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杲撰写《内外伤辨惑论》,自称是鉴别内伤病和外感病。笔者却认为,《内外伤辨惑论》,论的是外感虚证和实证及其临宋鉴别与治疗。他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创立了益气解表法。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证侯之一,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各期病程中。按八纲辩证分为表证,里证,虚证,实证,主要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为实证,内伤发热多为虚证。因此,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中应重视虚实,辩证护理。 1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由外邪侵入机体所致,以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3.
发热(二)二、治法方药前文对发热辨证要点的介绍,只是个概要,可以大体了解辨证的几个方面。具体治疗时,还要就发热的具体病因、病理、病位等进行分析,才能确立治法、处方遗药。以下仍是以外感热病为重点予以介绍。(一)外感热病的证治:外感热病可分为实证期、虚证期两个阶段。实证期包括表证、半表半里证和里证三个层面;虚证期多在病程的后期阶段,有阴虚、阳虚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肺阴虚证与肺燥证均为肺系证候,均有干咳、痰少难咯、口咽干燥的表现,但二者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治疗转归也不同。前者多属内伤久病,无表证,虚热内扰症状明显,无明显季节性,发病缓慢,病程缠绵,病情重,可涉及多个脏腑病变,属虚证,预后多不佳;后者属外感新病,外感燥邪或因风热之邪耗伤津液以至肺燥,临床上突出一个"干"字,季节性较明显,发病快,病程短,病情轻浅,多实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声明     
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调和营卫退热法 本法用于外感病初起之发热。外感病初起,卫分感受风邪,形成卫强营弱而发热。这类发热多表现于体弱邪轻的患者,属《伤寒论》中风表虚证,或称伤风表热证。常用方如桂枝汤,其药物配伍及服药等均与一般发汗剂有别,秦老用此法除治外感表虚证外,常用于阳气虚弱,平日畏寒冷,疲劳后微有低热的患者,依据“劳者温之”的治则,用桂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加入党参或黄芪、当归之类,效果显著。 案例:张某,男,56岁。入冬后反复感冒不愈,近二日又觉发冷发热,测体温常在37℃—38℃不定。伴有头痛鼻塞,周身酸楚,乏力,动则自汗畏风,脉浮,舌胖苔白。此证为平素阴气虚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外感表虚证。治以调和营卫退热法,拟桂枝汤原方二剂如法服之,服后全身微汗  相似文献   

7.
在脏腑证候中,虚证占有极大的比重,它不仅见于内伤杂病,而且在外感热病邪热伤及脏腑时,亦可出现。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基本上都不出乎虚证的范畴。本文就五脏虚证的辨证论治等,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一、虚证的形成虚证是人体精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的概括。这两方面都本源于先天而在后天充养下不断地进行生化和代谢,所以虚证的形成,常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 发热证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但引起发热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病机上讲有虚实之分,从发病因素上讲有外感、内伤之别。故临床上所见发热证不可不辨。《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內热,阳盛则外热”。症状虽然都是“热”,但“阴虚则热”的病机是阴虚,是指阴精(液)亏虚而发热,属虚证,阳盛则热,其病机为阳盛,是指阳邪亢盛而发热为实证。一般说,实证、新病属外感;虚证,久病属內伤。临床上辨发热证时,应首先分清是属外感还是内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详细询问病人发热的时间、性质和病之新久以及其他兼症。如问病人在发热的同时,有无恶寒的感觉,因恶寒而发热者多是外感所引起。但发热(潮热)不恶寒者多是内伤(恶寒已解而高热不退的是外感热病的极期)。还要观察和询问病人在发热的同时,是否出汗?因内伤发热者多有盗汗;外感初期多无汗,极期虽有汗而热更盛。再问病人有无头痛、身痛以及疼痛的吋间和程度。内伤头痛、身痛较轻,时发时止:外感头  相似文献   

