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2例(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中青少年型发育性青光眼6例(10眼),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5例(5眼),无晶状体眼青光眼3例(3眼),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10例(14眼),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10例(1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例(8眼).术中使用0.33 g·L-1丝裂霉素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及前房注水成形控制术后早期浅前房,以获得功能性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术后按病因抗炎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例(8眼)患者中由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4例(4眼),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3例(3眼),术后均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由长期高眼压引起的1例(1眼).结果 术后1周平均眼压为(10.07±2.38)mmHg(1 kPa=7.5 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4.30±2.73)mmHg,与术前用药后眼压(35.00±5.58)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24个月,手术成功率为92%,其中完全成功45眼(90%),条件成功1眼(2%),失败4眼(8%).术后6个月滤过泡中Ⅰ型4眼(8%),Ⅱ型42眼(84%),Ⅲ型3眼(6%),Ⅳ型1眼(2%),其中Ⅰ型、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5眼,不变44眼,减退2行1眼;患者视野扩大者5眼,其余视野基本保持不变,未见明显减退.术中前房出血8例8眼,经应用药物后3-5 d吸收;术后渗出性反应3眼,用药后消退;脉络膜脱离1眼,用药后恢复.无滤过泡渗漏、持续性低眼压、黄斑水肿发生.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辅以早期眼球按摩,并进一步针对病因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5/2015-05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8例64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复合式组,28例32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传统组,30例32眼)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合式组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6%(2/32)显著低于传统组22%(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术后眼压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手术成功率88%(28/32)显著高于传统组44%(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1%(29/32)显著高于传统组69%(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2)显著低于传统组25%(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更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9例(35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作为观察组;随机对照组31例(37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结果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半年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多。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不同巩膜瓣应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两种巩膜瓣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将159例(167只眼)本院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大薄瓣组,79例(83只眼),B组为小厚瓣组,80例(84只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术前眼压、术前所用降眼压药物种类等临床参数均衡,均为初次手术。A组患者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大小约5mm×6mm、深约1/2~1/3巩膜瓣,B组患者采用大小约3mm×3mm、深约1/2~2/3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1年。结果 (1)将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3次复诊眼压均值进行比较;术后第3天两组眼压对比(t=6.8632,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眼压对比(t=1.5943,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眼压对比(t=3.8751,P〈0.05),差异有显著性。(2)将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1周的两次检查浅前房发生率进行对比,术后第3天,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0.12%,B组为11.90%,A组浅前房主要以浅Ⅰ度为主,两组对比(χ2=8.3622,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1周,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02%,B组为2.38%,两组对比(χ2=0.62171,P〉0.05),差异无显著性。(3)将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两次检查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A组为98.79%,B组为95.24%,两组对比(χ2=0.80021,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A组为87.95%,B组为69.05%,两组对比(χ2=9.2412,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时,小而厚的巩膜瓣在短期内可以较好的控制眼压,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但大而薄的巩膜瓣则在远期疗效上更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不同形状巩膜瓣的临床疗效。
方法:青光眼患者115例122眼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60眼,术中巩膜瓣采用L形单针缝合法,对照组60例62眼,术中巩膜瓣采用矩形两针缝合法。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6~36mo。
结果:术后眼压情况:直至术后1mo,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3,6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前房情况:术后2wk之前,对照组的前房形成情况要好于治疗组,然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滤过泡情况:术后6mo滤过泡形成情况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1)。
结论:L形巩膜瓣单针缝合法术后虽可出现短时的浅前房,但在控制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方面较传统两针缝合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正常前房深度,能按需要改善滤过量并能有效抑制瘢痕形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青光眼的治疗中。我们选择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包括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抗代谢药物的联合应及可拆除的调整式缝线。术后观察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8.33%,经调整缝线后前房深度恢复正常。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9~17mmHg(1mmHg=0.133kPa)。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复合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临床效果。方法:青光眼39例42眼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抗代谢药物(MMC)、可调节缝线、术毕前房注入消毒空气后,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形成情况,随访3~24mo。结果: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42眼于3~14d拆除可调节缝线,注入消毒空气术后前房形成快,仅2眼形成浅前房,经处理前房迅速恢复。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青光眼手术成功率,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一般资料 2002年4月~2003年8月采用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25例27眼,病程7d~5a。男11眼,女16眼,年龄36~72岁,平均54岁。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7眼,其中有4眼因长期高眼压未能良好控制,有合并虹膜新生血管(排除眼底病),此次总结未包括难治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最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小梁切除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106例(116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予相应处理。结果:116眼中,术后10眼发生浅前房,占8.6%,滤过道引流过畅,缝线松脱、房水渗漏,恶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10眼发生浅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对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556例1556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病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案。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148眼(9.51%)。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相应处理后,147眼浅前房均恢复正常,1眼未恢复最终施行眼球摘除术。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小梁切除大小适宜,巩膜瓣厚度均匀勿太薄,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部生物结构与术后浅前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生物结构并探讨其与术后浅前房的关系。方法:A超检查102眼闭角型青光眼和20只正常眼的眼结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虹膜切除口等。结果:102眼平均中央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均与正常眼组有显著性差异。青光眼组中9眼各项数值较其它各眼也有明显差异。术后各眼眼压低于2.0kPa,平均眼压1.12±0.23kPa。41眼出现浅前房。Ⅱ级浅前房1wk未缓解或发展为Ⅲ级,根据浅前房形成原因,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晶状体摘除术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形成。结论检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生物结构有助于选择适当术式,防止术后浅前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03-06/2007-06间285例(303眼)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程度及诊疗过程。结果:本组发生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58例89眼(29.4%)。其中,结膜切口漏6眼(6.7%),滤过过强46眼(51.6%)脉络膜、睫状体脱离37眼(41.6%。)结论: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原因复杂,其中,除滤过过强外,脉络膜、睫状体脱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方法对68例130眼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程度进行分析,治疗。结果130眼发生浅前房19眼,占14.62%。结膜渗漏、引流过畅、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结论术后浅前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手术结束时前房重建和术后及时治疗浅前房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