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自1976年3月首例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成功以来,1978年10月至1980年2月又进行了4例游离足背动脉皮瓣移植,全部成功。 足背的血液供应 足背的皮肤血运由足背动脉及其分支和大、小隐静脉及足背静脉弓所支配(图1)。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延续,近端位于胫前肌和拇长伸肌腱之间,于伸肌支持带之下进  相似文献   

2.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过程中 ,发现其右下肢足背动脉走行、分支有变异 ,且缺如弓状动脉。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现报道如下 :右下肢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从伸肌下支持带上缘处始向外斜行至伸肌支持带下缘处(其胫前动脉在伸肌支持带上缘的延长线与向外斜行的足背动脉夹角为 2 0° ,长度为 2 4cm ,在伸肌支持带下缘处转折斜行向外 ,转折处夹角为 1 30°) ,到趾短伸肌深面发出一肌支 ,主干再一次转折向下外(夹角为 1 1 0°) ,直接至第三跖骨近侧 ,分为第三跖背动脉及其相应的足底深支 ,在足背动脉距第三跖骨间隙近约 3.4…  相似文献   

3.
腓总神经于腘窝沿股二头肌内缘斜行外下,经腓骨长肌两头之间绕腓骨颈,即分为腓浅、深神经。前者于腓骨长、短肌间下行,小腿下1/3穿出深筋膜至足背内侧和中间。后者于趾长伸肌和胫前肌间,贴骨间膜下降,与胫前动、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4.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大腿下1/3,从坐骨神经分出,在腓骨头前方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然后形成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并分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分布于2、3、4、5趾背侧皮肤。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长伸肌、(?)短伸肌和趾外侧伸肌,并分出皮支到1、2趾间背侧。腓总神经在腓骨上部位表浅,易受撞击、挤压、压迫、冷冻等  相似文献   

5.
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足背动脉作为血管材料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左右侧下肢标本48例,对足背动脉的详细解剖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足背动脉为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者占94%;足背动脉全长位于拇长伸肌腱外侧者占85%;腓深神经位于足背动脉内侧占73%;足背动脉的长度平均为(86±1.33)mm;足背动脉外径近段平均为(2.6±0.06)mm,中段平均为(2.1±0.07)mm,远段平均为(1.6±0.05)mm。结论足背动脉全程位置表浅,管径与冠状动脉的管径基本一致,截取足背动脉以及胫前动脉下段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供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付惠敏 《医学争鸣》2007,28(21):1963-1963
0 引言 足背动脉穿刺是暂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足背动脉由胫前动脉沿伸姆长肌内侧缘下行,过踝关节行经足背,是人体比较表浅的动脉之一,它易于行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6岁。无明显诱因左小腿乏力、足背麻木一个月,继后足下垂、足踝背屈无力一个月,跳舞容易踢碰拇趾,且出现间歇性乏力性跛行。于1995年8月28日就诊。BP1510Kpa,体重60kg,发育营养良好,左足轻度跛行下垂,脊柱无侧弯后凸压痛,足背感觉比对侧迟钝,足踝背屈抗阻力明显减弱,胫前肌、拇伸肌、趾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肌力均为3级,左腓骨小头处轻度压痛,并向足背部放射性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血液循环良好。肌电图提示:左胫前肌、伸拇肌、伸趾肌部分性失神经中度损害,余所检肌疑失神经早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经40具新鲜尸体的小腿解剖提出外侧踝上皮瓣是由腓动脉的穿支血管所供养。穿支血管在外踝上方5cm处,以胫腓韧带上缘的骨间膜穿出,分为浅皮支和深降支二支。前者在伸趾长肌和腓骨短肌肌间隙中穿过肌筋膜,进入皮肤向上供养小腿外下半部,从胫骨嵴到腓骨后缘的皮肤约12~18×9cm的范围。深降支在外踝前缘深筋膜下疏松组织中下行,沿(?)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远侧的十字韧带与深面的跗骨构成骨——纤维管,其内有胫前肌睫、伸拇长肌睫、伸趾肌键、足背动静脉及腓深神经通过。此管贴近皮下,解剖上缺乏保护,容易受到损伤。腓源神经受到压迫、牵拉后,发生功能障碍等症状,Kopell和Thompson将其命名为前跗管综合征,以与发生于内踝后方累及胫后神经的跗管综合征相区别。此综合征目前报导甚少。自1989年3月到1994年12月,诊治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手术体位不当而致腓总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经过腓骨小头下外方,分为深浅两支。而腓深神经位于小腿前群肌深处,伴胫前动脉到踝关节前方。分支支配小前前群肌。腓浅神经穿小腿外侧群肌至足背,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足背和足趾的皮肤。  相似文献   

11.
前跗管是伸肌下支持带长伸肌和趾长伸肌鞘管后壁与距舟骨浅面筋膜之间的骨纤维管 ,当行于其内的腓深神经受压时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称之为前跗管综合征。仅有少数学者[1] 做过这方面的应用解剖研究。本文从临床应用角度 ,针对长伸肌鞘管后壁 ,腓深神经走行和分支以及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 13侧成人下肢 ,1侧为新鲜标本 ,12侧经 10 %甲醛溶液浸泡处理。取小腿中下 1/ 3及足背正中直切口 ,将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向两侧游离翻转 ,分层显露出伸肌下支持带及前跗管 ,用游标卡尺 (0 .0 5m…  相似文献   

