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化疗和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传统模式,但大多数肿瘤仍得不到根治,必须探寻新的治疗策略。肿瘤生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等,研究领域广泛,极具应用前景,因此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 我们通过对多种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体内杀伤其自身癌细胞的直接形态观察和功能分析,结合随访资料,发现人体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这种自身肿瘤细胞杀伤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反映了患者的抗肿瘤能力[1-8],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免疫指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抗体[9-10]、超抗原[11]、抗原肽[9]、转基因[12]、加热[4,13]、化疗药物处理[14]等均可诱导自身肿瘤细胞杀伤活性,并对肿瘤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诱导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用肿瘤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因此,以各种形式的肿瘤抗原制成肿瘤疫苗对患者进行免疫接种,激发患者机体对肿瘤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并排斥肿瘤,成为近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构建肿瘤疫苗的策略较多,如用肿瘤细胞疫苗、基因修饰疫苗、肽和蛋白质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融合细胞疫苗等诱导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至今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发展,例如,除恶性黑色素瘤外,大部分肿瘤,包括常见的肝癌、肺癌、胃癌等,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异抗原仍未被确定。而且,已鉴定的大部分肿瘤抗原是自身分子,免疫系统对此易产生免疫耐受,难以激发有效的免疫反应。因此,有必要探索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小鼠肝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学胜  林云璐等 《肿瘤》1993,13(1):21-23
作者对小鼠肝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抗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鲜分离的TIL对自身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很低,经与IL-2共育后显著提高。培养10~30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灭活自身肿瘤细胞的再刺激,可对抗这种下降趋势。TIL对自身肝癌细胞的杀伤后性明显强于LAK细胞(P<0.01),并且表现为较强的肿瘤特异性,即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明显强于对其它肿瘤的杀伤。将TIL与肿瘤细胞混合(10:1)注入小鼠皮下,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上述结果提示,TIL可望成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较LAK细胞更有效的活性细胞。  相似文献   

3.
放射治疗能通过诱导 DNA 损伤杀伤照射野内的肿瘤细胞,也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放疗可促进肿瘤相关抗原释放、激活树突状细胞并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呈递、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刺激免疫系统阻止肿瘤的复发和(或)转移。一些研究已证实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可发挥协同抗肿瘤效应。本文就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抗肿瘤的相关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具有一定的抗瘤活性,过继免疫治疗却未表现出理想效果,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处于系统性缺陷或耐受状态.在诱发阶段树突状细胞(DC)诱导TIL发生免疫偏倚,有的则因DC严重不足或状态不佳使TIL几无功能.肿瘤细胞的生理变化及肿瘤局部微环境也使TIL的杀伤活性受到严重抑制,甚至被反杀伤.体内TIL自身变化同样造成抗瘤免疫力低下.因此TIL的抗瘤免疫受到多方面困扰.  相似文献   

5.
自身肿瘤杀伤活性(ATK)主要指肿瘤病人末稍血中的淋巴细胞对自身肿瘤的杀伤活性。这种特异性杀伤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ATK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ATK活性与肿瘤病人的临床过程密切相关,其活性高低能够代表机体免疫抗肿瘤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免疫疗法抗肿瘤中,应该对肿瘤病人的ATK活性及其变化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对肿瘤病人ATK活性的检测,可以减少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盲目性,这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免疫疗法抗肿瘤的效果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提高抗肿瘤活性的特异细胞毒 T 杀伤细胞(Specific CytotoxicT Lymphocytes,CTL)和其它具有杀伤功能的细胞的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已发现某些免疫促进剂或药物具有诱导 CTL 和 NK 细胞活性的作用,但是它们往往不能够成为对肿瘤有明显抑制效应的免疫杀伤细胞。此外有许多种类的肿瘤细胞并不具有免疫原性,这些条件限制了它们在肿瘤治疗中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种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IK用于杀伤肿瘤被认为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树突状细胞(DC)在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起到桥梁和枢纽作用.二者共同培养后,不仅提高了CIK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并且治疗范围广泛,对多个系统的肿瘤均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文海  朱红梅  翁晓萌 《肿瘤》1999,19(5):300-301
当前,手术治疗仍然是多种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术后却有一定比例局部瘤灶的复发和远处转移灶的出现。自身肿瘤杀伤活性(Autologoustumorkillingactivity,ATK)是近年来一个新概念[1],它是指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由于ATK测定更接近患者的体内状态,从而能客观地了解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情况。本研究通过对3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肿瘤患者进行ATK测定,并经过2年来的临床追踪观察发现,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ATK活性的高低与肿瘤…  相似文献   

9.
