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评价有限开放技术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新鲜尸体20具,利用有限开放技术对C_3~C_7椎弓根置入199枚螺钉,评价螺钉的位置;解剖观察C_3、C_4共40椎、80侧椎弓根管入口形状结构,并测量与钉道位置相关的参数.临床应用7例,在侧块外上限刮除有限松质骨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内侧骨皮质移行部,确定进钉点.参照X线片和CT测量的角度,用自制单刃圆头探针准备钉道,置入螺钉29枚,术后通过X线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C_3、C_4侧块深层皮质骨和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汇合成椎弓根入口内侧,形成向外突起的弧状面,骨质厚实坚硬,未发现有滋养血管孔.钉道入针点分布在侧块外上限,侧块表面的开口直径平均5.2 mm,椎弓根入口宽度平均7.5 mm,钉的内倾角为42°,上倾10°.置钉准确率在标本中为94.5%,临床为100%.结论 在侧块表面有限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移行部,作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标志,结合单刃圆头探针进行置钉,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准确率高的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2.
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效果。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4例,后路使用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螺钉入钉点位于上位节段侧块背面中心点偏内上方,向外下方钻孔,外倾25°~30°,下倾30°~40°。钻透上下关节突,拧入3.5 mm钛合金皮质骨螺钉,螺钉长度16~20 mm。小关节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4~24个月,平均18.8个月。颈椎弧度无丢失,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并发症,小关节间植骨全部愈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安全性好,螺钉抗拔出强度佳,固定确实,固定节段少,植骨融合率高;使用范围广,可用于C6/7节段。但建议结合钢板使用,小关节间隙必须植骨。  相似文献   

3.
15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分析154枚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的CT表现,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2度,即I°≤2mm,II°>2mm。结果:CT显示34(22.1%)枚螺钉不同程度地损伤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其中螺纹穿破椎弓根骨皮质距离I°30(19.5%)枚,II°4(2.6%)枚。结论:CT是评价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位置的有用方法。CT显示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对椎弓根骨皮质,尤其是外侧骨皮质损伤率较高,但I°损伤,仍属螺钉置入成功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固定。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9.5岁。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三维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枢椎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12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为(1 726.5±433.3)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1 279.9±432.0)N〕与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1 054.8±411.3)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皮质枢椎侧块最小为(689.4±128.0)N。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可作为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个体化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矫形术.术前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钉颈椎经椎弓根轴线进钉通道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nail angle,TNA)和纵向倾角(sagittal nail angle,SNA),确定进钉点及进钉方向.根据CT测量结果按个体化原则,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减压后固定钉棒矫形.术后1周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入螺钉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及纵向倾角(sagittal screw angle,SSA),比较分析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程度;术后定期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钉棒的牢固程度. 结果 从C3~ C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23枚,术后CT复查220枚置钉准确,3枚略有偏斜,置钉准确率98.7%;术后测量置入螺钉倾斜角度与术前测量椎弓根置钉轴线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未发现与螺钉置入穿破椎弓根皮质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问题,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 结论 导向器辅助下CT测量个体化置钉后路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高,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三种螺纹设计的颈椎椎弓根螺钉拔出试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三种设计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临床选择颈椎椎弓根螺钉类型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设计制作三种颈椎椎弓根螺钉,根据螺纹部分分为内径锥形螺钉(A型)、松质骨螺钉(B型)、皮质骨螺钉(C型),利用6具C3~C6节段的21节新鲜颈椎骨标本,置入三种类型的椎弓根螺钉,进行拔出试验,测定每种螺钉的最大拔出力,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三种螺钉平均拔出力存在差异,平均拔出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松质骨螺钉、内径锥形螺钉、皮质骨螺钉,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与皮质骨螺钉的平均拔出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内径锥形螺钉抗拔力高,同时螺钉根部强度好,抗弯曲、断裂性能好,是颈椎椎弓根固定的理想螺钉类型。  相似文献   

8.
