处体积(V)分别为0.20±0.02、0.28±0.16mm3,分区中内环上方、鼻侧最大,下方次之,颞侧最小;外环鼻侧最大,上方次之,颞侧、下方最小;NPDR组黄斑中心凹体积及分区各象限视网膜体积数值均小于P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中心凹及分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及体积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进展有关.利用OCT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厚度及黄斑体积进行定量分析,了解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黄斑区及其周围分区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的特点,为更好地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部位结构改变提供临床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