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忠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32-1133,1137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分别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测定10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酶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IL-6、IL-12和ALT水平,并与10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血清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免疫治疗完全应答组血清IL-6、IL-12水平与其HCVRNA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免疫治疗无应答组IL-6和IL-12水平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水平可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8、IL-10与HBVDNA、ALT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离72例CHB临床血清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HBVDNA含量;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IL-8、IL-10水平,以16位健康献血者的血清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CHB患者IL-8、IL-10明显升高,IL-10在HBVDNA阳性组高于HBVDNA阴性组,IL-8在ALT异常组明显高于ALT正常组。结论血清IL-8水平的升高与肝损害程度有关,IL-10水平升高与HBVDNA持续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IL-6及IL-8水平变化及其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29例、乙肝后肝硬化31例、原发性肝癌(PHC)33例患者及正常对照30例血清中IL-6、IL-8的水平;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清的HBVDNA的含量.结果:CHB、乙肝后肝硬化及PHC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3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HBVDNA的载量与IL-6(r=0.73)、IL-8(r=0.59)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ALT水平与IL-6(r=0.81)、IL-8(r=0.63)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乙肝相关疾病患者存在着免疫调节的紊乱,IL-6、IL-8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6、IL-8与HBVDNA载量及ALT水平的相关关系提示其有望成为判断慢性肝病炎症变化和抗病毒治疗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移动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B患者38例为治疗组并随访48周,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IL-10水平低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高载量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V低载量组(P<0.05)。HBeAg(+)组患者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eAg(-)组(P<0.05)。治疗前CHB患者MIF、IL-17水平与ALT呈负相关关系,与AST呈正相关关系;IL-10水平与ALT与AST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MIF、IL-17和IL-10是导致CHB发生的重要致炎与抑炎因子,其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病情程度与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IL-3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 分别检测78例CHB患者(轻度组34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12例)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32水平,同时检测各组血清ALT/GG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并分成HBV DNA低载量组(≤105拷贝数/ml),高载量组(>105拷贝数/ml).结果 CHB各组血清IL-3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载量组血清IL-3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CHB患者血清IL-32水平与血清ALT呈显著正相关(r=0.744,P<0.01),与血清GGT亦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结论 IL-32可能参与了CHB的炎性损伤,在清除HBV的同时也造成了肝细胞炎性损伤;血清IL-32水平对判断CHB患者肝损害有一定临床意义;血清IL-32水平变化与HBV-DNA复制无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IL-10低于正常人P<0.005。血清胆红素含量愈高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愈低,血清IL-8水平愈高P<0.05而IL-10则愈低P<0.01。重型乙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组,重叠肝炎病毒感染组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IL-10则明显降低P<0.01。死亡病例比生存者血清IL-8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IL-10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检测血清IL-8水平对评估重型乙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与HCV含量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的变化以及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检测52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轻度18例,中度19例,重度15例)血清的IL-6、IL-12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含量,同时测定ALT水平,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与15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ALT和HCV RNA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ALT、HCV病毒含量均与IL-6、IL-12浓度呈正相关。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高低与HCV病毒含量有关,并且与肝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HD患者血清Ang Ⅱ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6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54例(对照组)的血清AngⅡ、IL-6及TNF-α水平,同时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CHD组的血清AngⅡ、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5.078,10.782,14.421,12.140).CHD组患者血清Ang Ⅱ水平与IL-6呈显著正相关(γ=0.696,P<0.01),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γ=0.217,P<0.01),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γ=0.442,P<0.01).结论 CHD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Ⅱ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V-DNA高复制,抗-HBc阳性与抗-HBc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AL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18水平。把患者分为抗-HBc阳性组和抗-HBc阴性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定量、ALT和IL-18水平测定。结果:两组HBV-DNA复制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ALT活性抗-HBc阳性组显著高于抗-HBc阴性组(P<0.01);两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抗-HBc阳性组显著高于抗-HBc阴性组(P<0.01);血清IL-18水平与ALT呈显著正相关(r=0.601,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炎性损伤过程,血清IL-18可作为判定乙型肝炎免疫状态及活动性监测的一项指标,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急性乙型肝炎66例,慢性乙型肝炎68例,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 24例、B 37、C 25)及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急、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急、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IL-18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下降(P<0.01);Child-Pugh A、B、C级三组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和IL-10水平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和IL-10呈负相关(P<0.01)。