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动态分析牙尖交错位(ICP)咬合接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T-ScanⅡ系统,记录25名正常(牙合)者最大咬合力的ICP咬合过程,对咬合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受试者最大(牙合)力状态下(牙合)接触点数目的三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咬合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呈S型.随咬合力增加,前牙和后牙的(牙合)接触点数目都增多.结论 T-ScanⅡ系统传感器具有很高的重复性.ICP咬合随着咬合力增大,(牙合)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Forsus矫治力前导下颌有限元仿真及最佳施力角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在Forsus矫治力作用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情况和位移分布情况,探讨最佳的施力角度,为临床设计新的矫治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 选择临床恒牙(牙合)安氏Ⅱ类远中错(牙合)志愿者,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三维影像技术完成初步重建,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下颌骨、牙列和弓丝托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临床Forsus施力部位加载,并设计了 5种不同的计算工况.结果 在5种工况下,弓丝托槽和牙列上的Von Mises等效应力水平相对于下颌骨较高,最大应力出现在弓丝托槽.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主要位于髁突颈和牙槽嵴部位,下颌骨上最大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出现在髁突颈处,下颌骨最大的位移都基本出现在颏部,髁突颈局部发生了塑性变形.结论 Forsus矫治力的加载角度最好为0°~25°.  相似文献   

3.
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在进行矫治时,常用后牙(牙合)垫打开反牙合诱导下颌后缩以协助治疗。我们对三例上前牙排列整齐的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连续套冠解剖式后牙(牙合)垫”,效果满意。介绍如下制作方法一、取模、上(牙合)架。取上、下颌工作模,根据咬(牙合)关系将模型固定于(牙合)架上,修整模型。二、设计固位体。在上颌第一双尖牙与第二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于第一磨牙,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设计颊侧邻间钩,用0.7~0.8mm 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牙根纵裂患牙的咬合特征,观察牙根纵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以及从(牙合)学角度探讨牙根纵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及牙根纵裂之间的关系.方法 确诊为牙根纵裂患者277例,患牙309颗,对其牙周情况、(牙合)面磨耗及形态、合接触区、(牙合)干扰或(牙合)创伤和X线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的第一磨牙的近中根或近中颊根,患根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的牙根,形成局限性牙周袋.患牙(牙合)面磨耗严重,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合面凹及远中边缘峭低平等改变.牙根纵裂的程度与深牙合面凹的部位有关.患牙存在(牙合)干扰或(牙合)创伤,并存在咬合不协调的易感因素.结论 本组患者牙根纵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和牙体磨耗有关,患牙牙(牙合)关系的改变而致过大的(牙合)力与异常方向的(牙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32例83对牙的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复合性牙周炎的治疗必须对患牙进行消除炎症与(牙合)创伤的治疗。(牙合)创伤的治疗主要是调磨牙齿来消除创伤(牙合)力。对于能直视的异常部位采用静态调磨恢复正常的(牙合)面外形和(牙合)曲线;对于咀嚼运动中出现的早接触区采用动态调磨消除早接触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和分析非龋性颈部缺损(NCCL)病人口腔习惯及(牙合)接触特征,探讨NCC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NCCL病人(NCCL组)29例,按性别和年龄匹配无NCCL的志愿者58名(对照组),进行刷牙频率、刷牙方式、食用酸性食物/碳酸饮料的频率、夜磨牙或紧咬牙等口腔习惯问卷调查。NCCL组受试者口内选取29颗患牙,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应用T-scanⅢ系统测量分析正中、前伸与侧方运动中的咬合参数。结果:刷牙频率、刷牙方式、食用酸性食物/碳酸饮料的频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CCL组受试者夜磨牙或紧咬牙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scanⅢ咬合参数结果显示,NCCL患牙所在侧正中(牙合)、前伸(牙合)单侧整体(牙合)力百分比均高于对照侧(P<0.01和P<0.05);侧方(牙合)时患侧为工作侧(牙合)分离时间高于对照侧为工作侧的时间(P<0.05);NCCL患牙正中(牙合)力百分比,侧方(牙合)、前伸(牙合)力百分比峰值均高于对照牙(P<0.05~P<0.01)。NCCL患牙正中(牙合)早接触与咬合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旧义齿转移[牙合]位关系制作全口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利用旧义齿转移[牙合]关系制作全口义齿3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因为牙槽嵴吸收固位变差,义齿塑胶老化而基托折断经反复修理无法使用,但不需要增加垂直距离22例为甲组;[牙合]面严重磨耗、颌间距离明显减小、咀嚼无力甚至出现颞下颌关节退变,需要增加垂直距离的8例为乙组。结果:非常满意有25例中甲组21例,乙组4例;满意3例中,甲组1例、乙组2例。基本满意2例均为乙组。结论:利用旧义齿转移位关系制作全口义齿在咬[牙合]力的平衡方面和稳定性方面得到改善,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的特征。方法 采用SGG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来描记和测量20名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并用吸光度法来测定其咀嚼效能。结果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范围为最大开口幅度(12.18±3.64)mm,最大侧移幅度(5.68±1.62)mm,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咀嚼效能与咀嚼运动范围呈正直线相关(P<0.05)。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可分为三型,以轨迹大部分分布在工作侧,小部分在非工作侧的类型最多见。结论 分析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切点额状面咀嚼运动轨迹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青少年口颌系统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缺牙伴重度深覆牙合的患者进行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探讨重建颅-颌-关节-牙合系统,恢复颌平衡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0例缺牙伴重度深覆牙 合患者进行模型制取,测定颌位关系,适当的升高咬合,恢复正常的颌间距离,以铸造支架牙 合垫(金属网加塑胶)式可摘义齿进行修复,于治疗后1、2周,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戴用义齿2周内有效14例(70%),2周~1个月内有效3例(15%),1~2个月有效1例(5%),总有效率90%(18/20);无效2例(10%).结论 牙 合垫式可摘义齿不但修复缺损的牙列,还恢复了正常的颌位关系,保护了口颌系统,防止牙体的进一步磨损.  相似文献   

10.
