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肛周按揉及腹部按摩对晚期肝硬化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 选择消化内科196例晚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组:肛周按揉+腹部按摩组,69例;B组:腹部按摩组,66例;C组:常规护理组,61例.比较3组的排便情况.结果 首次排便时间A组早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首次排便情况A组明显优于C组和B组;操作前后A组与B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肛周按揉及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晚期肝硬化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周按揉及腹部按摩对晚期肝硬化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内科196例晚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组:肛周按揉 腹部按摩组,69例;B组:腹部按摩组,66例;C组:常规护理组,61例。比较3组的排便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A组早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首次排便情况A组明显优于C组和B组;操作前后A组与B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肛周按揉及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晚期肝硬化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晨起空腹服用蜂蜜、肛周按揉对影响骨折患者排便的观察。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96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各32例,A组:常规护理组;B组:常规护理+晨起空腹服用蜂蜜组;C组:空腹服用蜂蜜+肛周按揉+常规护理组;比较3组的排便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C组早于B、A组,首次排便情况C组优于B、A组。结论晨起空腹服用蜂蜜+肛周按揉有助骨折患者的排便。  相似文献   

4.
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脏内科18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A组: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65例;B组:腹部按摩组,62例;C组:常规护理组,58例。比较3组的排便情况,并比较A组和B组操作前后的血压、心率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A组早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首次排便情况A组明显优于C组和B组;操作前后A组与B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AMI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加腹部按摩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选择心血管内科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中药外敷加腹部按摩63例;B组:腹部按摩60例;C组:常规护理57例。比较3组的排便情况,并比较A组和B组实施前后的血压、心率情况。结果首次排便时间A组早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排便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实施前后A组和B组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加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排便情况,预防便秘发生。  相似文献   

6.
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对胸腰椎术后患者排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对胸腰椎术后患者排便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科123例胸腰椎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穴位按揉+腹部按摩,65例;B组:常规护理组,58例.比较2组的排便情况.结果 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情况A组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术后患者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肛周按揉及温水足浴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普外科18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肛周按揉+温水足浴组+常规护理)90例和B组(常规护理组)90例。比较2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首次肛门排气时间A组早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胀症状A组较B组轻。结论肛周按揉结合温水足浴可显著缩短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减轻术后腹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摩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便秘的作用。[方法]将185例AMI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65例)给予穴位按摩、腹部按摩;B组(62例)给予腹部按摩;C组58例为空白对照组,观察3组病人的护理效果及A组、B组病人护理前后的血压、心率情况。[结果]3组病人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病人首次排便情况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C组,B组优于C组。A组与B组护理前后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摩预防AMI病人便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肛周按揉及温水足浴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普外科18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肛周按揉 温水足浴组 常规护理)90例和B组(常规护理组)90例。比较2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首次肛门排气时间A组早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胀症状A组较B组轻。结论肛周按揉结合温水足浴可显著缩短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减轻术后腹胀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穴位按摩应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便秘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80例神经内科脑出血便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指导及卫生宣教,治疗后3d未排便者,第4天给予缓泻剂;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腹部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排便情况,并比较观察组操作前后心率、血压情况。结果两组排便效果及首次排便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操作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穴位按摩有利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排便情况,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并目.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悬浮床患者排便困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悬浮床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100次后进行缩肛运动60次、饮水300~500ml、排便训练及心理护理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排便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排便困难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悬浮床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悬浮床患者排便困难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及小茴香腹部热熨对下肢骨折病人术后便秘的影响。[方法]将132例下肢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穴位按摩及小茴香腹部热熨,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排便时间比对照组少,排便次数比对照组多,且排便症状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病人在手术后容易出现便秘,使用穴位按摩及小茴香腹部热熨能够缓解便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穴位注射治疗老年人便秘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治疗老年人便秘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200例老年便秘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法,包括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合谷穴等;对照组给予开塞露纳肛配合传统腹部按摩。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塞露纳肛配合传统腹部按摩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妇科患者腹部手术后腹部按摩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0)与对照组(n=60)。实验组于手术后8 h开始腹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2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便秘、粘连性肠梗阻、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部手术后实施腹部按摩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消除腹胀,减少粘连性肠梗阻和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穴位按压对妇科腹部术后病人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耳穴埋籽组59例、穴位按压组60例、常规护理组61例。观察病人妇科腹部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恶心呕吐、腹胀等情况。[结果]3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返回病房6 h-12 h,腹胀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穴位按压能使妇科术后病人早日排气、排便,有利于促进病人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郑氏经穴腹部对按摩预防骨折卧床患者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并规范其护理方案。方法:以306例连续卧床制动时间>72 h的骨折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各102例,实验组采用郑氏经穴腹部按摩配合常规护理,对照A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B组采用常规腹部按摩配合常规护理;通过首次排便时间、粪便性状、伴随感觉及患者满意度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体疗效和首次排便时间、粪便性状、伴随感觉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优于对照A、B组(P<0.05)。结论:郑氏经穴腹部按摩具有预防效果好、无副作用、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武汉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B组(腹腔镜辅助下双吻合器法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术后随诊,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的标准评价其肛门排便功能。结果 (1)A组与B组术后6个月内肛门排便功能受到影响(P<0.05),术后612个月肛门排便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2)A组术后早期(6个月内),在肛门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便意感三项指标上优于B组。结论作腹腔镜下低位保肛术的患者采用拉下式或双吻合器法术后近期肛门功能均受到影响,但半年后逐渐改善,在一年后可达到接近正常生活水平,而不影响生活质量。在术后早期(6个月内)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优于双吻合器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6.58)和(18.18±13.71)kPa,(11.87±5.61)和(5.76±3.84)kPa,P<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30.02)和(117.01±74.35)cm(cmHg)2,P<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67.78)和(266.18±49.38)μV,(152.20±37.42)和(114.08±51.41)μV,P<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胎粪排出延迟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胎粪排出延迟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37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患儿采用腹部按摩后开塞露液灌肠促排便,对照组患儿采用腹部按摩后肛门刺激促排便,比较两组患儿胎粪首次排出时间及量、胎粪排尽时间、腹胀呕吐、7 d内病理性黄疸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干预后首次排出胎粪时间及量,排尽胎粪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腹胀呕吐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部按摩后采用开塞露液灌肠较腹部按摩后采用肛门刺激,能更有效促进患儿胎粪排出,减少因胎粪排出延迟导致的腹胀、呕吐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