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高群体反应性抗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柱对5例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肾移植受者进行免疫吸附治疗,共治疗21次,治疗后择期进行肾移植。结果4例患者肾移植前伴有高水平PRA的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清PRA和IgG、IgM水平明显下降,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或超急性排异反应;1例伴有高水平PRA、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的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清PRA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急性排异反应迅速缓解。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防治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影响因素及高群体反应性抗体的临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是目前临床尤其是器官移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存在着一些相关因素,如IgA、IgM的存在,IgG不同亚型的作用及非HLA抗体的影响等,PRA的检测结果会产生一些误差,分析PRA的影响因素并正确判断PRA检测的临床意义,可使部分PRA假阳性的患获得移植机会,对于高PRA患的临床处理方法有,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组织配型、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及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中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高群体反应性抗体的临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及对高群体反应性抗体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监测544例次肾移植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并对PRA值≥40%的14例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116例(21.3%),其中PRA≥40%26例;PP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5.0%)高于PRA阴性组(4.9%),术后PRA水平升高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血浆置换组与未行血浆置换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PRA的水平是评价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其动态监测有助于筛选合适供者和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浆置换法处理高致敏状态,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6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l例。结果 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l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 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与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前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1999 0 1/2 0 0 2 0 1我院行尸肾移植 2 5 6 (男189,女 6 7)例 ,年龄 16~ 6 9(平均 39 2 )岁 ,热缺血时间 4~ 10min ,冷缺血 1~ 8h ,ABO血型相容 ,HLA配合良好 ,淋巴毒CDC≤ 5 % .采用Onelambda公司单克隆抗原板 ,包含HLA A抗原 2 1种 ,B抗原 4 2种 ,Cw抗原 15种 ,DR抗原 18种 ,ELISA方法检测 ,根据比色方法判定结果 .PRA <10 %阴性 ,≥ 10 %为阳性 ,≥ 5 0 %强阳性 (表 1) .表 1 肾移植术前PRA状态对移植效果影响 (n ,% )PRAn急性排斥延迟切肾阳性 63 32 (50 .8) 1 7(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IA)治疗在预防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的肾移植患者在术前应用IA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PRA水平.观察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IA治疗次数为3~8次.治疗后PRA Ⅰ和Ⅱ类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4%(4%,27%)比86%(73%,98%),6%(0,23%)比68%(34%,88%),均P<0.01];血清总Ig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550±341)g/L比(1301±393)g/L,P<0.01];IgA和IgM也较治疗前降低[(144±78)g/L比(185±93)g/L,(103±48)g/L比(131±66)g/L,P<0.01].5例患者在术后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联合IA(2例)治疗后均逆转.术后6个月内,1例患者发生烟曲霉菌肺炎,2例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均治愈.结论 IA治疗可降低高致敏患者体内预存抗体水平.辅以诱导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RA检测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血清PRA检测,并分析其结果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9例(26.5%),有5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PRA阴性者25例(73.5%)。PRA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PRA阴性组中,有4例发生急性排异,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11例(术前PRA阴性转阳者2例),发生排异6例(1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②患者肾移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ELISA方法和血清学方法筛选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差异。方法 将120份肾脏病患者血清分成3组,包括首次移植术前、术后1个月及肾功能稳定期者标本各40份。分别以ELISA方法和血清学方法作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按照试剂盒的规定和判断结果。结果 ELISA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客观、易于判断、重复性好、耗时150min,120份样本中检测出24例阳性;血清学方法耗时130min,检测出23例阳性,其中23例阳性与ELISA方法检测的阳性一致。结论 ELISA方法在筛选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6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者59例,术后20例发生AR(33.9%);术前PRA阴性者301例,术后58例发生AR(1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术前PRA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66例,术后19例发生AR(28.8%);手术前后PRA持续为阴性者235例,术后39例发生AR(1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手术前后检测PRA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1例。