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的线虫,同时也可寄生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据蒋则孝等1990年综述.我国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已有21个省(区、市)有所发现,但迄今尚未见有山西省的报道。作者曾于1990年12月发现1例:患儿,女.3岁。左眼部自觉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多,常用手擦揉.家长见眼内有小白虫,而来附院就诊。取出虫体上  相似文献   

2.
结膜吸吮线虫可引起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眼部,亦可寄生于人体眼部。近年来,国内对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报道较多,但对该虫的卵及幼虫形态少有报道。为初步了解寄生在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的虫卵及其发育各期幼虫形态,作者等从患者眼中检获的人眼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进行短时间(24h)培养,制成压片、镜检,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膜吸吮线虫也称华裔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猫、犬等动物眼部,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寄生虫,亦可寄生于人,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湖北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脉东麓,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较差,蝇类活动频繁,为本病的流行提供了一定条件。自1978年报道第1例病人至今已确诊近20例(不包括未送检病历)。现将2003年初夏在恩施城区确诊的3例结膜吸吮线虫病病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也可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ehla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国外有文献记载还可寄生于猴、鼠、狐等野生动物眼结膜囊内。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人体病例是在我国北京(stuckey,1917)、福州  相似文献   

5.
吸吮线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病原体是吸吮科线虫,通过媒介动物传播。吸吮科线虫通常寄生于许多哺乳动物的眼部,包括犬、猫、牛、羊、马、骆驼等,偶然寄生于人体眼部。寄生于我国及亚洲人体的虫种是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我国沈一平等报告了7例,并综述了1977年前的病例共86例,分布于15个省(区、市);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会综合了投稿于该刊的18篇文章其83例,分布于8个省(市),两者病例报告并无重复,合计已169例。虽然本病已引起眼科界、卫生界的重视,但据近年报告,不仅病例数增加,而且分布范围也在扩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也称华裔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猫、犬等动物眼部,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寄生虫,亦可寄生于人,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湖北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脉东麓,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较差,蝇类活动频繁,为本病的流行提供了一定条件。自1978年报道第1例病人至今已确诊近2 0例(不包括未送检病历)。现将2 0 0 3年初夏在恩施城区确诊的3例结膜吸吮线虫病病历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0个月、2 .5岁、4岁,均为城区居民。患者因单眼发红,流泪,经常挤眼、揉眼数日至月余,到医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7.
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的线虫 ,偶尔也可寄生于人眼 ,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近 2 0年来 ,本所共接诊结膜吸吮线虫病 5例 ,现将诊断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结膜吸吮线虫病人 ,来自山东省济宁、汶上、嘉祥 3县市。年龄最大 38岁 ,最小 3岁 ,平均年龄 2 3岁 ,均为女性。其中 3例成人为在职职工 ,其余 2例为学龄前儿童。病程一般在 3~ 5 d,最长 1例 2 0余 d。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数均感眼部不适 ,有异物感或痒感 ,分泌物增多 ,按一般炎症治疗效果不佳后 ,前来我所就诊 ,经检查均发现眼内有…  相似文献   

8.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结膜囊内,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偶可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内,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国内近年来对眼结膜吸吮线虫成虫所引起的病例报道较  相似文献   

9.
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人畜共患的眼部疾病之一.该病多分布在亚洲许多国家.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结膜吸吮线虫感染在国内外持续增多,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以往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曾经报道过犬、猫和狐狸有感染病例,也出现了人感染病例的报告,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针对结膜吸吮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和预防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与犬的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五河地区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与犬的感染关系。方法调查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播媒介和采取控制养犬前后本病流行情况。结果通过调查,于1989年证明了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搔媒介为变色纵眼果蝇(Amita variegata);1985~1992年于五河县发现婴幼儿病例17例,其间家犬感染本虫阳性率为86.9%。而控制养犬后调查换代家犬31只未见感染,人体病例亦不再出现。结论流行区控制养犬后消灭了传染源,经7年跟踪观察,该地区达到了消灭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人体胃血吸虫病的地区分布与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方法 查阅、收集、整理国内1951年-2010年12月医学书籍、专著、寄生虫学科技期刊等有关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例资料,分析胃血吸虫病的发病现状与地区分布,患者的年份、性别、职业分布,发病季节,病程和临床症状等,并讨论胃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中国大陆近50年水蛭病在人群中的地区分布与危害、水蛭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及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国内50年来不同地区的水蛭病资料,对所获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1 003例病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水蛭病分布在15个省、自治区;患者年龄为1.5岁至73岁不等;以农民、幼女、学生为主,其次为伐木工、采集工;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秋季次之;患者病程为1~365 d以上不等;虫体寄生部位以鼻腔、阴道、咽喉部较为常见,眼部、上颌窦、肠腔、膀胱、外阴、胃、皮下极为罕见;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血、贫血、恐惧、紧张、头昏、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鼻塞、呼吸受阻、血痰、咯血等,部份患者失血量在200~300 ml之间,重者达600 ml. 结论 水蛭病主要发生于国内某些地区,特别是西南的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及中南的湖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自治区)边远山区的农村,对人体的危害尤其对成年劳动者与幼女的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3.
换代犬与阻断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冒的为了探寻控制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对现症病人所在村的传染源犬、传播媒介冈田氏饶眼果蝇(A.o)感染结膜吸吮线虫(T.c)进行调查和实行换代犬后的犬及A.o感染T.c追踪调查,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981~1992年安徽淮北地区连续出现T.c病人,这时对宿县芦岭、泗县大庄、五河县城郊病人所在村犬进行了检查,当时感染T.c分别占63.6%(14/22)、75.0%(12/16)和86.1%(19/231)。同时重点检查了五河城郊A.o蝇737只,阳性12只,其感染率为1.6%。其中个别A.o带有T.c感染期幼虫达20余条。于1998年即实行换代犬之后 5年,再查五河城郊及泗县大庄家犬计31只,全部阴性。此期间无新病例。同时查五河城郊A.o果蝇206只,也全部阴性。表明换代犬已失去原先犬群那种强力传染源作用。于 1998~1999年在合肥郊区一新病例居住村,对犬进行检查,犬感染T.c占79.2%(19/24),查犬时即取出虫体,为犬治病。此时进行健康教育,群众易于接受,采用换代大及拴养犬措施,预防该病。于2000年再去检查该村犬12只,阳性8只,占66.7%,犬的感染率及感染度虽较前2年有所降低,但其传染源作用的下降,明显不如其他实行群众性换代犬措施地区的效果好。结论对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果断实行换代大措施,是阻断本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辽宁和山东两地人体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分离株的形态学及基因型,探讨两地分离株虫体基因差异及其系统发生亲缘关系。方法 采集2例病人感染的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对其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文献比对分析,结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同源序列,对不同地域来源的11个个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结论 经Cox1基因鉴定,2例病人均可确诊为人结膜吸吮线虫病且其感染的虫体均与欧洲种同源(99.1%及99.6%)。两条虫体扩增的Cox1基因碱基存在差异(8/689),但不同地理虫株之间未见明显遗传变异现象(98%~100%)。  相似文献   

