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都区HIV/AIDS的配偶HIV检测与感染状况,为做好当地HIV/AIDS病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1月以该辖区随访管理的HIV/AIDS的配偶计158人为研究对象,对其截止2015年12月31日HIV抗体检测与感染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名感染者配偶HIV检测比例为74.68%(11 8/158),其中知晓组(已知晓感染者的感染状况)为99.01%(100/101),未知晓组为31.58%(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5,P=0.000)。共检出22例HIV阳性,配偶HIV阳性率为18.64%(22/118),不同特征的感染者配偶HIV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江都区HIV/AIDS的配偶检测比例较低,HIV阳性率较高,今后需强化感染者的配偶告知这一环节,从而提高配偶的检测比例,同时要落实好单阳家庭早期抗病毒治疗及安全套推广等综合性干预措施,减少配偶间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来宾市HIV/AIDS患者配偶HI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当地艾滋病随访管理中促进与完善配偶检测相关工作、控制配偶间HIV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2020年报告的、现住址为来宾市、能随访到的、已婚有配偶的HIV/AIDS患者配偶纳入监测对象,调查其HIV抗体检测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患者配偶感染HIV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411例HIV/AIDS患者配偶,HIV抗体阳性率为52.31%。性别以女性为主(63.99%),年龄以60岁及以上为主(46.47%),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46.96%),民族以壮族为主(74.70%)。单因素分析显示,HIV/AIDS患者配偶感染HIV与性别、年龄、知道获得免费咨询与检测情况、知道需要定期检测HIV以及知道早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等因素均存在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AIDS患者配偶感染HIV的风险:女性是男性的0.362倍(95%CI:0.226-0.580),20~39岁、40~59岁分别是60岁及以上的0.293倍(9...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HIV“单阳家庭”和“双阳家庭”中配偶间HIV性传播现状,探讨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云南省5个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和3个疫情中等程度的县,按时间顺序,对能随访且愿意接受调查的300户(600人)已婚HIV/AIDS及其配偶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在300户接受调查的家庭中HIV“双阳家庭”占40.7%,“单阳家庭”占59.3%;300名先感染HIV者以性途径感染为主(占68.3%),其次为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19.7%);配偶告知后,63.4%HIV“单阳家庭”和47.0%“双阳家庭”的性行为频次减少,HIV“单阳家庭”夫妻间安全套使用率从告知前的16.8%上升到告知后的95.0%,“双阳家庭”从8.2%上升到60.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配偶间HIV性传播的因素为:安全套使用、性行为频次、先感染HIV者患性病(男性);HIV“双阳家庭”和“单阳家庭”中先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分别为51.6%和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省家庭内性传播是配偶中先感染HIV者的主要传播途径.安全套使用、性行为频率、患性病和先感染HIV者为男性是配偶间HIV性传播的影响因素.配偶告知可使配偶间性行为频次和安全套使用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配偶HIV的感染情况,为防治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隆阳区自1990—2009年9月并在随访状态下已婚HIV/AIDS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HIV感染者配偶情况。结果:在统计分析的196例HIV/AIDS患者中,配偶检测HIV抗体阳性102例,HIV抗体阳性率为52.04%(102/196);其中男性HIV/AIDS患者其配偶HIV抗体阳性率为44.74%(51/114),女性HIV/AIDS患者其配偶HIV抗体阳性率为62.20%(51/82);男女HIV/AIDS患者其配偶HIV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P〈0.05)。结论:对HIV/AIDS患者的配偶告知并进行HIV抗体检测,采取保护性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HIV感染/AIDS阳性孕妇的传播途径及配偶感染情况。方法:对28例HIV感染/AIDS孕妇的背景资料及配偶资料、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例HIV感染/AIDS孕妇多为居住在城区或城郊的无业人员或农业人员,她们与配偶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配偶大多为农业或无业人员。女性感染的传播方式依次为多性伴、配偶吸毒被动性传播、自身吸毒感染、纹身。配偶检出感染14例,多为吸毒人员,检测阴性8例,拒绝检测6例。孕妇的妊娠结局为:终止妊娠9例、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共17例,宫外孕1例,待产1例。结论:HIV感染/AIDS孕妇及配偶的文化及社会地位较低,配偶间交叉感染较严重,产下婴儿待观察,但结局不乐观。因此针对城区及城郊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婚前进行HIV检测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5—2019年来宾市新报告有配偶/固定性伴HIV/AIDS的病例特征,探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配偶/固定性伴降低性接触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为来宾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2019年来宾市新报告HIV/AIDS中有配偶/固定性伴的病例进行调查、核实与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新报告HIV/AIDS存活并随访到的已婚有配偶/固定性伴病例1 582例,占全部新发现报告存活病例的49.55%,配偶/固定性伴检测率为88.24%,阳性检出率为46.79%。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途径为主(99.43%),其中2019年为100.00%;主要接触史以非婚异性性接触史(商业)为主(46.65%),配偶/固定性伴阳性(25.47%)占比逐年增高,从2015年最低的22.18%升至2019年最高的29.22%;样本来源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36.79%),在2019年达到最高(44.50%);CD4检测率为94.88%,每年均达到考核要求;接受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69.28%,2017年最低,为49.83%,2019年达到最高,为89.54%。