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肛直肠黏膜脱垂固定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5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为观察对象,均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脱垂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共治愈4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术后并发尿潴留5例,出血1例,创面感染合并发热1例.平均住院时...  相似文献   

2.
直肠脱垂又称脱肛,占肛门直肠疾病的0.18%,居肛门直肠疾病第六位;小儿多为直肠黏膜脱垂。我科自1995年至今用枯痔液注射治疗小儿直肠黏膜脱垂6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直肠脱垂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病,多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我们用鱼肝油酸钠注射液进行肛门周围注射3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河北省昌黎县人民医院(河北066600)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32例,女6例,年龄65~4岁,平均34.5岁,小儿21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简便实用术式,采用经肛直肠黏膜、黏膜下多点缝扎加注射疗法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20例。结果显示,本组全部治愈,无并发症。19例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复发。结果表明,采用经肛直肠黏膜、黏膜下多点缝扎加注射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方法简便、有效,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治疗小儿直肠脱垂的有效方法,采用5%明矾注射液,按3个部位分别注入骨盆直肠间隙或直肠后深间隙,术后配合换药休息。结果显示,平均住院10d(3~18d),未出现肛管直肠狭窄,随访1~10年,无复发,有效率100%。结果表明,以5%明矾注射液行直肠三间隙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方法综合治疗肛门松弛型直肠全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3~2009年收治的32例直肠全脱垂患者采用3种方法①脱垂黏膜点状结扎;②结扎间隙硬化剂点状注射和直肠周围间隙硬化剂注射(双层注射法);③内括约肌折叠缝合和(或)可吸收线行肛门环缩术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32例,临床随访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结论采用3种方法综合治疗松弛型直肠全脱垂疗效确切,弥补单一治疗方法或两种治疗方法容易复发或无效的不足,无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方法虽多,但其损伤小,缩肛作用肯定。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采用消痔灵扇形注射法治疗小儿直肠脱垂患者46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脱肛早期仅为直肠粘膜脱垂,内服补气升提中药多能痊愈,若发展为直肠完全脱垂,则常需手术治疗.近5年来,笔者采用内服中药结合长强穴注射治疗小儿直肠完全脱垂15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随机分为PPH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40例。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后止痛药、术后并发症采用率表示,卡方检验;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采用x珋±s表示,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时间:PPH手术组为(11.3±4.5)min,传统手术组为(45.3±6.6)min(t=11.8,P<0.05);住院天数:PPH手术组(3.4±1.5)d,传统手术组为(8.2±1.5)d(t=9.6,P<0.05),PPH手术组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PPH手术组患者痊愈的26例(65.0%),有效14例(35.0%),无效0例;传统手术组患者治疗痊愈的13例(32.5%),有效19例(47.5%),无效8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P<0.05)。PPH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的2例,术后尿滞留患者3例,无感染患者;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的26例,切口感染的4例,术后尿滞留的患者9例,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H手术治疗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传统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成为直肠黏膜脱垂患者最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直肠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治疗重度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Zhang SM  Yang DL  Song HF  Li XB  Lin GL  Li J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15-816
目的 探讨使用吻合器行直肠痔上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术(PPH)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使用PPH吻合器治疗Ⅲ-Ⅳ度痔74例,其中男27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岁(31—80岁),平均发病时间7.3年,最长30年。结果 72例患者术后2~3d脱出痔完全回缩,2例患者因术中行肛门息肉切除,术后出现疼痛和肛门水肿,1周后水肿消失疼痛好转。3例患者发生术中和术后出血,其中1例痔急性水肿期术后出血,2例因吻合器故障出现吻合和切割不全,出血较多约300ml,手术时间延长至1h。70例患者手术时间约为10—15min。除2例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外,大多患者住院时间为2~4d。结论 PPH技术治疗Ⅲ-Ⅳ度痔效果好安全可靠,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基本无疼痛。  相似文献   

11.
笔者采用甲硝唑、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安痛定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直肠黏膜注射术所致发热,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经肛外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术对Ⅰ、Ⅱ度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0例Ⅰ、Ⅱ度直肠脱垂患者行改良经肛外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术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痊愈58例,占96.67%;好转2例,占3.33%。结论改良经肛外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术对Ⅰ、Ⅱ度直肠脱垂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生效快,临床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和直肠全层向下移位而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治疗一直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对的一个难题。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目前仍无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亦没有一种固定方法适合所有病例。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stapledtransanalrectalresection,STARR)治疗1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2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14.
高位直肠粘膜下注射治疗直肠脱垂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位直肠粘膜下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30例,一次治愈率96.7%,总有效率100%,随访半年至4年无复发,笔者认为此法是针对直肠脱垂发病机制进行有效治疗的简便方法,并提出小儿直肠脱垂采取此法治疗宜早不宜迟,可以防止病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并对操作方法,术后反应及术后处理、治疗机制、注射起始部位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术在直肠内脱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2例直肠内脱垂患者行直肠黏膜多点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治愈22例(占68.8%),好转7例(占21.9%),无效3例(占9.3%),总有效率达90.7%。结论直肠黏膜多点结扎术治疗直肠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痔灵注射在直肠内脱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改良方法.方法:对38例直肠内脱垂患者行消痔灵直肠黏膜高位柱状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1~24个月,治愈28例(占73.7%),好转7例(占18.4%),总有效率达92.1%.结论:消痔灵直肠黏膜高位柱状注射治疗直肠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配合硬化剂注射在直肠黏膜内脱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行直肠下段黏膜环切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访1~12个月,治愈30例(占83.3%),好转6例(占16.7%),总有效率达100%。结论直肠下段黏膜环切术配合消痔灵注射在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治疗中具有显著协同作用,并有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药物直肠周围注射治疗完全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完全直肠脱垂1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获临床控制,住院3~5d。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稀便污裤及部分大便失禁发生率为100%。结论消痔灵注射液、福爱乐医用胶骨盆直肠间隙、骶直肠间隙注射治疗完全直肠脱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内脱垂的病因和手术方式。方法:对32例直肠内脱垂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行缝叠加消痔灵注射术,结果:治愈22例,占69%,显效8例,占25%,无效2例,占65,总有效率为94%,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经济可靠,疗效满意,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总结26例全直肠粘膜下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取得满意疗效。消痔灵注射于直肠粘膜下,产生无菌性致炎作用,使组织纤维化、造成组织粘连固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认为本方法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不破坏肛门解剖生理功能,疗效满意,不失为小儿直肠脱垂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