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受限以及重复行为。目前尚未有针对孤独症患者的专有治疗方案,因而无法对孤独症患者实施理想的治疗策略。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始在孤独症治疗领域展现出潜力。本综述旨在总结和归纳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疗效以及副作用等相关文献,为孤独症患者的rTMS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韦萍 《广西医学》2009,31(1):112-114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英文aut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autos”(意为“自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提出的。而第一例关于孤独症的临床研究报告是由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所提出的,他所提出的“孤独症”的诊断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一般在3岁之前发病,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技巧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王菲菲  李雪  刘靖  吉兆正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89-2193
背景 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 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课题组专家门诊连续就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幼儿116例为孤独症组;2016年6月—2017年2月,按照1∶1.5的比例,选择性别、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北京市幼儿园健康幼儿174例为正常对照组。由两组幼儿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CBCL(2~3岁版)。对比两组CBCL(2~3岁版)评分及CBCL(2~3岁版)各因子评定阳性率。结果 孤独症组CBCL(2~3岁版)总分和内化分量表、外化分量表评分及各因子(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因子评定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睡眠问题因子评定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幼儿相比,孤独症幼儿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为社会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等。应对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ADHD)是一组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异常活跃、做事冲动、行为不可抑制。  相似文献   

5.
朱梅  王雨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41-1743, 1747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及智力落后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LR)两类儿童的共同注意力情况。方法选取ASD以及LR患儿各4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幼儿40名为对照组,应用早期社会交流量表检测评估3组研究对象的共同注意力。结果3组儿童共同注意力比较显示,LR组回应性共同注意力(RJA)、自发性共同注意力(IJA)、高水平自发注意力(HIJA)、低水平自发注意力(LIJA)、注视交替(Alt)及眼神接触(EC)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1),ASD组RJA、高水平回应注意力(HRJA)、低水平回应注意力(LRJA)、IJA、HIJA、LIJA、Alt及EC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1);ASD组与LR组比较,LR组RJA、HRJA、LRJA、IJA、LIJA及EC得分均高于ASD组(P < 0.01),但HIJA、Show、Point及Alt 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D以及LR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共同注意力下降问题,不过LR患儿集中体现为眼神接触行为缺陷,临床上可以以此进行ASD的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是一组具有病因和临床异质性的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发病于3岁以前.孤独症具有3个典型的核心症状:语言交流缺陷,社交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重复的行为.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双生子和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度>90%).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孤独症的一些易感基因和位点,但仍然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脑循环治疗仪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认知能力及社会性言语交流,减少异常行为。方法:将患儿分成两组,一组予以孤独症单纯康复训练(包括早期教育及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针刺头部穴位+脑循环电刺激治疗作为观察组,两组均在3、6、9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疗效指数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孤独症能有效促进患儿认知发育及社会性言语交流,减少异常行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早期介入丹佛康复训练模式(ESDM)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法,以确诊孤独症为研究起点,以治疗6个月为研究终点,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确诊并治疗的孤独症患儿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和颅磁丹佛组(经颅磁刺激联合ESDM治疗),每组46例。对比分析常规康复组和颅磁丹佛组的韦氏儿童认知功能(WISC)评分、儿童孤独症症状(CARS)评分、孤独症行为(ABC)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常规康复组和颅磁丹佛组的WISC和ABC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颅磁丹佛组升幅更大(P?<0.05);治疗后常规康复组和颅磁丹佛组的CA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颅磁丹佛组降幅更大(P?<0.05);颅磁丹佛组治疗有效率(84.78%)优于常规康复组(65.22%)(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ESDM能更有效地改善孤独症症状,在小儿孤独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早期临床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孤独症儿童51例,并与正常健康儿童50例进行临床对比,总结相应危险因素和早期特征。结果孤独症患儿在早期表现较为明显,母孕期和围产期内的高危因素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主要表现在高热、窒息、说话迟、感染史及母亲情绪等方面。结论在母孕期和围产期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童孤独症,使孤独症得到尽早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0.