Rosenberg博士在第七届化疗基金会专题讨论会上谈到选择性免疫治疗。选择性免疫治疗与目前常用的绝大多数免疫疗法充全不同,作者是将具有抗瘤活性的淋巴细胞转移给肿瘤宿主,而后者是用非特异的方式刺激免疫系统。在选择性免疫治疗时,活性免疫因子是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细胞。产生能够自我识别和杀伤肿瘤的免疫细胞的主要障碍是在大量的细胞中鉴别具有足够抗瘤效应的细胞。淋巴活性样杀伤细胞(LAK-Cell)是在培养中能调理抗瘤效应的细胞,在体外实验中,在白细胞介素-2(IL-2)中孵3~4小时即可获得杀肿瘤细胞和异常细胞的能力,LAK细胞的前体是无活性的非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胶质瘤可溶性抗原(GSA)联合超抗原SEC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瘤性免疫细胞,对胶质瘤细胞进行杀伤,探讨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方法:提取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并经GSA、超抗原SEC联合处理.流式细胞术(FCM)和细胞毒试验测定效应细胞表型和杀伤活性.结果:经GSA、超抗原SEC联合刺激的淋巴细胞组增殖活性最强,于72h达到高峰,并且上调CD8+T细胞群,联合刺激诱导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P<0.05).结论:GSA与SEC联合应用诱导的效应细胞增殖快,细胞毒活性高,对抗原来源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该实验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免疫治疗已可使某些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处于缓解状态,故被认为是继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鉴于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特定的基因转移术来治疗某些疾病将会成为医学治疗学中的一个部分。对人体肿瘤来说,可能借助此法以达到诊断、治疗和监测预后等目的。近年来国际上试用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已开始,并取得一些进展,国内亦正在起步,但主要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免疫治疗中对白细胞介素2(IL-2)、淋巴激活索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研究较多,本文作简要叙述。一、肿瘤的免疫治疗 1.IL-2是由T_H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与人类多种肿瘤密切相关,包括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症(PTLD)、伯基特淋巴瘤(BL)、艾滋病(AIDS)、部分鼻咽癌(NPC)及霍奇金病(HD).由于传统放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且对顽固性或复发性肿瘤疗效甚微,故肿瘤免疫治疗显得十分重要.肿瘤细胞中EBV感染特性决定了抗原表达类型及细胞免疫靶向.免疫治疗策略从剔除EBV感染B细胞,如抗-B细胞单克隆抗体,延伸至恢复正常细胞免疫,包括过继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治疗、肿瘤疫苗及基因治疗.尽管过继性CTLs治疗PTLD的先期成功,引导当今研究评估其治疗NPC和HD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但因转移T细胞短暂的持续性及肿瘤逃避机制而限制了T细胞疗法的广泛开展.此外,基于体外培养基础上的T细胞治疗,在肿瘤高发的发展中地区无法广泛应用,故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需进一步提高.总之,当前仍需要可从遗传学上改善输注T细胞功能及调整宿主内环境的有效策略.同理于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需要一个更谨慎,适合批量生产及最终可进行人体注射的方法来发展针对EBV相关肿瘤的疫苗和基因治疗.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针对EBV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现状.  相似文献   

13.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具有一定的抗瘤活性,过继免疫治疗却未表现出理想效果,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处于系统性缺陷或耐受状态。在诱发阶段树突状细胞(DC)诱导TIL发生免疫偏倚,有的则因DC严重不足或状态不佳使TIL几无功能。肿瘤细胞的生理变化及肿瘤局部微环境也使TIL的杀伤活性受到严重抑制,甚至被反杀伤。体内TIL自身变化同样造成抗瘤免疫力低下。因此TIL的抗瘤免疫受到多方面困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个体乳腺原发癌和转移淋巴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抗瘤活性。方法从35例乳腺癌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乳腺原发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分离出乳腺原发癌TIL和转移淋巴结TIL,观察不同部位获得的TIL体外对不同部位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乳腺原发癌TIL对乳腺原发癌癌细胞与转移淋巴结TIL对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均具有很高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71.31±3.11)%和(69.38±2.51)%],明显高于乳腺原发癌TIL对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和转移淋巴结TIL对乳腺原发癌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31±2.89)%和(49.80±3.21)%]。结论同一个体乳腺癌其原发癌和转移淋巴结TIL抗瘤活性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毕建威  华积德 《肿瘤》1993,13(5):205-208
