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哈氏棒手术中应用椎板三角形截骨方法,提高哈氏棒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减小手术难度和使内固定系统的安置更易进行,使棒钩的弯曲与椎板的接触面贴合合理、紧密。方法:总结哈氏棒手术的经验,设计椎板三角形截骨。结果:本组80例采用椎板三角形截骨,减少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内固定系统的效用,有避免术后断棒、脱钩和减小脊柱旋转的作用。结论:椎板三角形截骨是增强内固定系统与脊柱相融性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良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宋一平 《颈腰痛杂志》1994,15(4):251-252
经椎板椎间小关节面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宋一平译黄耀添,校经椎板椎间关节面固定作为一种内固定方法首先由King报导,方法为在后路融合术时采用小螺钉横穿过腰椎椎间关节。Boucher改良了这种方法,采用长螺钉+松质骨植骨。此后Mogerl又改良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突螺钉固定在下腰椎退行性不稳定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1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时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体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下腰椎98例,其中椎间盘脱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1例,腰椎不稳45例,椎管狭窄12例。结果10例失访,88例术后随访12—56个月,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腰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论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及融合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颈椎后路开门、微形钛板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式,评价其在颈椎椎管狭窄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侧或双侧开门减压、微形钛板固定开门椎板的新术式,术后平均随访27个月。[结果]27例患者切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症状改善优良率88%,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1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应用微形钛板固定的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避免开门椎板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枢椎椎板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枢椎椎板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为临床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7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枢椎标本上进行枢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和双皮质椎板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力。结果: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平均为875.3±403.2N,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平均为679.5±308.2N;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大于椎板螺钉,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双皮质固定具有可靠的力学固定强度,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7.
颈椎关节内固定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颈椎尤其后部结构损伤采用关节突内固定可获得稳定性。作者报告13例颈椎关节突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颈椎损伤11例,其中3例关节脱位或绞锁,5例关节突或椎板、椎弓根骨折脱位,2例椎体爆裂骨折前路术后形成后突畸形,1例椎体压缩骨折和椎板骨折;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不稳2例。对关节脱位绞锁于手术复位后内固定,椎板植骨。椎板关节突骨折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后内固定。椎管狭窄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采用直钢板固定10例,钩形钢板3例,固定节段3~5节不等。术中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12例固定牢固,融合良好,1例出现螺钉松动。关节突内固定对椎板减压后颈椎不稳,关节脱位绞锁,椎板关节突骨折具有优越性,固定节段可长可短。手术操作中要求精确的进针点,一定的进针方向和深度,只有这样,手术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板交叉螺钉固定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1998年6月-2006年11月,800余例腰椎疾患患者中168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完整切下后保留,减压完成后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用交叉螺钉固定。随访137例,随访时间为6~88个月,平均23.6个月。影像学研究通过复查X线片、CT和/或三维重建进行。临床疗效按JOA评分评定。结果回植骨块位置良好,椎板螺钉固定佳。椎管内无明显狭窄,椎间小关节融合或椎板间骨性连接123例,骨融合率为89.78%,临床优良率为90.5%。结论此术式可以重建腰椎椎管,固定可靠,从而有效防治术后椎管内的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9.
异体楔形骨块在颈椎双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板-棒-多轴螺钉系统后路枕颈固定疗效评价;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经口寰枢椎前路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Zephir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的应用;闭合复位结合一期前后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0.
