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4612切脉法     
3114:什么是1416系统?古往今来,多少患者还是十分迷信中医切脉的,医生问之不予回答。在此情况下,医生会搜索有关资料(通过望诊、闻诊、切诊)以解患者之难题。根据中医病理,实有四实,其中气滞占四分之一,且和血瘀水停关系密切,引发的症状较为复杂,有的症状书上还没有,如咽紧、手  相似文献   

2.
34612切脉法     
“中医脉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有代表性。说明中医脉诊,比较抽象,难以言表。不少中医认为二十八脉比较复杂,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再从何处结束。多少年来,经多少代人的努力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供大家认可的共同点。脉学讲的越复杂,初学中医的人就越难掌握。根据有什么样的病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脉理,有什么样的脉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脉象这一理论,34612切脉法不分左右手和寸关尺,由三步总看到四部分看,由六步总理到十二步分理,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34612切脉法把二十八脉编成程序:脉象←→脉理←→病理←→病证。由脉…  相似文献   

3.
切脉趣谈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先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切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通过“按三指”,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窥察体内邪正盛衰等情况。历史上有关切脉的趣闻甚多,然  相似文献   

4.
谈谈切脉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用手按脉搏研究它的性状,以达到对病情的诊察和判断的方法,临床要与望诊,问诊,闻诊,联合应用,据症而进行分析和归纳,判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而掌握病情的变化,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脉的类型王叔和的脉经就叙述了24种,后代医学又加了四种共28种,虽然分类复杂,但是却代表了各种脉象对不同类型疾患的反应,这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通过成千上万病例实践的总结,是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是有科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切脉趣谈     
诊察疾病的“拿手好戏” 切脉,也称脉诊、把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更是中医通过扪脉象了解病情变化的“拿手好戏”。在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里,就连深闺小姐未婚先孕,也躲不过喜来乐及其徒弟“按三指”之发现。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脉象因随心脏搏动而产生,与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与否和气血的  相似文献   

6.
切脉趣谈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先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切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通过“按三指”,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级名老中医范振域,擅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中医的治疗大法和组方用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临床四十余年,对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有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拜师学习,现将范振域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汇总如下。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1.精神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70  相似文献   

8.
孙兰军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师孙兰军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专家,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4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孙教授在调肾基础上尤重从肝脾论治,善用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等方剂,结合西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晖教授运用祛湿通络法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王晖教授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络病范畴,临床寒、湿、热、瘀、虚多种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治疗上基于“络宜通补”的理论思想,结合江南多烟雨、湿气晴犹重的气候特点,以祛湿通络法为基础,分期论治,攻补共济,以达到络脉通畅、气血调和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黄健  王聪  陈颐 《新中医》2021,53(14):134-138
目的:观察切脉针灸法治疗不孕症轻、中度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切脉针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对2组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11.
正陈民教授是辽宁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治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随其学习,亲聆教诲。现将其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陈师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肝肾阴阳之失调,与气血失和、兼有痰湿、血瘀密切相关。《医学从众录·眩晕篇》有言: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脑海空虚而头重。《类证治裁·眩晕篇》亦指出:肝胆乃风木之脏,……或由年高肾液已衰,水不  相似文献   

12.
黄春林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春林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黄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黄教授认为,在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优势的同时,完全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以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即重视辨证治疗、发展辨病治  相似文献   

13.
于志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方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于志强教授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他认为临床上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实责之于肝,多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虚责之于肾,肾精不足。治疗上本着急则苦辛酸降以治标,缓则甘咸滋阴以治本的原则,实证重在治肝,虚证重在治肾。创立了降压护心煎I号、降压护心煎Ⅱ号分治实证与虚证高血压病,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红勤  周仲瑛 《新中医》2012,(8):204-206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占我国城市人口死亡因素构成原因的41%,我国4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44.4%,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1位是高血压病。同时高血压病及相关疾病的负担亦是巨大的,据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每年直接医疗费和间接耗费达3 000亿元。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由于有量化指标及血压计 ,故诊断该病较易。美国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是凡收缩压大于 12 8mmHg ,舒张压大于 88 mmHg ,该病成立。我国的诊断标准是凡收缩压大于 130mmHg ,舒张压大于 90mmHg ,该病成立。由于该病诱发因素较多 ,发病率高 ,易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及意外 ,以及多脏器受损 ,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虽多 ,但临床疗效反复性较大 ,不易治愈。笔者据 2 0多年临床经验 ,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 ,总结出下列六种治疗方法 ,取得良效。兹录如下。1 通腑降浊法六腑以通为用 ,以通为补。六腑通 ,气…  相似文献   

16.
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病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阶  熊兴江  刘巍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9):1277-1279
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快速增长.由于现代降压西药的不断优化与广泛运用,直接改变了高血压病的自然进程,使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机演变规律也发生相应改变.笔者认为肾虚是现今高血压病病机关键,临床采用补肾治则治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一) 葡萄汁、芹菜汁各一盅,温开水送服.一日2~3次,20日为一疗程. (二) 鲜山楂10斤,捣碎,加冰糖适量,水蒸服. (三) 香蕉梗25克、白菜根一个,水蒸服。亦可用香蕉皮或果柄30~60克,煎汤服。 (四) 荸荠10个,海带、玉米须各25克,水煎服。 (五) 花生米浸醋中,五日后取出食用,每晨吃10粒. (六) 葵瓜子,早晚各一把,剥壳食仁,同时  相似文献   

18.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19.
何云  陈晓虎 《新中医》2011,(11):148-150
陈晓虎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科主任,大内科主任。陈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5年,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独具特色,辨证得当,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研习,聆听教诲,受益良多。兹将陈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英杰系衡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原衡水市中医院副院长,衡水市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第3、第4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十一五"课题"李英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课题指导者。现将李老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