结论来宾市新报告HIV/AIDS与配偶或固定性伴间传播是造成艾滋病经异性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应扩大筛查,配偶/固定性伴定期检测HIV,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减少HIV/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随访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导出的截至2015年历史卡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病例医学随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成华区HIV/AIDS医学随访率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随访率达98.33%,医学随访率较高的HIV/AIDS为未婚、大专及以上、病程为艾滋病期、已接受治疗、同性性行为感染、来源为咨询检测的病例。结论成华区HIV/AIDS随访管理比例已提高,但在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仍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注射吸毒感染、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凉山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阴性配偶HIV血清阳转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 200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HIV/AIDS的阴性配偶中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HIV检测及危险行为调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感染配偶抗体阳转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 989名HIV感染配偶,总观察人时7 291.24人年,随访期间217名HIV感染配偶发生血清阳转,血清阳转率为2.98/10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aHR = 1.86)、HIV/AIDS患者为女性(aHR = 2.13)、年龄≤35岁(aHR = 1.38)、确证感染时间<1年(aHR = 3.74)、夫妻间性行为频率>4次/月(aHR = 1.37)、病毒载量≥400拷贝/ml(aHR = 1.57)、近一次CD4细胞计数<200个/μl(aHR = 1.81)是HIV感染配偶抗体阳转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3年以上(aHR = 0.69)是HIV感染配偶抗体阳转的保护因素。结论 凉山州HIV感染配偶抗体阳转率处于较高水平,性行为频次高、文化程度低、年龄≤35岁、HIV/AIDS患者为女性、诊断感染时间<1年、病毒载量400拷贝/ml以上、近一次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是HIV感染配偶抗体阳转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简称HIV/AIDS)中双阳家庭感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统一面访问卷调查福建省截至2019年12月31日报告的HIV/AIDS确诊双阳夫妻对,收集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对双阳家庭感染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  结果  共调查1 042个双阳家庭,即2 084例HIV/AIDS病例,先报告病例首次配偶检测阴性的占7.9%(82/1 042);先报告病例与后报告病例报告时间间隔>365 d者占5.7%(59/1 04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先报告病例年龄 < 30岁者(OR=3.642, 95% CI:1.491~8.894)该比例较高;后报告感染者有97.5%(1 016/1 042)接受过CD4+ 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其中,首次检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 < 200个/μl者占26.2%(266/1 01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先报告病例为女性(OR=2.285, 95% CI:1.676~3.115)、病程为AIDS者(OR=1.845, 95% CI:1.356~2.510)该比例较高,而先报告病例年龄 < 30岁者(OR=0.463, 95% CI:0.259~0.825),该比例较低。  结论  不同双阳家庭感染特征不同,应提高已婚有配偶人群HIV感染风险意识和检测意识,积极动员其告知配偶并检测,尤其应关注女性、病程为AIDS和老年感染者,以减少配偶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15岁以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且年龄≥15岁的女性HIV/AIDS病例的人口学和行为学信息,分析该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的15岁以上女性HIV/AIDS病例数明显增长,50岁及以上的女性所占比例为34.25%。已婚有配偶者占62.6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接近90%,五年间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性传播比例为96.50%,其中尤以非婚异性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占71.37%,不同年龄组女性病例异性传播表现形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2015-2017年报告的15~24岁年龄段青年女性病例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商业异性性行为比例分别为62.79%和23.26%,高于其他年龄组;50岁及以上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感染的比例最高,为36.36%。结论 2013-2017年温州市报告15岁以上女性HIV/AIDS病例数明显增长,50岁以上女性所占比例高;建议开展相关人群的扩大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福建省≥60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群HIV/AIDS精准干预和防治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福建省报告的2 152例≥60岁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人口学、既往高危行为接触史、可能的感染途径、HIV抗体检测和CD_4~+T淋巴细胞检测等信息,比较分析老年人群中易感染HIV危险行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9年福建省每年报告≥60岁HIV/AIDS病例数逐年增多,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90.411,P 0.001)。异性传播是≥60岁老年病例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占91.6%(1 971/2 152),不同性别之间的接触史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病例主要通过商业性行为感染HIV,占67.9%(1 079/1 589),女性病例以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接触为主,分别占44.2%(169/382)和39.5%(151/382)。