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支气管炎所致肺心病死亡率高,为了提高治愈好转率。现将我院近几年来所收治的肺心病死亡病例较完整的分析原因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1例;50岁~59岁两组共29例占63%,最小年龄26岁,最在年龄79岁。48例肺心病死亡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年以上考共30例占63.8%,说明肺心病的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院内科1983年1月至12月60岁以上老年病人286例中西医临床资料分析,初步探讨老年病的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分析 (一)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病人286例,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21.7%,占同期出院病人总数的28.2%。男192例,女94例,男:女为2.05:1。60——64岁100例(男63例,女37例);65——69岁71例(男58例,女13例),70——74岁72例(男46例,女26例),75——79岁31例(男17例,女14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1981年3月至1986年2月5年间我院内科收治的62例肺心病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的情况,进而讨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一些问题。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2例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40~49岁2例,50~59岁5例。60~69岁29例,70~79岁19例,80岁以上7例。 2、诊断标准: 肺心病:根据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诊断。所有病人都有多年的慢支病史,住院时多数病人(46例,占74%)有右心衰竭的证据,其他无心衰,但有右室肥大和肺动脉高压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自七十年代Baue提出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的概念以来,慢性肺心病累及多个系统或器官损害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探讨肺心病与MSOF的关系,现将我院1973~1986年收治的55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MSOF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04例,其中女55例,男49例。本组合并MSOF者55例,占52.9%,其中女30例,男25例。年龄≤45岁4例,46~55岁7例,56~65岁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并低钠血症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7年10月至1993年3月我院收治182例肺心病患者,其中合并低钠血症65例,占肺心病病人35.9%。现将其发生原因,诊断及预后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5例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解老年人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及其规律,探讨其病因和防治的特殊性,现将我科1973年元月~1986年10月间的住院老年病人273例(占同期本科住院总人数的5.3%)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性別:男179例,女94例。年龄:60~69年龄组223例占81.7%;70~79年龄组46例占16.8%;80岁以上4例占1.5%最大87岁。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2001年3月~2004年6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57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岁,病程7~35年,平均23年.均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1980~1982年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均有X线检查证实)136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临床资料男78例,女58例,60~69岁68例,70~79岁51例,>80岁17例。冬春(12~3月)入院者共83例(61%)。因受凉、慢支急性发作、长期卧床为诱因者88例(64.79%)。兼有1~3种慢性病者128例(94.1%),其中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共占109例次(80.10%),心脑血管病58例次  相似文献   

9.
自1980~1989年共收治老年人慢性肺心病并发休克52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为60岁以上,男28例,女24例,60~69岁29例,70~79岁21例,80岁以上2例。1.2 一般资料 52例肺心病并发休克入院时心功能不全Ⅰ级6例,Ⅱ级20例,Ⅲ级26例。肺功能不全Ⅰ级2例,Ⅱ级13例,Ⅲ级37例。感染性休克29例,心源性休克18例,失血性休克5例,死亡42例占80.8%,存活10例占19.2%。  相似文献   

10.
纳络酮联合杏丁注射液治疗重症肺心病并呼吸衰竭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荣艳  高炳趁  薛艳娥 《医学争鸣》2007,28(11):986-986
1 临床资料 2003-06/2005-06收治重症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40(男29,女11)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 治疗组(n=20)男14例,女6例,年龄50~73(平均65)岁;对照组(n=20)男15例,女5例,年龄50~71(平均64)岁.  相似文献   