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枢椎椎板以获取形态学参数,探讨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进针技术.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量角器测量28套正常成年人枢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进针点距椎板上缘距离、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枢椎椎板高度、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长度和进针角度、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及下关节突中心点距离等14项指标.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进针点距椎板上缘距离分别为4mm和8 mm,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分别为3.2、6.7、5.5 mm,椎板高度为12.8mm,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长度分别为26.2mm和25.5mm.结论: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国人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可作为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09-07—2013-07间应用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0例采用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固定椎板,45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回顾性分析两种椎板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且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塑形指骨接骨钛板组住院费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指骨接骨钛板和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手术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而指骨接骨钛板相对费用较低。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Centerpiece钛板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种较好的椎板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活环棒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3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应用自行研制的活环棒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活环棒由两肢带有Harrington棒棘齿的U形棒体、活动支撑档、C形固定环构成,用椎板下钢丝固定于受损脊柱段。临床应用于病人32例,取得满意治疗效果。认为循环棒呈长度可调矩形,活动支撑档可产生纵向支撑作用,椎板下钢丝具有多节段横向固定力,U形棒体抗扭能力较强,三者结合,能适应损伤节段脊柱多维固定的要求。棒体与椎板呈面接触方式,可避免翻转、脱钩而致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4例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探讨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4例病历均选用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术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22例腰痛消失,20例下肢麻痛消失,无间歇性跛行。复查X线片示重建椎板及椎间骨愈合24例。未出现骨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真性滑脱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腰椎真性滑脱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蝶形椎板切除,使椎管达到充分减压,患椎上、下双侧椎小关节突做部分切除,开放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解除神经根压迫,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功能早期恢复。方法:从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并不全瘫的病人,采用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钉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加上椎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恢复椎体形态及神经通道。手术优点在于,即注重椎管内减压,又要重视神经根管的减压。固定牢固、复位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结果:经随访2-33个月,双下肢及大小便功能恢复满意,X线显示:椎体形态恢复,椎体间形成骨桥,无假关节形成,椎体高度无下降,脊椎生理曲度正常。结论: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优于常规椎板减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脊柱侧凸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祁伟  顾耀明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35-338,I001
目的:利用家兔脊柱侧凸动物模型,观察椎间盘,椎骨及椎旁肌的病是变化。将21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只。均用钢丝连接肩胛骨和股骨,制成脊柱侧模型。固定3,4,5个月后分批处死,取顶椎椎间盘,用Carbazole法及Woessner法分别测定凸凹介己糖醛酸及羟脯氨酸含量;取顶椎椎骨,行HE染色,观察椎体骺板变化;取椎旁肌用肌球蛋白ATP酶地染色,观察肌纤维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年来 ,作为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固定较可靠的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方法已在腰骶融合中获得广泛应用 ,兹将有关方面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 发展历史早在 194 4年 ,KingD就将小螺钉经关节突关节固定用于Hibbs融合中来提高植骨融合率 ,195 9年Boucher又在脊柱融合中尝试了用较长螺钉经椎板和椎弓根固定的途径 ,七十年代Roy -Camille经椎弓根固定中常规同时用小螺钉固定关节突关节 ,1984年Magerl[1] 在脊柱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 ,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  相似文献   

17.
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7月,对22例颈、胸椎的椎管内肿瘤(长3~11 cm,平均4.3 cm)采用磨钻沿关节突内侧2~3 mm磨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18.
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固定牢固,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椎板螺钉有置入椎管的风险,而且对于椎板薄小的病例不宜使用[1~3]。枢椎具有颈椎中最为宽厚的棘突,我们以棘突基底部为螺钉钉道主要把持部分,将螺钉由棘突基底部置入,进入枢椎椎板后,由椎板中上端出钉,钉尖穿出椎板背侧皮质骨,形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C2 spinous process laminar screw),既达到了双层皮质骨固定,又可保证螺钉没有置入椎管的风险[4]。我们对1例枢椎椎板厚度不宜进行椎板螺钉固定的Anderson 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了枢椎棘突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Steffee手术及椎体间融合治疗脊椎滑脱症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fee手术及椎体间融合治疗脊椎滑脱症36例樊道斌刘天友叶春万吴信忱作者单位:238000安徽省巢湖地区骨科医院自1991年8月至1997年10月,应用stefee钢板对脊椎滑脱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全椎板减压及椎体间后路植骨融合,报告如下:临床资...  相似文献   

20.
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包括枕骨基底部和C1-C4颈椎节段)置于1.5Nm载荷下,测量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标本依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Gallie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其中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屈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的ROM。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大于单纯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屈伸方向上接近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在侧屈和旋转方向上ROM均小于Gallie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和寰椎椎板钩“三点”内固定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虽然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不及“三点”内固定,但明显优于Gallie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