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栗恺雯  郎小娥  刘彩  郝萌 《护理研究》2023,(19):3453-3460
目的:探究不同重性精神障碍病人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性,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00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人100例和重度抑郁发作病人223例,收集病人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3种疾病病人多导睡眠监测参数并进行比较。使用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3种疾病病人的体质指数(BMI)、病程、睡眠效率、快速动眼期(REM)潜伏期、N2期睡眠比例、N3期睡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抑郁发作与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睡眠效率和REM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与重度抑郁发作病人REM期潜伏期、N2期睡眠比例、N3期睡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睡眠效率和N3期睡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抑郁发作为参考,构建的预测模型识别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发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58,识别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发作的AUC为0.699,校正曲线与决策曲线反映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用。结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发作病人的睡眠结构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建立预测模型鉴别3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并探讨其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50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4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对3组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韦氏成人记忆测验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进行P300检测分析。结果单相组与双相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双相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单相组(P<0.01)。单相组和双相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双相组显著低于单相组( 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单相组和双相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 P<0.01),波幅显著降低( P<0.01),双相组潜伏期更长。单相组和双相组P300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与认知功能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功能与P300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56例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53例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两组均予以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组辅以碳酸锂治疗。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双相组病程显著长于单相组( P<0.05或0.01),阳性精神病家族史及病前不良个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相组( P<0.05或0.01);治疗前妄想、被动体验、情感低落检出率显著低于单相组( P<0.05或0.01),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相组( P<0.05或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病程较长、家族史阳性率较高、病前不良个性较多、伴精神病性症状时间较长等特点,自杀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177;92.9),(224.63&;#177;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爹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177;7.2),(96.73&;#177;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夜间视频多导睡眠图与患者睡眠质量主观感受的差异,分析RLS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方法 26例RLS患者为RLS组,24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视频多导睡眠图结果,应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评价RLS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主观睡眠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LS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速眼动睡眠次数降低(P〈0.05),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醒起时间、≥5min的醒觉次数、非快速眼动睡眠Ⅰ期和Ⅱ期所占睡眠比例延长或增高(P〈0.05)。结论多导睡眠监测可客观评定患者睡眠质量,对RLS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PSG)指标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病例组为10例PSD患者,根据DSM-Ⅳ诊断标准确诊;对照组为10例脑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正常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睡眠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REM-NREM)周期次数增加;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强度、密度增加;S1阶段睡眠增加,S2和S3 4阶段睡眠减少。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比正常组少,但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3组之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PSD患者存在PSG指标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PSD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oststrokedepression,PSD)睡眠行为及睡眠进程的变化,并针对此变化提出PSD患者临床护理措施。方法自编睡眠调查表及多导睡眠仪对28例PSD患者的睡眠行为障碍进行调查和检测,并与28例无抑郁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抑郁组患者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过度及晨醒时伴心境恶劣倾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存在潜伏期长、觉醒时间长、觉醒次数多、睡眠效率低、睡眠维持率低和REM潜伏期短(P<0.01)。结论睡眠障碍是PSD的重要临床症状,睡眠行为与睡眠进程中各种检测指标的异常与PSD的病程发展及发病机理相关,临床上应高度重视睡眠障碍对PSD患者卒中康复的影响,并积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PSD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80例慢性失眠、日间嗜睡和睡中行为异常患者的全夜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结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例慢性失眠患者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onrapideyemovements,NREM)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时间比例下降或缺失,证实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另11例慢性失眠者的PSG显示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正常,证实为认知错误性睡眠。15例日间嗜睡患者MSLT显示,13例的NREM睡眠潜伏期小于5min,其中9例伴有2次以上的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提前出现,证实为发作性睡病;另2例MSLT正常,除外发作性睡病。17例睡中憋醒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PSG显示憋醒前无呼吸暂停,结合临床诊断为神经症。5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起活动患者,发现3例为周期性肢体运动,2例为夜间癫痫发作。提示全夜PSG监测和MSLT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焦虑、抑郁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方法本研究对25例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其中伴有焦虑和(或)抑郁患者15例(A组),不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10例(B组)。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青光眼病史长短、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单纯失眠、失眠并打鼾等方面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指标平均值均高于B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有96%存在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紊乱,与B组相比,A组总睡眠时间明显减少(P〈0.05),有效睡眠时间(%)缩短(P〈0.05),醒觉时间增加(P〈0.05)。结论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与不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更易出现睡眠结构紊乱。多导睡眠图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钟小芬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552-1553