随着年龄的增加,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商业性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从60~65岁年龄组的24.7%(219/885)和13.6%(120/885)下降至≥73岁年龄组的19.6%(89/455)和4.0%(18/455),而商业性行为则从60~65岁年龄组的52.0%(460/885)上升至≥73岁年龄组的66.2%(301/455)。46.5%(818/1 761)的病例感染发生在60岁之前,感染持续时间在≥3年占82.7%(1 457/1 761),医疗机构筛查是福建省发现≥60岁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来源,占78.3%(1 685/2 152)。结论老年人群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应针对其行为特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配偶的HI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16年8月六安市报告的HIV/AIDS病例及其配偶开展人口学和相关行为调查;调查前配偶已感染HIV的双阳家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配偶感染HIV的影响因素;调查前配偶未感染HIV的单阳家庭,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至2016年12月31日,其间配偶定期检测HIV抗体。结果共调查HIV/AIDS病例及其配偶各231例,其中配偶感染HIV 47例,感染率为20.35%;HIV/AIDS病例确证时已有45例配偶感染HIV,感染率为19.48%;随访中2例配偶感染HIV,阳转率为0.39/100人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病例确证前性行为频次高(≥1次/周OR=6.268,95%CI:2.313~16.985;半个月1次OR=3.760,95%CI:1.268~11.150)、确证时间为2011—2014年(OR=3.079,95%CI:1.209~7.841)是其配偶感染HIV的危险因素;HIV/AIDS病例确证时25岁(OR=0.042,95%CI:0.004~0.467)和初期病毒载量水平300拷贝/m L(OR=0.115,95%CI:0.045~0.295)是其配偶感染HIV的保护因素。结论 HIV/AIDS配偶HIV感染与HIV/AIDS病例的确证前性行为频次、确证时间、确证时年龄和初期病毒载量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湖北省2016—2017年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资料,对不同性别HIV/AIDS病例的异性性接触传播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湖北省2016—2017年共报告3 641例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已排除异性性接触史分类不明12例),其中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1 766例,占48.50%。男性HIV/AIDS病例2 508例,以商业性和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为主,分别为1 344和1 092例,占53.59%和43.54%;女性HIV/AIDS病例1 133例,以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为主,分别为674和333例,占59.49%和29.39%。随年龄增加,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降低,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升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比例升高;随文化程度降低,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降低,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升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比例升高(均P0.05)。结论湖北省2016—2017年报告的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HIV/AIDS病例以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为主;高年龄、低文化程度的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风险较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钟山县实施检测与治疗"一站式服务"干预前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简称HIV/AIDS)的配偶干预效果,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家庭内传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筛选出2010—2014年新报告现住址为钟山县、有配偶且配偶首次检测为阴性的单阳家庭病例资料,分析比较实施"一站式服务"前后单阳家庭随访指标变化及其配偶HIV感染情况。结果 190例已婚HIV/AIDS患者被纳入分析,100%进行了配偶告知及检测。干预组69例,在确认后1个月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比例为89.86%;89.56%的病例坚持使用安全套;81.16%的病例性生活频次4次/月。对照组121例,在确认后1月内抗病毒治疗比例、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及4次/月的性生活频次比例分别为19.83%、53.72%、59.50%。各指标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抗体阳转率对照组为0.83/100人年,干预组为0人年。结论钟山县已婚HIV/AIDS单阳病例家庭,通过"一站式服务",加强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干预效果,降低艾滋病病毒在配偶间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南省报告的艾滋病配偶间性传播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189个县区通过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感染途径是“异性传播”且接触史是“配偶HIV阳性”的配偶间性传播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共调查557例HIV配偶间性传播感染者,其中男性占37.7%,女性占62.3%,70.7%的HIV感染者是40岁以上;49.7%的感染者感染前配偶间性生活频次在2~3次/月,得知配偶感染后73.4%的感染者性行为次数减少;46.9%的感染者从未使用过安全套;58.3%的感染者不习惯使用安全套,13.3%的感染者由于不知道配偶感染而没有使用安全套;38.4%的配偶间性传播者其配偶属于异性传播,59.3%的配偶间性传播者的配偶因既往采供血或输血感染HIV;50.3%的感染者是由医务人员告知其配偶感染HIV,73.6%的配偶双方HIV检测确认时间差值在3个月内。结论报告的HIV配偶间性传播者中属于配偶双方同时检测确认的比例较高,应采取定期随访检测、早期抗病毒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预防HIV配偶间性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田县籍通过性接触传播途径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2—2016年新报告的青田县籍HIV/AID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经性接触传播途径感染的HIV/AIDS病例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和检测发现途径。结果 2012—2016年青田县籍新发HIV/AIDS病例121例,其中异性性接触感染86例,占71.07%;男男性接触感染35例,占28.93%。