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增加对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系统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和经验性治疗的认识,提高其生存率。方法按血液/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指南对19例系统性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层诊断,并对感染部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5例;感染部位呼吸道4例、皮下结节及鼻甲鼻窦炎各3例、败血症、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各2例、中耳炎、咽壁脓肿及肝脾各1例;19例中18例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2例组织病理及组织培养真菌阳性(1例念珠菌、1例菌种未能鉴定),血培养白色念珠菌2例,3例胸部CT显示两肺斑片、团片状影边缘模糊,1例腹部CT和B超显示肝脾多发占位,治疗采用静脉用抗真菌药。结论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发热联合抗生素治疗>5d无效时,应分层诊断,及早给予抗真菌治疗,且疗程应足够长(6~8周以上),以免复发。  相似文献   

2.
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现状,分析其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76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8.16%),胃肠道次之(7.89%);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占60.53%。结论本组患者真菌感染与原发基础疾病、反复化疗、粒细胞减少、老龄化、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慧敏  高习华  刘清池 《河北医药》2014,(20):3167-3169
由于环境污染、电离辐射及食品农药残留等因素,血液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血液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生物治疗孕育而生,并有望成为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治疗血液肿瘤的又一有力武器。其中以DC-CIK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广泛用于多系统肿瘤的治疗,本文就DC-CIK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特征、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真菌感染。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医院真菌感染患者中,白色念珠菌最多占70.87%,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占13.18%;年龄、抗生素的滥用、激素、侵入性操作等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药敏结果表明,本组真菌对所试药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益康啶、酮康啶、咪康唑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益康啶、酮康啶,耐药率高达23.4%和26.8%,制霉菌素和咪康唑的耐药率也在12%以上。结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防止滥用抗生素,早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指导用药,是获得预防及控制真菌感染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琳  沈安贝 《河北医药》2000,22(3):175-176
目的 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NF-α的水平。结果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不同病期TNF-α的变化表明:初治与未缓解及复发病人TNF-α水平升高,缓解期下降。结论 TNF-α是血液系统肿瘤病情监测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早期、快速检测和鉴定血液中常见念珠菌。方法对制备的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感染的血液模拟标本采用常规血培养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进行检测和鉴定,最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RFLP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法。结论该技术具有快速、敏感、不需放射性同位素等优点,而且准确性极高,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技术应用于临床将为血液病、肿瘤和免疫抑制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亮  裴雷 《淮海医药》2011,29(1):86-89
临床诊治的肿瘤患者大多数均是进展期,伴有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或血液转移,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肿瘤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消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的特点,分析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监控感染提供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2007年12月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并发消化道念珠菌感染的相关资料。结果418例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感染率为21.05%。性别对念珠菌感染没有影响,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分期晚、住院时间长、接受放化疗、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应用等。结论念珠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消化道发生率高,必须重视念珠菌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脉化疗(A组,235例)和造血干细胞移植(B组,41例)血液肿瘤患者IFI发病率,随访患者治疗及预后,分析影响IFI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各有4例发生IFI;B组IFI发病率高于A组(9.8%vs.1.7%)(P<0.01).随访期间,A组4例IFI患者均治愈,B组3例IFI治愈,1例好转.B组5例死亡,死因均与IFI无关.IFI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置管、粒细胞缺乏、持续性发热、联合应用2种及以上广谱抗生素超过7d、病毒感染、低蛋白血症、入院时FCOG评分≥2分(P<0.05).结论 需要重视血液肿瘤患者IFI的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并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念珠菌血症是由念珠菌引起的血液感染。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医院内所有血行感染的第4大常见原因,病死率高达40%,在所有患者中住院病死率高达56.1%[1-3]。为了解住院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55例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原学和其中25例患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市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类型及分布情况。方法采集住院患者信息,调查分析自贡籍14岁以上180例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的性别、年龄、城乡差异、疾病类型的差异。结果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男性发病人数略高于女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类型呈明显多样性。而男女在各年龄段发病情况、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废弃物的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定期对企业职工及60岁以上人员进行相关肿瘤的筛查,并提出防护措施,以期减少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头孢哌酮引起小儿真菌感染2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虹 《中国药房》2001,12(4):234-234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引起小儿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本院儿科患者中认为可疑者作口腔粘膜、大便、痰或咽拭子、血液和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并对可疑菌落做分析和鉴定。结果:并发真菌感染患儿27例,其中感染白色念珠菌18例,热带念珠菌4例,克柔氏念珠菌4例,曲霉菌1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6.7%、14.8%、14.8%、3.7%。结论:抗生素的长期应用是并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诊断的关键是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在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方法对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对其做出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对血液肿瘤患者行心理护理是有意义的。结论对血液肿瘤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防治体会。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66例恶性血液肿瘤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70.21%,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经积极治疗后,6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的缓解,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原因多样,早期诊断,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与治疗,可有效地缓解病情,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曹晓天 《中国药业》2002,11(12):67-69
多药耐药是血液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药耐药基因1型(MDR1基因)单独或与其它耐药蛋白联合表达是血液系统肿瘤耐药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酶介导(TOPOⅡ,GST等)、凋亡调控基因介导多药耐药等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静脉护理经验。方法对100例血液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相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100例血液肿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方法化疗,无一例患者发生药物外泄,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0%,经对症护理和相应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静脉留置针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护了静脉,保证治疗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循环肿瘤DNA 中RAS/BRAF 突变状态代替组织检测的可行性,并分析影响血液与组织基因检测结果一致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5 年11 月份至2016 年7 月份我院收治的108 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运用NGS 检测循环肿瘤DNA 中RAS、RAF 的突变状态,与标准组织检测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组织KRAS 检测结果一致的为62 例,不一致33 例,整体一致性65.26%。BRAF 突变检测结果一致共89 例,不一致6 例,整体一致性93.68%,NRAS 基因检测结果92 例一致,不一致3 例,一致性为96.84%。结论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循环肿瘤DNA 中RAS/BRAF 突变状态代替组织检测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化疗、靶向治疗、肿瘤异质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与组织检测结果是否一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探讨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类型、耐药性以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ICU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ICU医院感染的耐药菌类型与耐药性,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本院发生ICU院内感染的患者共40例,共分离得耐药菌株62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共15株,铜绿假单胞菌共12株,肺炎克雷伯菌共10株,大肠埃希菌共6株,白色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各5株。上述所有病原菌均对常规抗菌药耐药,且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得,主要为患者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ICU病房环境污染、抗菌药物滥用、肿瘤患者、存在血液疾病或免疫疾病、年龄偏高等。结论 ICU医院感染多为革兰阴性菌,且耐药程度严重,并呈现多重耐药性甚至是广泛耐药性。因此在对ICU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ICU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离开原发部位,通过血液转运、淋巴转运或直接播散到不连续的组织器官中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相同的肿瘤。它是肿瘤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肿瘤转移成功与否是决定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因此抗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作为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40例肿瘤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0例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为62例,占44.3%;泌尿道感染患者38例,占27.2%,皮肤软组织感染22例,占15.7%,血液感染10例,占7.1%,胆道感染为7例,占5%,1例患者发生多部位医院感染,占0.7%。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多药耐药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住院时间较长、放疗化疗、罹患慢性疾病、留置导管等,属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