1材料与方法①材料:本组24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16例,年龄9~13岁,平均11岁,均为安氏Ⅱ类第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床表现为上前牙前倾,开唇露齿,覆盖5~8 mm,平均为6.5 mm,覆(牙合)均为Ⅱ°~Ⅲ°,X线投影测量上、下颌牙槽骨座夹角值均大于5.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Bruxism is the term used for teeth grinding or jaw clenching. An electronic monitor of bruxism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bruxism duration and frequency. Methods: Ten cases were selec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rosthodontics of Jiangsu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to evaluate the monitor. A stabilization occlusal splint was fabricated for each of the 10 cases. The vertical dimension for each splint was 0.5 mm lower than 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Some sensors had been prearranged at each splint which could transfer the variation of the biting force into electronic signals. The data of sleeping duration, grinding duration and grinding frequency were recorded with this new type of bruxism monitor, which had been specifically invented to study bruxism. Results:The data from 10 bruxism cas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idered reliable. Subjects nocturnal duration parameter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from night-to-night. Conclusion:The bruxism monitor can automatically measure and record bruxism data using an occlusal splint. This device is valuable for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bruxism.  相似文献   

12.
咬合垂直距离减低的无牙颌TMD患者髁状突位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D)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无牙颌TMD垂直距离减低的48例患者恢复垂直距离前后,测量关节间隙.结果:旧全口义齿正中咬合位时,左侧髁状突前间隙左侧小于右侧,后间隙左侧大于右侧(左前1.60mm,右前2.34mm.左后2.80mm,右后1.96mm),差异有显著性.新旧全口义齿正中咬合时相比较,左侧后,右侧前后间隙的改变为新全口义齿小于旧全口义齿(左后2.32mm,2.82mm;右前1.98mm,2.34mm),具有显著性差异,左侧前,右侧后间隙新义齿大于旧义齿(左前2.02mm,1.60mm,右后2.34mm,1.96mm),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恢复无牙颌咬合垂直距离后可以使两侧髁状突位置对称,从而可以治疗无牙颌TMD.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牙根纵裂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牙根纵裂的病因,为临床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5颗老年人牙根纵裂的牙齿临床表现进行研究。结果:患牙均有中重度磨损,He面中心凹陷,患牙根的牙周组织破坏明显,根分歧 均受累,患牙存在着明显He创伤因素。结论:He创伤是造成老年人牙根 纵裂的重要因素。及时消除He创伤可以减少根裂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牙合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机光牙合图像分析系统对34例磨牙症患者的牙合接触状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29例患者存在牙合接触力分布的异常,占受试者的85.3%。牙合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前牙区牙合接触力过大(15例)、前磨牙区牙合接触力过大(9例)及牙弓两侧牙合接触力分布明显不对称(5例)。结论:牙合因素与磨牙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前牙区或前磨牙区出现过大的牙合接触力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对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咬合垂直距离(OVD)降低进行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将65例老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依据有无牙列缺损和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分为三组.A组42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不伴有TMD者;B组15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且有功能性TMD者;C组8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有功能性TMD但无牙列缺损者.采用垫式可摘义齿和可摘式牙合垫在正常的正中牙合位进行重建或修复.结果:65例患者随访45d~9年,咀嚼功能明显改善,TMD症状缓解.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的OVD降低,有必要对其进行咬合重建性修复,在正中(牙合)位行咬合重建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其后固定修复的参考过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在不同载荷下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基牙应力分布及位移规律,指导临床义齿制作。 