寰椎侧块置钉安全区域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利用寰枢椎影像学测量建立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安全区域并指导手术操作。方法30例形态正常的寰枢椎行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置钉空间(SAS)定义为CT横断面上横突孔内缘切线与椎管切线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测量0°、10°内倾角的置钉空间值(分别为SAS1、SAS2)及置钉区域;CT测量13例患者术后的置钉位置。结果内倾0°时SAS1为(7.81±1.28)mm,内倾10°时SAS2则为(9.69±1.23)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1寰椎椎弓根中线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与枢椎下关节突中线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内倾角为10°时,SAS2中线在后弓的位点移至SAS1寰椎椎弓根中线位点外侧约2.0 mm处。13例患者共26枚寰椎侧块螺钉均准确置入,未穿破骨皮质、突入椎管内或损伤血管神经。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置钉存在安全区域,内倾10°时可以获得更宽的置钉空间。实施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之前,需要对寰椎横断面CT图像等进行测量,确定置钉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椎弓根钻孔点位移时的钻钉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应用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病例的增多 ,文献报道其并发症也逐渐增多[1 3 ] 。目前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4 ]均为正常骨骼标本的观测 ,未指出椎弓根钻孔点、方向等方面的变化。为此 ,笔者对T9~L3 尸体标本进行钻孔点位移后进钉方向变化的测量 ,以提高椎弓根钻钉技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 :选用 45具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标本 ,观测T9~L3 椎骨沿椎弓根轴线所确定的椎弓根螺钉钻孔点 ,对其中 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螺钉钻孔点位移后的测量。2 .测量方法与指标 :设定椎体三维系统 ,对胸腰椎标本进行上下位、侧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 方法用Mimics软件对CT扫描的20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重建图像的椎弓根参数.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寰枢椎实物模型,测量模型椎弓根参数.测量寰枢椎标本椎弓根参数.对重建图像、实物模型和寰枢椎标本的椎弓根参数行统计学分析,验证重建图像的精确性.在Mimics中寻找三维重建图像椎弓根最佳钉道,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并模拟置钉,根据这个参数和在实物模型直观指导下在寰枢椎标本上置钉.置钉后行CT扫描,判断置钉准确性. 结果寰枢椎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与标本椎弓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准确反映寰枢椎解剖结构.用上述方法,4例寰枢椎标本共16侧椎弓根行置钉术,术后CT扫描显示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稍穿破椎动脉孔内侧骨皮质,其余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骨皮质. 结论用Mimics软件对寰枢椎进行三维重建,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 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C7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予特殊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其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现1例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3.5个月仍获得融合。其余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如使用得当,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经关节螺钉钢板置入前,必须行脱位复位和小关节间植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在评价先天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位置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有完整术后CT资料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25例,共计156枚椎弓根螺钉进行MSCT评价螺钉置入椎弓根的准确性,其中颈椎螺钉43枚,胸椎螺钉81枚,腰骶椎螺钉32枚,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结果 在置入的156枚椎弓根螺钉中,124枚螺钉(79.5%)完全位于椎弓根内,32枚螺钉(20.5%)发生错置,其中23枚螺 钉(71.9%)穿破皮质≤2 mm,8枚螺钉(25%)穿破皮质在2~4 mm,1枚(3.1%)穿破皮质≥4 mm.在螺钉穿破椎弓根的方向中,椎弓根外 侧 壁占46.9%,内侧壁占25%,上壁占12.5%,下壁占15.6%.凸侧共置入螺钉86枚,错置12枚,准确率为86%;凹侧共置入螺钉70枚,错置20枚,准确率为71.4%,凹侧与凸侧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错置的32枚螺钉中,胸椎椎弓根穿透率明显高于颈椎和腰骶椎(P<0.05),分别为27.2%(22/81),14%(6/43),12.5%(4/32).结论 MSCT是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进行MS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高速磨钻辅助下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下颈椎交锁性脱位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7月应用高速磨钻辅助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的13例颈椎交锁性脱位患者临床资料.脱位部位:C3/43例,C4/55例,C55/64例,C6/71例.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6例.2例无任何神经症状,7例合并中央管损伤综合征,4例截瘫.13例患者均在伤后7d内行高速磨钻辅助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采用短节段固定,椎弓根钉置入上下相邻的椎弓根内,在复位撑开钳的配合下解除小关节交锁,并复位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13例患者中8例解剖结构完全复位,5例有1~2 mm轻度滑脱.共置入52枚椎弓根螺钉,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显示除3枚螺钉偏移出椎弓根外,其余49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随访12-36个月,术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例术后3个月断钉,但无神经症状. 