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子和方药学术要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璠 《光明中医》2002,17(6):38-39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发展七方十剂理论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成无己 ,又受河间之…  相似文献   

2.
方剂分类《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这说明立法处方,应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地配伍药物,斟酌剂量。后人引申其意,定名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七方中除复方外,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后,又有“十剂”的分类。关于十剂的来源,最初是指药物的功用而讲的,如《雷公药对》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后人借用为方剂的分类,如宋代《明理论》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现将“七方”、“十剂”(指药物功能而  相似文献   

3.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在继承中求创新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 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无已 ,又受河间之影…  相似文献   

4.
七方十剂理论在宋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方、十剂是方剂学中两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七方现知最早见于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它在宋代医学教育中广为运用;十剂源于唐代陈藏器的药之大体十种,在北宋《圣济经》中,其概念由药之种扩大为剂。七方十剂对后世方剂功效分类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重点论述了七方十剂在宋代的发展,并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5.
浅谈李时珍治痰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惠芳 《河南中医》1998,18(5):277-278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中,治疗各种痰病及顽痰怪症的方剂,约有三百余首,可谓《本草纲目》病症中辑录方药之冠。如将李时珍单味药物的治痰记载和精辟的有关见解包括在内,李时珍论痰的范围则更为广泛。李时珍治痰诸法中...  相似文献   

6.
“十剂”原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剂 ,即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 ,是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常与“七方”并称 ,颇有影响。关于“十剂”的最早出处 ,历代医家曾有误解。宋·寇宗认为出自梁代陶隐居之作 ;金人王好古则认为“十剂”的出现要早于梁代 ;明朝李时珍略加考证 ,称其始于北齐徐之才的《药对》。李氏的这一观点影响甚大 ,几成定论。六十年代末凌一揆教授撰文重提旧案 ,详加考证 ,认为“十剂”始于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而非徐之才的《药对》。 199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十…  相似文献   

7.
方剂二字,初见于祖国医学文献——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曾经记载了“七方”的制方法则。所谓“七方”即:“奇、偶、缓、急、大、小、复。”这个制方法则、是根据疾病的远、近、上、下、轻、重和它的复杂性来决定的。例如说:“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方”就是“复”方。中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医疗应用的具体方剂,成为中医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组成,就是依据“七方”的基本原理而制定的。迨北齐徐之材更系统地进一步发展了补、泄、轻、重、宣、通、滑、濇、燥、湿(后人增入寒、热)“十剂”。因而有“七方为体,十剂为用”的说法。这就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为攻邪派代表。七方十剂 ,是方剂分类的理论标准 ,在组方时基本未被历代医家采用。张氏对七方十剂理论进行论述 ,是从弘扬攻邪三法及临床运用出发 ,并未完全依此分类方剂。1 七方新义依子和之说 ,大方有二 ,小方有二 ,缓方有五 ,急方有四 ,奇方有二 ,偶方有三 ,复方有三 ,把方剂分七类。涵括了方剂的整体配伍、药品数目分量、君臣配伍比例、药性气味厚薄、毒性峻缓、治疗效应、剂型、服用量等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而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较大。仅以张氏发挥部分 ,…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以“通关散”命名的方剂不少,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有51首,同名而组方不同,分别出自《太平圣惠方》、《箧中秘宝方》、《苏沈良方》、《圣济总录》、《全生指迷方》、《汉东王先生方》、《刘氏家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杨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仁斋直指方论》、《御药院方》、《施圆端效方》、《卫生宝鉴》、《烟霞圣效》、《普济方》、《婴童百问》、《口齿类要》、《本草纲目》、《寿世保元》、《辨证录》、  相似文献   

10.
<正> “风以胜湿”是指用祛风药物(以下简称风药)治疗湿邪致病的方法.早在《内经》即有“湿伤肉,风胜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记载.汉代张仲景通过临床实践,在所著《金匮要略》中,作了很多具体的论述,如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后世医家多宗其说,认为“风药多燥”《医宗必读》),“燥可祛湿”(《本草纲目》引《十剂》),“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温  相似文献   