结果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1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HLA分型在肾移植联合应用上的意义。方法 PRA应用ELISA方法,HLA-Ⅰ、ⅡAg应用单克隆抗体分型技术,对20例肾移植病人手术前的PRA和HLA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受者PRA20%以下者12例,其余8例为20%-50%,供受者HLA-A、B、DR完全符合交叉反应组(CREG)为13例。其中A、B、DR分别有一相同抗原的为6例。术后1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冲击治疗9例逆转,2例肾脏摘除91例PRA为20%,1例PRA为40%)。18例肾功能恢复。结论 PRA与HLA配型联合应用,可提高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对比,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仅需少量白蛋白即可以对致病性抗体进行清除,包括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方法选择在309医院拟行肾移植手术高PRA患者1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合并高PRA患者3例,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152例次,每例患者治疗前后检验PRA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PRA(56.72±4.53)%相比,治疗后PRA(<10%)显著下降(P<0.05),7例高PRA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未出现急性排异,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合并高PRA患者脱离透析。结论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降低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减少肾移植术前及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群体反应性抗体对移植肾近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苯姆德细胞板测定2000年2-10月在我院进行肾移植的160例移植肾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血清中的PRA水平,并分析其与移植肾近期(3个月)移植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移植前PRA阳性组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率,移植肾功能迟恢复率和移植肾切除率分别为53.6%、28.6%和17.9%。而PRA阴性组分别为13.6%、9.8%和3%,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PRA≥30%者共8例,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62.5%),3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37.5%),3例移植肾切除(37.5%)。术前PRA10-30%者共20例,术后10例发生刀性排斥(50%),5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28%),2例移植肾切除(10%),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5,0.01)。在移植前PRA为阴性的132例患者中,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36例,12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7例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移植肾切除,发生率分别为33.3%,19.4%和5.6%,而在96例移植术后PRA仍为阴性的患者中,只有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均为6.3%,2例移植肾切除(2.1%),两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移植术前,后移植受者体内的PRA水平对移植肾的近期存活率有显著影响,肾移植术前,后检测PRA水平对选择合理移植时机:估价移植后效果及辅助急性排斥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关系。方法 将PRA〉10.0%的肾移植51例作为PRA阳性组(实验组),并以同期PRA≤10.0%的肾移植161例作为PRA阴性组(对照组),观察两组间术后DGF发生率。结果PRA阳性组除去超急性排斥反应(HAR)4例外27例术后并发DGF(57.4%),PRA阴性组除去2例HAR外有15例并发DGF(9.4%),两组DG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RA阳性是DGF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群体反应性抗体增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是接受肾脏移植患者重要的检测指标,PRA升高可引起移植患者的超急、急慢性排异反应,导致移植肾失功。蛋白A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IA)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例PRA升高患者报告总结如下。1病例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13-314
目的:探讨再次肾移植患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其肾功能和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再次肾移植的患者47例,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筛检出HLA-I、II类混合抗原板,对所有患者进行PRA的检测,采用Lambda的抗原筛选板对抗体类型进行检测,并检测患者的移植后的肾功能。结果:所有47例进行再次肾移植的患者中,17例为抗体阳性,占36.0%,其中抗HLA-I抗体3例(17.6%),抗HLA-II抗体10例(58.8%),抗HLA-I+II抗体4例(23.6%),分别占所有患者的6.4%(3/47)、21.3%(10/47)、8.5%(4/47)。患者进行再次肾移植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抗体阳性患者中,肾功能正常、肾功能下降和肾功能丧失的比例分别为15.0%、60.0%、25.0%,抗体阴性患者的各项数据分别为76.5%、20.6%、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肾移植患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和患者肾功能有明显关系,PRA抗体阳性是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子筛治疗对移植肾失功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含量及再次肾移植排异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就诊的初次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合并PRA阳性的移植肾失功患者10例进行5次分子筛治疗,检测PRA、配型的变化,再次肾移植的排异反应。结果与分子筛治疗前[(40.8±6.2)%]比较,PRA水平[(18.8±3.4)%]显著下降(P<0.05)。PRA抗体阳性特异性位点和阳性频率均明显减少。Ⅰ、Ⅱ类抗原配型错配率也显著降低,10例患者接受肾移植均未发生超急性排异反应。结论分子筛治疗可有效减少再次肾移植患者PRA水平和移植肾超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