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目的 总结探讨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经验。(2)方法 2001年6-12月对11例冠心患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3)结果 共搭桥35支,平均3.17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桥8支,大隐静脉桥27支。6例患(54.5%)未血,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结论 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克服了体外循环搭桥术(CABG)的诸多缺点和弊端,手术简化,时间缩短,适应证扩大,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39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全组391例,男:女=4.6:1,平均60.9岁。不稳定型心绞痛226例。术前心功能(NYHA)Ⅳ级54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50例。275例手术在中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1999年开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搭桥(OPCAB)共108例,8例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搭桥。CABG合并瓣膜手术52例,CABG合并其他手术16例。结果 手术死亡14例,病死率3.58%,OPCAB病死率为2.8%(3/108)。6例高危患者手术前选择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术后复苏顺利,无死亡。存活患者出院时除1例外均无心痛复发。术后晚期死亡5例,16例心绞痛复发。结论 ①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水平是早期CABG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和维护肾功能、防治消化道出血。②对LVEF严重低下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可以减少低心排和降低病死率,并安全地进行OPCAB。③OPCAB可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再次冠脉搭桥术(CABG)的影响因素及手术效果。方法1992~1996年Hartford医院所作的CABG312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平均年龄65±9岁。距上次手术的时间为11.8±4.5年。共搭桥1069根,其中动脉桥386根,包括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静脉桥682根,Gore-Tex桥1根。死亡14例(4.5%),围术期心肌梗塞15例(4.8%),术后低心排46例。有131例病人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IABP),其中119例心功能恢复而脱离IABP。结论再次CABG难度、风险均增大,但仍可获得相当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冠心病患者行OPCAB。1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心功能Ⅳ级2例。左室射血分数(EF)<30%2例。双支血管病变3例,3支血管病变10例;搭2支桥3例,3支桥9例,4支桥1例,平均2.9支桥。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7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体会。方法 对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ABG,其中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搏下行CABG63例。CABG 二尖瓣置换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14例;每例搭桥1-5支,平均3.1支,共搭桥248支;血管桥材料为内乳动脉(IMA)74支(LIMA73支,RIMA1支),余均为大隐静脉。结果无1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术后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应激性溃疡5例;术后随访13-62个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心绞痛症状复发需服药治疗,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早期监护是开展CABG,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6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63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3例,2支冠状动脉(CA)病变10例,3支CA病变50例,合并左主干狭窄(≥50%)14例。CA支架置入后心绞痛再发作者11例,二次行CABG者1例。结果:择期手术59例,急诊手术4例,均采用不停跳CABG(OPCAB)。心肺转流术(CPB)下行CABG38例、OPCAB25例。CPB平均移植3.4支,OPCAB为2.4支(LAD病变3例)。胸廊内动脉(ITA)作为血管桥使用率为98.4%(62/63),桡动脉(RA)为83.9%(52/62)。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9例,8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愈5例(62.5%)。术后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6.3%)。存活59例,随访5~20个月,除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需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控制症状外,其余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CABG早、中期疗效满意,CPB仍是其主要术式,OPCAB应酌情选用;LAD病变首选ITA为血管桥,RA用于重度狭窄靶血管效果满意,可弥补高龄患者血管桥的不足;术后出现ARF时应早期、积极行CRRT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了OPCAB,术中采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和冠脉内分流栓,4例术前应用I-ABP。并与同期34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作对照。结果:平均塔桥2.9根,无手术死亡,与cCABG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均明显减低,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接受OPCAB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0例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其中1支血管病变3例、2支血管病变3例,3支血管病变4例,均为中度以上心绞痛。心脏射血分数45.3%-58.6%。5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压、多发性脑梗塞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1例,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结果:分别采用大隐静脉、桡动脉、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搭桥1支-3支,平均1.6支。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无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利用稳定器,选择好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可以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特别适用于其他脏器有损害不适于做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29例冠状动脉搭桥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搭桥 (CABG)手术后的早期效果。方法 对 2 9例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手术 ,其中 2 3例采用传统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方法 (CCAB) ,6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方法 (OPCAB)。单用内乳动脉或同时使用大隐静脉桥 9例 ,单用大隐静脉桥 2 0例。同期合并手术 :二尖瓣置换 1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 2例、室壁瘤切除 2例、室间隔穿孔修补 1例。结果 手术后早期 2例死于室颤 ,4例死于重度低心排。其余 2 3例痊愈出院。结论 提高CABG术后早期生存率依赖于熟娴的手术技巧、尽量控制CPB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 ,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围手术期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1997年8月~1998年6月我科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技术及微创技术进行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40~69岁,术前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史。4例伴随有其它疾病,分别为脑梗死、二尖瓣关闭不全、糖尿病及高血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例为多支病变;互例为左前降支近心喘病变;EF指数25%~58%。1.2手术方法采用2种基本手术方法,4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进行。全麻,正中切口取乳内动脉(IMA),同时取大隐静脉(SV)。不阻断循环,不降温,在体外循环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