15.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对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已告消除。目前,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西部6省(区)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或散发,防治难度较大。为巩固成果,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流行因素、媒介蛉种的生物学和防制、野生动物宿主、以及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水平;同时,对已消除该病的省(市、区)进行监测,了解再度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 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对采自国内9省(市)37个点的钉螺以毛蚴与钉螺20:1的比例进行人工感染,测定各地钉螺对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结果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不同,其中以上海、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钉螺较易感,感染率分别为79.5%、72.1%、45.5%、43.3%、32.2%、20.7%;福建、四川钉螺为低度易感,感染率分别为3.9%和3.6%;而云南钉螺则不易感.湖沼、水网、山丘型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48.8%、39.1%和11.7%,三者总的来说易感性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即使来自同一地区,但属于不同环境类型的钉螺,以及属于同一环境类型而来自不同地区的钉螺也具有不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9年全国31个省(市、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工作进展等进行统计分析。2019年全国779个机构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674例,较2018年(2678例)减少了4例;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673例,三日疟长潜伏期病例1例,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2487例(93.0%,2487/2674),外国籍187例(3.0%,187/2674);男女性别比为14.9∶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60.3%,1613/2674);间日疟289例(10.8%,289/2674),恶性疟1950例(72.9%,1950/2674),三日疟97例(3.6%,97/2674),卵形疟298例(11.1%,298/2674),混合感染35例(1.3%,35/2674);临床诊断病例5例(0.2%,5/2674)。29个省(市、区)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江苏(9.1%,244/2674)、山东(8.5%,228/2674)、河南(8.5%,227/2674)、广东(7.7%,206/2674)和四川(7.4%,199/2674),其中4个边境省份(云南、广西、辽宁和新疆)共报告疟疾病例433例(16.2%,433/2674)。11个省(市、区)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19例(0.3%,19/2674),较2018年的7例(0.3%,9/2678)上升了171.4%。所有病例均在24 h内完成上报,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97.9%(2619/2674),7 d内调查并处置疫点2326个。我国已连续3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今后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发生,减少疟疾死亡风险,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8.
Dengue is an acut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tted by Aedes mosquitoes and has become a serious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mainland China, a number of large dengue outbreaks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have been reported as early as 1978. In the three decades from 1978 to 2008, a total of 655,324 cases were reported, resulting in 610 deaths. Since the 1990s, dengue epidemics have spread gradually from Guangdong, Hainan, and Guangxi provinces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regions to the relatively north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ncluding Fujian, Zhejiang, and Yunnan provinces. As the major transmission vectors of dengue viruses,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vectorial capacity of Aedes mosquitoe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in mainland China, most likely th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geographic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the serotype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s of dengue viruses in mainland China,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vectors for dengue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8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收集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78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80例,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66例)、山西(38例)和陕西(27例)等3个省。其中40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34例,其余38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其中甘肃省舟曲县(22例)、宕昌县(18例)和武都区(10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7.8%(50/180)。陕西省渭南市化州区和临渭区再现本地感染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4-6月,男女病例比为1∶0.7。农民和儿童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分别占全部病例数的42.2%(76/180)和34.5%(55/180)。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年龄组,不同流行类型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分布于0~2岁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农民。结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