围生期危险因素与孤独症病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独症是1943年由Kanner首先报告并命名的。为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通常起病于3岁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患病率(4~20)/10000。病因不明,有研究认为遗传、脑器质性损害与孤独症发病有关。为探讨孤独症、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英国医学杂志》2012,(2):100-106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描述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的常用专业名词,这类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交互动障碍、交流困难及兴趣或者行为刻板重复为特征。在儿童早期(通常3岁以前)症状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骆名进  宋海东  刘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219-2222
背景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如果能越早被发现和干预,其预后效果就越好。国内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能提供孤独症早期筛查服务,在社区开展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弥补手段。目的 对社区进行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在社区开展的孤独症早期筛查模式。方法 2016年7-10月运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杭州市西湖区3个街道(乡镇)和余杭区4个街道(乡镇)共计5 306名12~36个月儿童作为早期筛查对象,采集其基本信息和家长孤独症知识知晓信息,并采用婴幼儿沟通及象征性行为发展量表(CSBS DP)(12~18个月)和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18~36个月)进行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 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1%。12~18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早期筛查阳性率为12.49%(169/1 353);男童CSBS DP评分低于女童,足月分娩的儿童高于未足月分娩的儿童,家长对孤独症比较了解与听说过的儿童高于家长不知道的儿童(P<0.05);CSBS DP评分与儿童月龄呈负相关(r=-0.360,P<0.001)。>18~36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筛查阳性率为5.76%(216/3 752);M-CHAT评分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042,P=0.012),与家长孤独症知识得分呈负相关(r=-0.081,P=0.003)。结论 12~36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筛查阳性率为7.54%,而家长对孤独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其筛查评分有影响。因此,在社区开展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意义重大,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目前国内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初级筛查的量表少。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商儿童版-简化版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初级筛查。目的 检验孤独症谱系商(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信效度,为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初级筛查提供新的有效工具。方法 选取2015年6-9月、2017年9-12月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连续就诊的孤独症儿童101名为孤独症组(低功能孤独症者58名,高功能孤独症者43名),同期按照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原则,选取天津市一所普通幼儿园及一所普通小学的儿童124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评估受试者孤独症症状。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均由最了解儿童情况的1名家长(多为儿童母亲)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同时分别从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中各选取10名儿童,由了解其情况的另1名家长单独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2周后,再次分别从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中各选取10名儿童,由首次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家长(同1名家长)再次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使用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进行效度分析;使用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信度分析。结果 低功能孤独症者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与高功能孤独症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做出的诊断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7(P<0.01);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临界值为15.0分时,灵敏度为0.94,特异度为0.89。评分者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0(P<0.05),各条目的ICC为0.60~0.86(P<0.05)。重测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的ICC为0.97(P<0.05),各条目的ICC为0.82~0.92(P<0.05)。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P<0.01)。结论 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信效度较好,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用于孤独症儿童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听觉统合训练(AIT)对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和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治疗的孤独症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IT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疗效和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语言交流障碍、部分行为特征分布情况及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智商(I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不理解指令[62.8%(27/43)1、词汇量少词语混用[39.5%(17/43)]、语言障碍[48.3%(21/43)16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7.2%(16/43)、18.6%(8/43)、25.6%(1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28、4.568、4.977,P〈0.05);观察组缺乏模仿性动作[39.5%(17/43)]、缺乏想象性游戏[14.0%(6/43)]症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6.3%(7/43)、2.3%(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0、3.888,P〈0.05);观察组ABC量表评分[(68.3±9.