淋巴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体外诱导培养后,可产生明显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此杀伤细胞称为LAK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本实验取19例胃癌患者胃引流区淋巴结淋巴细胞(gastric drainage lymphnode lymphocytes,GDLNL),在体外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诱导培养若干天后,对高分化胃腺癌细胞MNK_(28)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提示,无癌转移的淋巴结淋巴细胞在诱导培养3天~2周内,LAK活性较高;而有癌转移的淋巴结淋巴细胞在2周内亦有明显的LAK活性,但较低,以后逐渐升高,3周最高,且至5周时,仍有杀伤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肿瘤学研究表明,肿瘤不是一种单纯的局部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现有的肿瘤治疗方法难以清除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放、化疗往往容易导致肿瘤细胞对治疗产生耐受.因此,治疗后的复发和转移不可避免.肿瘤免疫治疗的特点是,它的特异性靶向抗肿瘤作用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伤及正常细胞,因此避免了药物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随着生物科技和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这一构想目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途径[1-3].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的成果给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免疫治疗可以完全消除动物体内的移植瘤,用肿瘤疫苗免疫小鼠不仅可以排斥移植的肿瘤,而且还能防止再次接种相同肿瘤细胞后的肿瘤生长,表明治疗后产生了特异性的抗肿瘤效应.这种特异性抗肿瘤效应细胞主要是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转移是决定肿瘤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也是恶性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阻断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治愈肿瘤的关键环节.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复杂过程,肿瘤细胞必须先脱离原发部位,侵入细胞外基质(ECM),与基底膜(BM)及ECM中一些大分子细胞蛋白成分粘附,并激活细胞合成分泌各种降解酶类,穿透血管壁进入循环系统,再穿透血管外渗到继发部位,与继发部位组织粘附形成克隆,增殖生长而形成转移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与内皮细胞关系较密切.癌细胞产生的胶原酶和肿瘤生长因子(TGF)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内皮细胞活化,产生胶原酶原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使癌细胞在血管内形成肿瘤血栓.进而癌细胞产生蛋白分解酶,破坏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基底膜,导致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肿瘤血行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血液中的癌细胞栓子附着在血管内皮上,血小板释放凝集素,使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变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可溶性抗原联合超抗原SEC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杀伤机理.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肿瘤可溶性抗原、超抗原SEC联合作用,进行体外培养.对其增殖、细胞因子分泌、杀瘤活性和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经肿瘤可溶性抗原、超抗原SEC联合刺激的淋巴细胞组增殖活性最强,诱导的CTLs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P<0.05),对TSA来源的肺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论:肿瘤可溶性抗原与超抗原SEC联合应用能诱导效应细胞明显增殖、活化、并产生高效特异性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乳腺癌、结肠癌、胃癌、甲状腺癌、肝癌及肺癌的研究中发现,在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各成分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均高于正常细胞和正常组织,uPA、uPAR和PAI-1在癌细胞和肿瘤组织的高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浸润、侵袭和转移及肿瘤的预后相关,提示uPA、uPAR和PAI-1是肿瘤的促进因子。通过检测肿瘤组织和癌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抗原成分表达水平或活性,与肿瘤分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生存状况和生存期等相关指标综合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类型肿瘤和各肿瘤不同亚型的生长和浸润潜能、侵袭性及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人肺癌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功能及在免疫过继疗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震逸  邵杰 《肿瘤》1989,9(5):193-195
人们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认识有了不少突破,为临床应用TIL对肿瘤病人进行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 在有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了TIL的抗肿瘤活性,并已开始运用胸腹腔渗出淋巴细胞加RIL-2治疗晚期肿瘤病人。本项工作主要研究人肺癌TIL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体外扩增的规律及细胞毒活性的动态变化,TIL和自身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