目的:验证高压氧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安眠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高压氧治疗和常规治疗对98例单相抑郁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伴有明显失眠者(汉密尔抑郁量表得分≥16分)作疗效对比,高压氧组:心理治疗加高压氧治疗;对照组:运用认知疗法和心理分析,口服舒乐安定,中药等对症治疗。每组均完成4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睡眠时间、早醒延迟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氧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3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30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于入组第1 d及常规治疗6周末清晨8∶00采集血液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同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抽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于体检时采用上述方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浓度.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分及3组被试的血浆皮质醇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与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6周末,单相组及双相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单相组及双相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绝望感因子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3709-0.4971,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均较高,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双相抑郁治疗前后注意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对27例单相抑郁和30例双相抑郁患者予以3个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HAMD量表、Stroop测验、TM T-A测验、DCT测验、W A IS-RC的算术、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分测验,与26名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病例组均在多项测验指标上差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单相组在DCT-5正确数得分上差于双相组(P〈0.05),治疗后在DCT 5漏数、S troop-C得分上差于双相组(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都存在特质性和状态性并存的注意功能障碍,但损害存在差异,双相抑郁的注意功能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86例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健康者85名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智能状况检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除体质量外的其他因子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和除正性事件外的其他因子分,艾森克个性问卷除掩饰倾向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艾森克个性问卷内外倾维度中间型和神经质维度中间、稳定型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内外倾维度外向型和神经质维度不稳定型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不良个性特征等因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综合征性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45例亚综合征性抑郁患者设为研究组,31例重型抑郁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临床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对三组认知状况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除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回忆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差于健康组(P〈0.05或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记忆商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正确百分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分类数方面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研究组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正确百分数、随机错误数与健康组比较仍未恢复正常(P〈0.05或0.01)。记忆商数和正确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综合征性抑郁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较重型抑郁症患者轻,但治疗后有部分认知功能不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30例和抑郁症患者30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执行功能,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Revised,WAIS-R)评定2组智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总应答数(Ra)、错误应答数(Re)及持续性错误数(Rpe)评分均差于单相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对执行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对患者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脑梗死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108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是否存在抑郁,分为抑郁组(63例)和非抑郁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差别,并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评分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抑郁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评分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P〈0.01),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评分均高于非抑郁组患者(P〈0.01)。抑郁与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均呈负相关(P〈0.05),与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是脑梗死后抑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焦点解决护理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79例颈椎病住院患者,以抛硬币的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焦点解决护理,即描述问题、构建目标、探讨实施、反馈和评估阶段。并于入院当天及出院前1 d,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焦点解决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MMPI特点差异。方法:采用明尼苏达人格测验(MMPI)检测37例焦虑症和63例抑郁症,与37例正常对照两两比较。结果:焦虑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在F,Hs,D,Hy,Pd,Pa,Pt,Sc具有显著差异(P〈0.01),Ma具有差异(P〈0.05);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在F,Hs,D,Hy,Pd,Pa,Pt,Sc,Si具有显著差异(P〈0.01),Ma具有差异(P〈0.05);焦虑症组与抑郁症组在Hs,Hy,Pt,Sc,Ma没有差异均高于正常对照,在F,Pd,Pa具有差异(P〈0.05),D,Si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MMPI特点存在异常;焦虑症和抑郁症之间MMPI特点具有共性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