在330国道沿线的7个乡镇(街道)报告67例,占55.37%。经男男性接触感染的HIV/AIDS病例以15~30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未婚、商业服务和家政/家务/待业者为主,分别占91.43%、91.43%、68.57%和54.29%;主要通过临床就诊检测、自愿咨询检测和专题调查发现,分别占40.00%、34.28%和22.86%。经异性性接触感染的HIV/AIDS病例以≥4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已婚有配偶和农民/工人为主,分别占61.63%、83.72%、53.49%和59.30%;主要通过临床就诊检测发现,占62.79%。结论异性性接触传播为青田县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经异性性接触感染病例年龄偏大、农民/工人居多;经男男性接触感染病例明显增加,且年龄偏小,商业服务或无业者居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5—2018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配偶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面访问卷调查福建省2015—2018年每年11月30日前新报告的存活、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的确诊HIV/AIDS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对配偶检测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2 937例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报告当年配偶检测率89.9%(2 641/2 937),其中配偶检测阳性率20.5%(541/2 641),不同年份间配偶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96,P 0.001),而配偶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0,P=0.62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籍为省外(OR=1.435,95%CI=1.050~1.960)在报告当年进行配偶检测的比例较低,进行CD4检测(OR=0.102,95%CI=0.072~0.144)、在当年进行治疗者(OR=0.488,95%CI=0.361~0.662)在报告当年进行配偶检测的比例较高,女性(OR=3.903,95%CI=3.095~4.922)、年龄≥60岁(OR=2.349,95%CI=1.493~3.693)、病程为AIDS患者(OR=1.750,95%CI=1.415~2.164)、样本来源为重点人群(OR=1.945,95%CI=1.093~3.462)在报告当年配偶检测阳性的比例较高,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418,95%CI=0.300~0.582)、感染途径为同性传播(OR=0.348,95%CI=0.139~0.868)在报告当年配偶检测阳性的比例较低。结论应加强对辖区内户籍为省外流动人员的配偶检测动员工作,同时与推动HIV/AIDS病例CD4检测与抗病毒治疗转介工作相结合,以完善新报告病例的随访管理工作;不同特征的病例在报告当年配偶检测阳性的比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配偶间传播,促进病例的早检测与早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宁市学生艾滋病(AID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该人群AIDS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对2001年1月—2015年12月南宁市新报告的6~25岁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南宁市自2001年发现首例学生AIDS病例以来,截至2015年12月6~25岁学生HIV/AIDS累计报告152例,学生病例报告占全部病例的比例从2001—2010年的平均0.41%上升到2015年的2.84%,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南宁市西乡塘区(41.45%)和青秀区(24.34%)。该人群平均年龄(19.51±4.00)岁。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8.50∶1,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71.14%);同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59.87%);样本来源以咨询检测为主(60.53%)。结论南宁市学生AIDS流行形势严峻,感染率呈逐年上升势态,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大该人群的综合干预力度,降低学生人群的HI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1-2014年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和新疆5省份新报告已婚有配偶的HIV感染者的信息,其中HIV双阳性夫妻中选择研究确定的先感染者。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发现前配偶之间HIV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份HIV双阳性夫妻构成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新报告病例48 931人,其中24.6%(12 051/48 931)在首次检测阳性前将HIV传给了配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或民工职业、注射吸毒或异性传播途径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自我报告非安全性行为者检测发现前发生HIV配偶间传播的比例较高。经异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例在检测发现前将HIV传给配偶的比例从2011年的28.9%(2 631/9 102)降至2014年的25.5%(3 009/11 787),传播比例缓慢降低。结论 不同特征的艾滋病感染者在检测发现前将HIV传给配偶的比例不同,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传播,重点是加强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促进艾滋病早检测,尽早将HIV感染者纳入随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宁市2010-2014年老年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为开展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宁市2010-2014年在国家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等情况.结果 南宁市2010-2014年老年HIV/AIDS病例4 167例,其中男性占76.05%,男女性别比为3.18∶1;平均年龄为(64.17±8.45)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1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91.34%;已婚有配偶者占71.50%.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97.43%.样本来源以其他就诊者检测(47.27%)、检测咨询(23.52%)、术前检测(10.90%)为多见.结论 南宁市老年HIV/AIDS病例数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异性性行为传播是其感染的主要途径,在医疗机构开展就诊者HIV检测是发现老年病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