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1±11.6)分],观察组IQ评分[(67.1±1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1±1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4、3.098,P〈0.05)。结论听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和部分行为特征,减轻孤独症症状,促进患儿智力发育,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探讨对其不良心理进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天津市安定医院65例符合入组的孤独症儿童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置,两组家长均在患者入院当天及住院治疗4周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查,对两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经心理护理后SDS、SAS评分显著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组在心理护理前后自身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孤独症给患儿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研究孤独症患儿对5种基本面部表情的认知特征。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被诊断为孤独症的46例患儿,设为观察组,选取基本情况与观察组匹配的10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2组儿童分别被动观察高兴、悲伤、惊讶、愤怒、恐惧5种面部基本表情图,对比2组患者的视觉注意行为和自身情绪变化。结果视觉注意行为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对5种情绪的初次平均注视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对5种情绪的回看次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情绪反应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的悲伤、惊讶、愤怒、恐惧的积极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兴、悲伤、惊讶的消极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独症患儿对于面部表情的视觉注意减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感知缺陷,对于负性情绪的理解相对更为困难,应当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学龄前不同阶段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接受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4例ASD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n=23)、B组(n=31)、C组(n=30),三组儿童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三组儿童孤独症情况[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情况[社交反应量表(SRS)]。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三组儿童CARS、SR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A组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并比较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孤独症大鼠模型,为孤独症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孕中期腹腔注射VPA(G12.5)及LPS(G9.5)的方法分别构建VPA或LPS诱导的子代孤独症大鼠模型(n=28);监测子代生长发育情况;行为学检测子代大鼠孤独症样行为;ELISA检测LPS模型组子代大鼠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PA模型组子代大鼠前额叶皮质PTEN、p-AKT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VPA模型组子代大鼠前额叶皮质中5-HT的浓度。结果:2种动物模型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育迟缓,并出现孤独症相关的行为改变。其中,VPA模型组孕鼠生育率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 χ2=3.352,P=0.067),仔鼠死亡率明显升高(χ2=5.561,P=0.018),仔鼠尾部畸形率高达87.8%,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79.109,P=0.000)。LPS处理组子代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t=2.108,P=0.049;t=2.312,P=0.033;t=2.809,P=0.016;t=2.110,P=0.049)。VPA处理组子代大鼠前额叶皮质PTE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t=13.320,P=0.006),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4.633,P=0.044;t=7.984,P=0.015),5-HT浓度较未处理组明显降低(t=2.145,P=0.049)。结论:2种不同处理大鼠模型均可诱导孤独症样行为,但诱导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作出适当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儿童脑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局部脑血流灌注的特点。方法对5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脑([99m]Tc)-EC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测量并定性分析局部脑血流灌注的改变以及发生的部位。结果(1)42例孤独症患儿存在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发生率为75%,主要表现在双侧海马回、颞叶、额叶、岛叶、扣带回、枕叶等部位,其中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有15例(15/42),右侧大脑半球有11例(11/4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x^2=0.891,P=0.345)。(2)将孤独症患儿按年龄分组,〈3岁组和≥7岁组额叶低灌注发生率较3~5岁组(5/22)、5~7岁组(3/22)显著降低(x^2=7.793,P=0.045),而总的脑血流低灌注发生率四个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x^2=3.772,P=0.287)。结论孤独症患儿存在海马回、颞叶、额叶等多区域的脑血流低灌注,发生部位未有大脑半球侧化现象;提示孤独症的发生与上述部位的脑功能改变有关,且患儿3~7岁阶段可能存在暂时的大脑额叶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后,制定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计划,每周训练5 d,每天训练4h,于训练前、训练6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儿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0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总分由训练前(103.08±25.61)分降低至训练后(79.61±18.65)分(P〈0.05);ATEC量表总分由训练前(117.10±19.57)分降低至训练后(73.83±16.62)分(P〈0.05),其中语言因子由训练前(27.38±7.14)分降低至训练后(16.64±4.67)分,社交因子由训练前(29.64±5.26)分降低至训练后(18.78±6.49)分,感知觉和行为因子得分上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所降低,但未见显著差异。结论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