11.
談复方     
今人以一、二味药之方称单方;多种药物合用而有君臣佐使之义者称复方。或谓复方之义,初不如此。考七方中复方,首创于成无己,其《明理方药论》云:“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缓、忽、奇、偶、复七方是也”。此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越南的古医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七“劳损篇”与中国相关医籍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劳损的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其融合吸收了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等的学术思想;在选方用药方面,其所载方剂大都来源于《本草纲目》所记载的取材简便、简单实用、容易普及的民间验方;其通过“原方照录”“原方活用”等“域外接受”形式,促进了中医药治疗“劳损”方法的域外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服荆芥后食鱼、虾致过敏反应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芥是散风解表药。《本草纲目》中有“荆芥忌驴肉、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的记载。《中药大辞典》中“苇航记谈”也有“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的记载。现报告二例服荆芥后又食鱼虾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病例。病例1 唐×,男,二岁半,本院家属。1987年11月因患感冒,给予银翘散加减方治疗,三剂。服第一剂时患儿因无食欲未进食。  相似文献   

14.
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附有《内经》十三方,其中“左角发酒方”我们认为此方非药方,实为针灸方也。其中关键是对“燔治”的理解。“燔治”历代医家认为是燔烧左角发,并用酒送服。我们认为此说非是,因为头发烧末即为血余炭,而血余炭这味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中看,主要有利水散瘀,补阴利尿作用,并无醒苏作用,不用来急救。《神农本草经》无记载,最早记载于《别录》“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末吹鼻内立已”。《药性论》云“消瘀血,关格不通,利水道”,《本草纲目》“治血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为人所熟知习用。1979年版《简明中医辞典》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皆言出自《脾胃论》或《东垣十书》,这不是最早出处,最早出处应为《内外伤辨惑论》。笔者重温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珍珠囊指掌补益药性赋》、《脉诀指掌病式图说》等书。《脾胃论》的“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有补中益气汤记载,同样《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亦有其记载:“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之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6.
伊尹传说为商汤的宰相,并精于烹调,因烹调而知道药性。所以皇甫谧《甲乙经序》记载他精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为最早记载的汤剂。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郡涅阳人(据范行准考证为南阳襄乡即今湖北枣阳人)。据考证曾于灵帝(公元168~188)时举孝廉,建安中(196~219)官至长沙太守。张氏博通群书,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伤寒卒病论》就是他结合《素问》、《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而写成的。他用药十分严谨,《伤寒论》号称397法113方,  相似文献   

17.
苏合香丸是中医芳香开窍的著名代表方剂之一,目前公认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此方原出自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广济方》,方名为“白术丸”,用来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包括结核病和瘀血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18.
生化汤,据方书和妇科专著记载多云出自《傅青主女科》①;一般用于产后恶露不下之证。此方在民间享有盛誉,尤在江浙一带,将此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药房亦常备录此方。但出自何处?尚待稽考,现就我们收集资料,略陈管见,供商讨,以正其源。  相似文献   

19.
过去一些中医药名著,曾有“常山与甘草同用必吐”等记载。李时珍曰:“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燕炒熟用则气稍缓……得甘草则吐”(《本草纲目》卷十七)。李士材云:“常山生用多用则吐,与甘草同用,亦必吐”(《医方集解》除痰之剂门转引)。此说流传于《本草纲目》问世以后,而唐、宋、元三朝医家则无此论。如《局方》截疟常山饮和截疟七宝饮,常山、炙甘草皆同用,惟药量甚小(参见《医学正传》疟证门)。究  相似文献   

20.
《滇南本草》为明代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所著 ,该书总结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用药经验 ,收载云南地方中草药 458味 ,附方 60 0余首。其中复方配伍精当 ,单方简易实用 ,体现了兰氏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本文就该书之附方中用酒入药的特色作一探讨。用酒的理论渊源酒为米、麦、高粱等与酒曲酿制而成的一种饮料 ,在我国古代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用“醪”治病 ,“醪”即浊酒。最早的药酒方为“鸡矢醪”,出自《素问·腹中论》:“帝曰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治之以鸡矢醪 ,一剂知 ,二剂已。”汉代张仲景《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