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刺对IDDM大鼠治疗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制作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IDDM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Win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治疗组每天进行针刺治疗。10天后,测定空腹血糖变化及该模型血脂、血清胰岛素、胰岛组织学的变化。结果:针刺能使IDDM大鼠血糖水平下降、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血脂含量降低、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结论:提示针刺疗法可以对IDDM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DDM)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小儿糖尿病患者29例,本组均采用胰岛素、计划饮食、运动和心理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酮症酸中毒患儿,强化治疗阶段每餐前及餐后2h和睡前均进行血糖测定,并依据患儿病情、血糖和尿糖的变化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3例24h内血糖恢复正常,7d内恢复正常22例,14d内所有患者血糖恢复正常酮症酸中毒纠正,29例患者均在3周内好转出院,继续维持治疗。结论 小儿糖尿病(1DDM)需终生坚持胰岛素治疗,合理的治疗可控制血糖在正常高限内,病情达到较好的控制。反之,则代谢紊乱不能控制,较早地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若病情控制良好,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3.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5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和120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血清中胰岛细胞抗体(ICA)及其滴度。IDDM 患者ICA 阳性率为42.2%(19/45),平均滴度1:8;NIDDM 患者ICA 阳性率为5%(6/12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ICA 的出现率随病程延长而逐渐降低。ICA 阳性和阴性的IDDM 患者平均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ICA 阳性的IDDM 胰岛素使用量显著低于ICA 阴性的IDDM。IDDM 患者胰岛素使用量同病程呈正相关。本文结果显示,ICA 是IDDM 自身免疫反应的血清学标志;IDDM 和NIDDM 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IDDM 临床发作时,尚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能力,随着自身免疫反应的持续进展,胰岛β细胞不断减少乃至破坏殆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慢性咳嗽的具体发病原因及其临床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28例慢性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流程确定发病原因,且根据病因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慢性咳嗽患儿经过临床治疗后,痊愈的患儿为60例(46.9%),获得显效的患儿为38例(29.7%),获得有效的患儿为24例(18.7%),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3%;无效的患儿为6例(4.7%)。结论:小儿慢性咳嗽的具体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由此则应该依照患儿的检查结果、详细病史与年龄特点等实施综合分析,待病因明确后,提供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金丹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765-766
儿童糖尿病多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即1型糖尿病,其特点是血糖较高,病情波动较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一旦终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威胁生命。患儿患病后,其身心及家庭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护理难度大[1]。奥伦自理模式,将人看成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及不同自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45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45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治疗情况。通过复诊、电话、信访等方式了解患儿术后预后情况。结果 45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75.0%的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男女之比为2:1,肿瘤原发于肾上腺28例(62.2%),后腹膜5例(11.1%),颈部6例(13.3%),纵隔6例(13.3%),首发症状为腹部肿物者38例(84.4%),伴有腹痛30例(66.6%),腹胀20例(44.4%),胸腔积液6例(13.3%),伴有发热10例(22.2%)。就诊时远处转移12例(26.6%),其中肺转移5例(6.4%),肝转移7例(5.1%)。45例患儿中行尿香草扁桃酸VMA定量检测〉30 mg/24 h者30例(78.9%),45例行血清NSE检测,〉100 ng/L者41例(91.1%),29例行甲胎蛋白(AFP)定性检测,均为阴性,30例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其中〉700 U/L者25例(83.3%)。生存情况:8例无瘤生存,14例带瘤生存,9例因术后放弃化疗而死亡,9例因病情恶化或者复发死亡,1年生存率:81.6%,2年生存率53.5%,5年生存率12.8%。结论神经母细胞瘤以3岁以内发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为腹部肿物,可伴有发热等症状,检测VMA、血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LDH有助于NB的早期诊断,同时要加强医患沟通,坚持完成化疗,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徐承琴  白婧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59-161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科收治的11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其中轻度窒息组患儿58例,重度窒息组患儿5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糖水平及恢复正常的构成比。结果轻度窒息组患儿的平均血糖值为(3.420±0.810)mmol/L,重度窒息患儿的平均血糖值为(8.170±2.526)m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5)。经过24 h治疗,轻度窒息组有50例(86.21%)患儿血糖恢复正常,重度窒息组有30例(57.69%)患儿血糖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3,P〈0.05)。结论新生儿高血糖紊乱多发生于重度窒息患儿,轻度窒息患儿的空腹血糖水平较低;相对于轻度窒息患儿,重度窒息新生儿的血糖紊乱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正规治疗。临床医师应加强窒息新生儿的血糖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纠正患儿血糖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小儿秋季腹泻发病中轮状病毒的检验及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腹泻患儿,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儿大便中的轮状病毒进行检验,并总结导致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验,在100例腹泻患儿中,62例检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62.0%,说明在诱发小儿秋季腹泻的诸多因素中,轮状病毒是其主要原因,并且男性患儿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60.0%,而女性患儿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6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诱发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在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及时找出发病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胡文来  蒋晓红 《江苏医药》1999,25(9):714-715
年轻发病的糖尿病(DM)无论在分型或治疗上均较老年DM复杂困难,本文试图探讨C肽测定对年轻发病的糖尿病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资料一、对象:106例均为我科收住的糖尿病患者,DM诊断接WHO1985年标准,分别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缓慢进展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LADA)。106例中男47例,女59例,年龄20~40岁,平均34.8岁。二、方法:C肽释放试验与其反应类型采用标准馒头餐试验,取空腹及餐后30、60、120、180分钟血检测C肽。C肽分析按下列条件分为三种类型:(1)普通型:C肽基础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30例)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美敦力胰岛素泵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变化、临床整体疗效、血糖达标时间和发生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与餐后2h血糖(2hP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0.0%(24/30);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为6.7%(2/30),对照组为16.7%(5/30)。