12.
1 结果左侧示指伸肌起自前臂骨间膜后面下缘,桡骨下端后部,以扁圆形肌腱止于示指中节指骨底尺侧份,该肌肌腹长5.8 cm,宽1.1 cm,厚0.2 cm;肌腱长6.2 cm,直径0.2 cm.该肌由骨间后动脉分支供血;骨间后神经发肌支下行于拇长伸肌深面,穿过第一骨纤维管分布于该肌(图1).右前臂后部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任何肌肉连于桡、尺骨至示指,亦未发现该处遭破坏迹象,故认为右侧示指伸肌缺如(图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腓深神经的走形进行解剖观察,为微创钢板固定法(MI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避免损伤腓深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2具成人尸体24例膝关节标本,模拟MI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解剖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及其分支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腓深神经由腓总神经发出后与胫前动脉伴行,在小腿上1/3段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下2/3段位则于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之间.其中以胫骨粗隆最高点和腓骨头连线为底线,向下约(35±2.1)°在离胫骨粗隆(51.6±2.8)mm处腓总神经有一较大分支(胫前关节返支)垂直胫骨方向进入胫骨前肌,分布于膝关节周围.在离胫骨粗隆5,10,15 cm处分别测得腓深神经到胫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36.8± 2.5)mm,(30.1±1.9) mm,(27.0±1.2) mm.结论:胫骨外侧存在一个倒三角形的安全区域,在此区域内行MI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2001~2007年我院骨科治疗腓总神经嵌压综合征9例,取得满意疗效。该病的发生与腓总神经胭窝至腓骨颈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病因为膝关节急剧屈曲下蹲位劳动使腓总神经反复受损伤和局部赘生物压迫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胫前肌、腓骨长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等肌力减退或麻痹,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麻木,感觉丧失。早期可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手术探查。对于局部赘生物者,应将其切除,进行神经松解。  相似文献   

15.
黄海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320-2321,2284
目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严重程度.方法:对3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42例非糖尿病者进行下肢动脉检查(包括股动脉、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观察二维超声表现(粥样硬化斑块)及CDFI表现(狭窄、闭塞率).结果: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别非常显著(P<0.01);膝以上动脉狭窄、闭塞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膝以下(包括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动脉狭窄、闭塞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以膝以下小动脉的损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胫后肌移植     
在25年以前,对内翻足,尤其是麻痺性内翻足的腱移植术,就有许多方法。最常利用的肌腱有:胫前肌、肼骨长短肌、伸(足母)长肌等。在适当选择的症例中己获得满意效果。在1951年以前,很少利用胫后肌作为足背屈的有效力量。Ludloff 教授指出:对先天性内翻足的治疗,把胫后肌从付着部剥离,对减轻肌张力是很重要的。Codivilla 及Peababy 氏等倡议:切断胫后肌,是防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膝以下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糖尿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54例,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内膜,管腔通畅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完全闭塞率为42.6%,胫后动脉为11.1%,足背动脉为26.9%,三者差异显著(P<0.05)。胫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率96.3%,与足背动脉95.4%相近,但均高于胫后动脉65.7%(P<0.01)。结论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膝以下中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发生率高,尤以胫前动脉病情最重,足背动脉次之,胫后动脉最轻,可能与之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贺文楠  刘卫祥 《中原医刊》2002,29(4):F004-F004
患者男性 ,5 1岁 ,系 1年前砸伤致左腓骨上段骨折在外院行手术内固定 ,次日即发现足背及小腿外侧麻木 ,趾不能背伸 ,手术切口感染、迁延不愈。 1年来经应用神经营养药及抗生素、清创、换药等治疗 ,神经症状无改善 ,伤口未愈合 ,有屑骨从伤口中排出。入院查 :贫血貌 ,结膜苍白 ,心肺腹未发现异常。左下肢可负重 ,跨越步态。左小腿外侧可见约 12cm手术切口瘢痕。其上两处窦道分别 3cm、1cm长。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发硬。左足背及左小腿外侧感觉消失。胫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短肌肌力 0级 ,拇长伸肌肌力Ⅲ级 ,X线 :左腓骨骨髓炎 ,中上…  相似文献   

19.
正常的示指伸肌起始于桡骨和尺骨及骨间膜的背面,位于拇长伸肌腱的尺侧,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笔者见到一例成年男尸,双侧示指伸肌与正常的起始点不同,位于拇长伸肌腱的尺侧,腕背侧韧带的深面。起始于桡尺远侧关节囊的背面,此肌由内上斜向外下越过腕骨的背面,止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足底深支为蒂带趾短伸肌的逆行足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该皮瓣修复。其中,9例急诊一期手术,6例二期手术治疗,均保留伤足的跖趾关节。皮瓣切取面积为6cm×8cm~12cm×18cm。该岛状皮瓣以足底深支为蒂,并包含趾短伸肌、足背动脉及其分支跗外侧动脉和弓状动脉。术中将足背皮神经与趾神经缝合。皮瓣供区应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二期手术患者中4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一期手术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功能,而且皮瓣耐磨,无溃疡发生,不妨碍行走。结论:在保留跖趾关节同时以足底深支为蒂带趾短伸肌的逆行足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伤足功能。皮瓣切取面积较传统更大。该皮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手术方式,特别是急诊一期手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