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天然牙及中间种植体受力后的应力分布特点及位移规律。 结果:4种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均是天然牙的4~5倍;集中垂直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大约是分散垂直载荷下的2倍;斜向集中载荷与斜向分散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无明显差异,大约是分散垂直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的3倍;分散载荷下天然牙最大应力值均较集中载荷时低。牙合龈向种植体最大位移值远小于天然牙|3位移值,在颊舌向和近远中向两者位移差值较小。 结论:颊舌向力是破坏修复体的主要因素,应降低牙尖斜度;集中载荷比分散载荷破坏作用大,应消除咬合高点,建立分布均匀的多点咬合接触。这种固定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种植支持单冠(种植单冠)的牙合面高度对种植体周围骨内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右下第二前磨牙种植单冠、近远中天然邻牙、牙周膜、牙槽骨、加载用刚体及模拟杏仁食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Federation Dentaire International system, FDI)命名法,以44、45、46分别代表右下第一前磨牙、右下第二前磨牙及右下第一磨牙。分别进行单牙最大牙合力(44加载280 N,45加载360 N,46加载480 N)及平均牙合力(44加载140 N,45加载180 N,46加载240 N)独立加载、联合加载(各牙位最大牙合力之和转换为3.7 MPa,均布载荷加载于刚体上表面,刚体与各牙冠部接触点确定关系)及模拟杏仁的食物加载(各牙位平均牙合力之和转换为1.67 MPa,均布载荷加载于模拟杏仁的食物上表面,食物与各牙冠部接触点确定关系), 研究种植单冠3种不同牙合面高度(正常高度、低牙合 15 μm及低牙合 30 μm)对于种植体周围骨内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最大牙合力独立加载时,46、45、44周围骨组织内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别为82.57 MPa、45.26 MPa、27.79 MPa;在平均牙合力独立加载时,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别为41.28 MPa、22.63 MPa、13.89 MPa。在联合加载时,种植单冠低牙合 30 μm与正常高度组相比,45应力峰值降幅为4.6 MPa,降低了0.84%;46应力峰值增幅为7.52 MPa,增加了20.04%;44应力峰值降幅为1.8 MPa,降低了5.84%。在模拟杏仁食物加载时,种植单冠低牙合 30 μm与正常高度组相比,45应力峰值降幅为0.34 MPa,降低了1.62%;46处应力峰值增幅为1.11 MPa,增加了2.66%;44处应力峰值增幅为0.06 MPa,增加了0.54%。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降低种植单冠牙合面高度30 μm范围内,种植体周围骨内应力峰值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二维有限元法,比较在功能状况下,上颌中切牙3种不同直径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的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后,桩核及牙根的应力分布情况,为CAD/CAM一体化全瓷桩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用上颌中切牙分别建立直径1.5 mm、2.0 mm、2.5 mm的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后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基牙分为无肩领和2.0 mm高肩领两组,共6种模型。用100 N力,通过牙长轴与切缘垂直向加载和切缘下腭侧2.0 mm与牙体长轴45°角斜向加载,模拟上、下切牙相对时和下颌前伸运动时的两种受力情况。结果:在100 N垂直向加载下,直径为2.0 mm的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牙根的应力集中区位于桩末端的根管内侧壁,其力值随着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在100 N 45°角斜向加载下,所有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和牙根的最大应力值是垂直向加载下的3倍以上,桩核的最大应力位于根管内桩的唇侧中1/3,应力集中不明显,牙根的应力集中区位于桩末端的外侧壁及根尖孔区。在2.0 mm肩领存在时,相同直径的桩核和牙根的最大应力较无肩领设计时减小。结论:在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根管预备时2.0 mm的直径有利于应力的均匀分布,末端牙体预备要防止应力集中,前伸侧向力对牙根及桩核的影响较大,根尖1/3是可能发生根折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出一种利用牙弓左右交互支抗矫治牙性牙合平面倾斜的新方法,即第二序列的波浪形弓,并检验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恒牙期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明显颌骨不对称畸形,常规检查设计,安装MBT矫治器,用序列弓丝排齐整平牙列后,正面观察患者颜面评价上下前牙牙合平面是否倾斜,如患者本人和两名正畸医生都认为存在牙合平面倾斜即入选。共37名患者,男性10人,女性27人,平均年龄(21.9±5.2)岁。在横截面0.46 mm×0.56 mm的不锈钢方丝上弯制第二序列摇椅形曲,以面部中线为基准左右侧摇椅形曲的方向相反,曲度一致,以正常的前牙牙合平面做参照,牙齿过长侧弯制朝向牙龈的弧形,牙齿过低侧弯制朝向牙合面的弧形,矫治弓丝在第二序列上呈波浪形。应用波浪形弓矫治牙合平面倾斜,在矫治前后拍摄小开口位患者的正面像,同时使用口唇开张器牵拉口角显示牙合平面,在ImageJ1.48v图像处理软件中测量图像上左右侧尖牙托槽近中边缘槽沟中点连线(代表前牙牙合平面)与瞳孔连线的夹角,在SPSS 10.0统计软件中使用配对Wilcoxon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数值。结果: 波浪形弓可以有效矫治前牙牙合平面倾斜,疗程3~10个月,平均(5.5±1.7)个月。治疗前左右侧尖牙托槽近中边缘槽沟中点连线与瞳孔连线的夹角中位数为4.01°, 最大值6.12°,最小值2.90°;治疗后中位数为1.87°,最大值2.57°,最小值-0.17°;治疗后角度减小中位数为2.21°,最大值4.15°,最小值1.08°,配对Wilcoxon检验P=0.000。 结论: 波浪形弓可以独立或与其他矫治方法联合使用,利用左右侧交互支抗可有效矫治前牙牙合平面倾斜,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