11.
580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冰  古宏清 《河北医学》2002,8(11):972-97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发生机制及发生规律。方法 :对 135 3例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的患者 ,做一回顾性的分析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 ,分析每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疾病和年龄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 (5 80例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高于中、青年组 ,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 (P <0 .0 1)。老年组冠心病、心肌缺血、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均高于中、青年组 (P <0 .0 1)。结论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冠心病、高血压病随着增龄而增加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患者应重视DCG检测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并及时治疗。对于预防老年人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发生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各60例,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病死率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样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异同,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351例(老年组)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351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溃疡部位、性状、大小、伴发疾病及治疗与转归等因素.结果 (1)临床症状:与青年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80.3%vs 73.0%),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46.7%vs 29.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上腹痛者低于中青年组(19.7%vs 3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见并发症: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6.7%vs 29.6%),以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灶部位:老年组胃溃疡、高位溃疡较中青年组增多(P<0.05);(4)溃疡性状与大小:老年组巨大溃疡(≥2.0 cm)患者多于中青年组(15.1%vs 4.3%,P<0.05);但HP感染无明显差异(90.3%vs 90.9%,P>0.05);(5)伴发病:老年组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痛风等慢性疾病者较中青年组多见(47.0%vs 15.7%,P<0.05);(6)治疗与转归:老年组因并发症死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0%vs 3.8%,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较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部位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早确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证候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1069例冠心病患者,按发病年龄分青年组(82例,年龄≤45岁)和中老年组(987例,年龄〉45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和中医证候特点。结果:青年组男性比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吸烟人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例和冠心病家族史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伴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例高于青年组(P〈0.05)。中老年组冠脉造影检查,左主干、回旋支和多支病变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冠心病组中气滞、痰浊的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而中老年组的寒凝、阳虚、阴虚和肾虚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和冠脉病变有自身的特点而区别于老年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及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建  赵献明 《微创医学》2007,2(5):399-401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对中青年组(<55岁)32例和老年组(≥70岁)31例ACS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CAG)、PCI、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危险因素居首位的中青年组是吸烟(68.75%),老年组则为高血压史(74.19%)。中青年组吸烟、饮酒、高LCL-C血症患者较老年组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的患者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病变中青年组前降支累及最多(81.25%),单支病变的比例较老年组(34.38%vs16.13%)高,但闭塞性、弥漫性病变例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青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达56.25%,多支病变(21.88%)较老年组(80.65%、48.39%)少,直接PCI的例数(31.25%vs9.68%)多,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中青年ACS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吸烟居首位;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已与老年ACS患者差别不大,直接PCI安全且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对26例<50岁及61例>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其中6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探讨中青年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老年组比中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临床多有心绞痛;中青年组急性心力衰竭较老年组高,心肌梗死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始大量饮酒,超负荷运动等;病死率两组相似。提示中青年人AMI的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田洁  魏双超 《当代医学》2010,16(34):53-54,10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回顾性研究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CCU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所有AMI患者共101例,其中青年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中老年87例(男性53例,女性34例),将中老年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发病男性多见,其次为吸烟者,但与中老年组比较,大量饮酒与青年人AMI更为密切(P〈0.05)。典型胸痛、有诱因者较中老年组多(P〈0.05),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P〈0.05)。中老年组发病与高血压、既往冠心病史有关(P〈0.05),心功能下降多见(P〈0.05),冠脉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大量饮酒与青年AMI密切相关,胸痛典型,常有诱因,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55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诱因明显、起病急骤、症状典型且并发症少,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45.45%(25/55)、32.73%(18/55)和23.64%(13/55),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52.73%(29/55)、30.91%(17/55)和16.36%(9/55),罪犯血管大部分为前降支(61.67%),冠状动脉闭塞发生率达35.00%,血栓形成率为14.55%。冠状动脉均无钙化,钢丝一次性通过率、开通成功率为98.18%(54/55),无一例发生PCI并发症,随访3个月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诱因和发病临床特点,可针对性进行一级预防,减少发病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中青年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病变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的550例右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的中青年患者,均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对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超声下血管内中膜厚度对颈部血管病变进行评估,观察并分析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患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颈动脉超声下血管内膜厚度均出现增厚现象。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血管内膜厚度出现增厚473例,且血管内膜厚度概率高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发生率。结论 对于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而言,发生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的概率较颈动脉球部的概率低,因此对此类患者可行超声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内膜厚度检查,从而帮助确诊以及评判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青壮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分析,探讨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特点,以便早期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方法采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收治的青壮年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0岁)30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例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占同期收住该院20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14.7%。男性29例,女1例;年龄32~40岁。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80%)、血脂增高(20%)、高血压(13.3%)。15例患者(50%)以心肌梗死为首发症状,无前驱表现。结论青壮年人心肌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大量吸烟饮酒对青壮年AMI发病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