结论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可作为监测病情演变的可靠指标之一,并为临床设计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拉米夫定快速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降低血清中HBV DNA含量来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代表Th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免疫细胞因子IL-2和IL-4能否恢复。方法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口服拉米夫定,每日1次,每次100mg,疗程1年。在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第3、6、12个月抽血检查HBV DNA、肝功能、乙肝二对半、IL-2和IL-4。结果完全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期间IL-2升高,IL-4降低,且治疗期间各时间点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治疗期间IL-2升高,IL-4降低,但前者仅治疗第3、6个月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仅治疗第3个月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期间IL-2、IL-4含量同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含量和病毒含量这二者之间的改变有一定的联系。结论拉米夫定通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病毒含量能够恢复代表辅助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免疫细胞因子IL-2和IL-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和IL-12)及趋化因子(CXCL16和CXCL11)在乙型病毒 性肝炎(乙肝)患者体内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乙肝患者93例,其中轻度乙肝患者37例,中度乙肝 患者30例,重度乙肝患者26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炎症因子(IL-6、IL-10 和IL-12)、趋化因子(CXCL16和CXCL11)和生化指标(AST、ALT、TC、TG和DBIL)。结果:轻度、中度 和重度组CXCL16和CXCL11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重度组IL-6、IL-10和IL-12明显高于轻度组、 中度组和对照组(P <0.05);中度组IL-6、IL-10和IL-12明显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 <0.05);轻 度、中度和重度组AST、ALT和DBIL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而TC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重度组HBV DNA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中度组HBV DNA明显高于轻度组(P <0.05);IL-6 和IL-12与ALT成正相关(r =0.404和0.434,P <0.05),而IL-10与ALT成负相关(r =-0.341,P < 0.05);CXCL16与生化指标无相关性(P >0.05);IL-6、IL-12和IL-10与CXCL16、CXCL11无相关性(P >0.05);HBV DNA与ALT、AST、CXCL16呈正相关(r =0.302、0.305和0.413,P <0.05)。结论:乙肝 患者IL-6、IL-10、IL-12以及CXCL16和CXCL11表达上调,其中IL-6、IL-10、IL-12和CXCL11可一定程度 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泛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观察泛昔洛韦 (FCV)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治疗效果 ,并评估其安全性 ,将 4 0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FCV治疗组 ( 2 0例 ) ,一般药物 (维生素C、复方益肝灵或葡醛内酯 )对照组 ( 2 0例 ) ,疗程均 1 6周。定期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结果 :疗程结束时FCV组ALT复常率为 6 5 % ( 1 3/2 0 )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5 % ( 7/2 0 ) ,P <0 .0 1。HBV DNA定量明显下降 ( 2个数量级 )者 ,FCV组为 6 0 % ( 1 2 /2 0 ) ,高于对照组的 1 0 % ( 2 /2 0 ) ,P <0 .0 1。另外 ,FCV组有 6例HBeAg阴转 ,其中 3例转为抗HBe阳性 ,对照组无此现象 (P <0 .0 5 )。 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果提示 :泛昔洛韦可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 ,促进肝功能恢复 ,不良反应轻微 ,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根系是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水土流失区,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对了解区域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燕沟小流域,选择地形条件类似的梁峁坡,采集了10种不同植被治理恢复措施下的剖面(0—100cm)根系和土壤样品,研究了根系生物量和SOC在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不同治理措施下的SOC呈现出灌木〉乔木〉灌草〉草本的趋势,而根系生物量呈现出乔木〉灌木〉灌草〉草本的趋势;SOC和细根生物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但同一土层SOC和细根生物量的分布不一致,且根系比SOC的分布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HBVBCP)变异、HBVDNA及细胞因子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将176例HBV慢性感染者分为慢性肝病组(156例)和HCC组(20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HBVBCP变异在HCC组的阳性率(70.0%)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37.8%,P〈0.01)。HCC组的血清HBVDNA含量、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5,P〈0.01),而血清IL-10、IL-12和IFN-γ水平与慢性肝病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且血清TNF—α及HBV DNA复制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也起到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IL-18基因的转录及表达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从57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15例,慢性肝炎患者30例,重型肝炎患者12例)和10例健康献血员血液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脂多糖(LPS)刺激6h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流式细胞术技术对IL-18基因的转录及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之间IL-18基因转录及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重型肝炎组IL-18基因转录及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均P<0.01),无症状携带者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随着病情加重,IL-18水平上升.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不同的慢性肝炎患者之间IL-18基因转录及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程度越重,IL-18水平越高.慢性肝炎组患者IL-18基因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4,P<0.01;r=0.63,P<0.01).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重型肝炎患者PBMC内IL-18mRNA表达水平与PBMC内IL-18蛋白含量呈高度直线正相关(r=0.980,P<0.001;r=0.910,P<0.001;r=0.975,P<0.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与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8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HBV-ACLF患者和57例HBV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肝组织IL-8水平与分布情况,利用ELISA技术测定血清IL-8水平.对其HBV-DNA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和肌酐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亦进行同步测定.结果 HBV-ACLF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IL-8含量均明显高于HBV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且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BV>500 IU/ml时血清IL-8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性(r=0.416,P<0.05).与HBV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相比,HBV-ACLF患者血清中ALT、AST、ALP、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均有明显增加.血清IL-8与肝损害程度(ALT、AST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性(r=0.247、0.317,P<0.05).结论 HBV-ACLF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IL-8水平显著升高,且血清IL-8水平与患者肝脏炎症损伤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