两组总有效率、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疗效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2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诱因、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DKA患者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2例中1型DM3例,2型DM19例;DKA诱发因素中感染最多见,其次为降糖药物中断或使用不当、劳累、手术或创伤、饮食不当等。经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同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去除诱因等综合治疗后病情均好转,血糖在治疗后4—12h降至14.0mmol/L左右,症状改善,酮体2~4d内消失。结论DKA发病诱因复杂,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病情重、并发症多,规范的治疗、定期监测血糖、根据不同应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治疗诱发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总结肺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入我院治疗的肺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治疗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肺部感染基本治愈,其中24例血糖控制较理想,3例血糖控制不理想,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治愈率达90%。结论肺心病合并糖尿病两者能够互相影响,令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化,尤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较大,在临床治疗中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彭爱慈  杨贵忠 《贵州医药》2001,25(11):993-994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IDDM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保护效果,初步探讨IDDM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理。方法;动态检测我院IDDM患者RCD、膜唾液酸(SA)含量、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及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通过胰岛素满意治疗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RCD降低;红细胞膜ATP酶活性明显下降,SA含量均显著减少;红细胞中SOD活性降低及MDA水平明显增高;胰岛素有效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结论:I型糖尿病患者RCD明显降低,胰岛素有效治疗可以改善RCD及有效预防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皮下持续泵入门冬胰岛素和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并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两种方案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内分泌科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l型糖尿病患儿7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6例和B组41例,A组患儿持续皮下泵注门冬胰岛素,B组于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并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胰岛素的用量根据血糖情况进行调整.治疗3个月,期间监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血糖波动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两组患儿FBG及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儿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全天血糖值标准差、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低于B组(P<0.05);A组患儿日均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低于B组;两组均未见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控制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但皮下持续泵入门冬胰岛素可使患儿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本院收治、并发急性肾损伤的9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对其发病原因、临床治疗疗效和预后做综合分析。结果C/A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发于老年人,98例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占70.4%(69例);且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诱发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的诱发因主要是感染、心血管疾病和药物,而青壮年则以原发病进展为主要因素;高发C/A的基础性肾病主要是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及肾小球肾炎。结论C/A的致病因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可做针对性预防;准确寻找致病因和及时对症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儿科医生对危重新生儿血糖监测的重视,及时治疗、减少脑损害。方法71例应激性高血糖患儿采用微量血糖仪取末梢血测血糖,2h测1次,直至血糖恢复正常。血糖7.0~14.0mmol/L 11例,仅限制用糖。重度高血糖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胰岛素治疗。结果重度高血糖治疗组及对照组应用胰岛素治疗24h及72h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27,P〈0.001)。结论轻、中度高血糖采用限制用糖,即可较快恢复正常。重度高血糖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下降较快,可尽快纠正由于血糖升高所致的高渗血症,对改善危重新生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及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系统(CSII)组成的双C方案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将36例难治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双C组20例和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II组)16例。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血糖控制情况、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日间及夜间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结果与MSII组相比,双C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血糖波动幅度小(P〈0.05)。结论双C方案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效果优于MSII,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陈新  郭巍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604-605
目的对临床上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血糖控制未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接受糖尿病治疗的96名患者进行注射胰岛素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记录患者的血糖浓度,对出现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进行单独的原因分析,最后对所有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32例患者出现血糖控制不良。其中饮食控制不好5例;血压、血脂、锻炼、体质量控制不好12例;自我检测、糖尿病知识缺乏6例;患者自身体质差异9例。结论临床上出现血糖控制不良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主要是患者饮食控制不好,血压、血脂、锻炼、体质量控制不好、自我监测、糖尿病知识缺乏、自身体质的因素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9.
毛象刚  王智慧  覃秀敏 《医药世界》2010,(10):1313-1314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诱发因素,总结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DKA患者临床资料,监测血糖、血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pH值、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糖、尿酮,应用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诱因和并发症处理等治疗措施。结果治愈及好转17例(95%),死亡1例(5%)。结论明确诱因、及时救治是抢救DKA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临床上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血糖控制未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接受糖尿病治疗的96名患者进行注射胰岛素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记录患者的血糖浓度,对出现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进行单独的原因分析,最后对所有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32例患者出现血糖控制不良.其中饮食控制不好5例;血压、血脂、锻炼、体重控制不好12例;自我检测、糖尿病知识缺乏6例;患者自身体质差异9例.结论 临床上出现血糖控制不良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主要是患者饮食控制不好,血压、血脂、锻炼、体重控制不好、自我监测、糖尿病知识缺乏、自身体质的因素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