结论 高速磨钻辅助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治疗颈椎交锁性脱位,复位过程符合生物力学,同时可行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为设计一种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同时与Dick钉进行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用游标卡尺对 10具成人胸1~ 11椎体干燥标本、2 0份MRI和CT片的椎弓根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椎弓根之间的宽度、椎弓根的毗邻等进行观测 ,并将 10具新鲜成人尸胸2 ~胸11椎体标本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和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 ,用Dick钉和ARRIF Ⅱ型分别固定在胸7和胸10 及胸4 和胸6的椎弓根内 ,进行三维方向上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确定进钉点在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外缘线上 3mm处 ,与矢状线的夹角在 15°~ 2 0°。胸4 以上椎体可容纳直径 4 0mm、长度 3 0~ 3 5cm的椎弓根螺钉 ,胸4 以下椎体可容纳直径 5 0mm、长度 3 5~ 4 0cm的椎弓根螺钉。ARRIF Ⅱ型在三维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应力遮挡 ,抗扭转力矩较Dick钉大 ,ARRIF Ⅱ型椎弓根螺钉均在椎弓根内。说明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可较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内固定器能很好地复位骨折椎体 ,间接减压椎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采集15例下颈椎脱位患者的术前CT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数字化导航模板,术中通过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术后根据X片和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 共设计制作54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10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CT扫描发现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相应椎弓根内.结论 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Hangman骨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椎板的骨折暴力和螺钉的拔出力。方法8例包含枢椎的新鲜颈椎标本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模拟寻找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后,造成Ⅰ型Hangman骨折模型,分为单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A组,2例4侧)、双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B组,4例8侧)和单侧加垫圈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C组,2例4侧),钻入3.5mmAO皮质骨螺钉后进行螺钉拔出试验。结果A、B两组在螺钉拔出前均发生钉孔周围椎板骨质的凹陷或骨折,椎板骨折暴力分别为(11.58±3.18)kg(8.5~16.0kg)和(25.75±2.4)kg(22.5~28.3kg),螺钉拔出力分别为(29.65±3.89)kg(25.0~33.6kg)和(30.90±3.99)kg(26.8~38.0kg)。C组未见钉孔周围椎板骨折发生,螺钉拔出力为(33.83±4.20)kg(28.0~37.0kg)。结论在用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时,AO皮质骨螺钉钉尾添加垫圈可使钉孔处椎板抗骨折暴力明显增强,大于螺钉的拔出力。单侧垫圈螺钉固定组的固定效果略优于双侧单纯皮质骨螺钉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产生偏差的原因。方法:30例下颈椎疾患手术患者,导航辅助下置入172枚颈椎(C3-C7)椎弓根螺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横断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以及与椎体中线的角度;矢状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上壁的相对位置以及与椎体上缘的角度。对导航图像数据与术后CT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枚螺钉穿出椎弓根上壁,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入椎动脉孔。导航图像数据与术后CT数据呈正直线相关。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漂移是置钉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 方法 对13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不愈合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 Ⅱ 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4例.13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和山东威高公司生产的PCF钉棒系统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同定(万向螺钉直径3.5 mm,寰椎螺钉长26~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28 mm,平均26 mm),术后不用外固定或用颈领保护1~3个月. 结果 13例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26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6枚.平均手术时间2.6 h,平均出血量47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全组患者获得4~25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神经损伤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为72%~91%,平均81%.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松动,1枚寰椎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 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其余位置满意.3~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获植骨融合.1例寰椎骨折患者出现寰枕腹侧融合. 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具有可行性,如果操作方法得当,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引导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的有效性。方法8例新鲜枢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行钻孔和植入螺钉,实验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定位器与枢椎椎板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关系,安放好定位器后在定位器引导下钻孔和植入螺钉。结果对照组1例螺钉穿破枢椎上关节面,1例穿破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外侧骨皮质,实验组无1例出现植钉错误。结论利用可调试枢椎定位器在计算机模拟辅助下引导钻孔和进钉,可使植钉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