9.
中医病因有“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之分。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可致风、寒、湿、燥、热五邪内生。临床实践表明,瘀血对“内生五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好古,元代医家,将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地结合而创立阴证学说。认为阴证的病因为外感寒、内饮冷,"人本气虚"和"内已伏阴";病机为"元阳中脱";辨证着重三阴阳虚证;治疗亦偏重于温补,善用附子、干姜,并讲究服药时间、方法。其对于阴证的论治,既补充了仲景之学,又发挥了易水学说,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清代医案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构成比,获知两类疾病的舌象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51部清代医案著作中获得舌诊医案305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外感病医案者计1397个,内伤病医案者计1110个。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疾病的舌象构成。结果: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舌色、苔色、苔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感病的舌象特征为绛舌、黄苔、黑苔、燥苔的出现率高;内伤病的舌象特征为淡白舌、薄苔、腻苔、剥苔的出现率高。  相似文献   

12.
慢性支气管炎,是北方的多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多体质虚弱,病程长,肺组织的局部病变,往往是患者全身抗病能力低下的表现。中医辨证多属虚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与外感和内伤有关。内伤脏腑虚损,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虚,因外感邪气而诱发。正气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分析对比,论证了中风与伤寒的差异。中风并非外感风寒所引起,也非伤寒的表虚证,而是风中含有温热病邪。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其配伍严谨,用药精良,被誉为《伤寒论》中"群方之魁".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临床应用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后世医家广泛验之于临床。此方具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用 ,临证扩展用以治疗产后身痛、反复感冒、风寒瘾疹属营卫不和者 ,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探讨基于疏风顺气法,以荆术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小儿外感发热缘于外感邪气,卫阳受遏,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气机不通,正邪相搏而发热;治疗应采用疏风解表、顺理气机之法;代表方剂荆术散由荆芥穗、制苍术、赤芍、炒甘草组成,具有疏风顺气之效,可祛除外邪,调节气机,解除阳郁化热之势.临床运用过程中,可根据患儿风寒与风热的偏...  相似文献   

17.
《内外伤辨惑论》是金代著名医家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成书于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衣食不保、寒病高发的年代。当时医者多照搬仲景《伤寒论》方药,但忽于《内经》的基本理论,没有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况,缺乏对疾病系统而全面的考量,常误辨误治内伤与外感,造成夭折无数。李东垣在全面领会《内经》与《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张元素和自己丰富而成功的临床经验,对外感和内伤疾病进行系统论述,提出无论外感、内伤皆与脾胃有关的独到见解,形成“补土”学派,发展了中医临床医学,为后世诊疗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该书共分三卷,并将疾病分…  相似文献   

18.
盗汗,系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后汗止之证。《内经》称其为“寝汗”,至《伤寒论》、《金匮要略》方称为“盗汗”,后人多沿袭这一名称。盗汗乃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虚证论治,尤责之于阴虚。然临床实践表明,盗汗病因多端,既非纯属虚证,也绝不止阴虚一端,更有阳虚、血虚、风邪、热邪、湿热、瘀血、食积等多种不同情况,临  相似文献   

19.
就鼻窦炎的中医治疗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鼻窦炎属化脓性炎症,可从外感热病和内痈的角度进行辨治。并联系临床实践,对用之颇效的自拟芩连苍芷白虎汤的制方思想,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艾滋病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及中医病因病机,为艾滋病发热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仔细查阅“五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河南地区艾滋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合格患者72例,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结果 艾滋病发热患者发热的证候分布以气血亏虚证、气虚外感证、风寒侵袭证、五脏气血阴阳虚证最为常见|病性分布以虚证最为多见,共33例(45.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目有8个,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3.274%,能较好地反映艾滋病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结论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艾滋病患者,病性虚实并见但以虚证为多,外因主要为风、热、湿之邪,且以湿热之邪为主,内因为气阴不足。临床可以依据提取出的8个症状和体征相关的因子进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