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2-264
本研究从《金匮要略》酸枣仁汤主治病证的病机特征,历代本草和方书中记载的酸枣仁药用的历史沿革,和酸枣仁、酸枣果肉的现代药理研究出发,对酸枣仁汤中"酸枣仁"的实质进行探讨,提出《金匮要略》酸枣仁汤中"酸枣仁"可能为"酸枣实",即酸枣的果实,这不仅对深入认识酸枣仁汤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该方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症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总结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归脾汤合酸枣仁汤的养心安神作用。方法采用实验性失眠反应测定养心安神机制;采用对神经衰弱,神经宫能症,心率不齐形成的影响,测定养心安神的机制,归脾汤合酸枣仁汤为治疗组,安定为对照组。结果:归脾汤合酸枣仁汤的养心安神的药效学可以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宫能症,心率不齐。结论归脾汤合酸枣仁汤有预防、治疗及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药酸枣仁,现代大多数学者沿用其味甘、酸,归肝、心经,补肝养心、安神、生津、敛汗,主治失眠、心悸、自汗的概念框架。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其药味、归经认识的偏差源于医者将酸枣实与酸枣仁混淆,酸枣仁局限于治疗失眠是被酸枣仁汤治疗“不得眠”所束缚。提出酸枣仁性能应为气味甘、香,性平,归脾、心经而滋脾养心,进而提出酸枣仁汤的主治应为脾胃气阴虚损、阴火上乘之证。“平脉辨证用(方)药”是仲景医学的核心,酸枣仁汤的应用要点亦在于平脉用方,提出酸枣仁汤的脉证应为:右关和(或)左寸脉或浮大芤迟,或浮虚弱涩,或沉弦细微,或沉小迟紧。脉同症异,可异病同治;脉异症同,同病须异治。如此运用酸枣仁汤可以开阔其用方思路,并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与治疗的有效率,最大程度地恢复中医学“辨证论治”与“治病求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娇艳  高鹏  李燕梅 《光明中医》2010,25(12):2221-2222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代表方剂,主治心肝血虚,虚火内扰证之失眠。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从肝肾治疗失眠,滋阴和阳,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则寐安,此方治疗失眠颇为实用,只要化裁得当,常可收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酸枣仁、茯苓、川芎、知母、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可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而偏于虚热者。笔者师其法则,应用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痛。肝血不足病毒外侵、筋脉失养的胁间带状疱疹,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1胃脘痛赵某,女,38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胃脘痛,连及胸胁、疼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曾用大小柴胡汤治疗无效。考虑到病久即虚,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故改用酸枣仁汤治疗。方药:酸枣仁30g,甘草3g,知母10g,茯…  相似文献   

7.
在方剂中记载治心悸、失眠较多,归纳起来有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炙甘草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小建中汤等十首之多。如何从病因病机、主治症状、立法及组方特点上加以区分比较,不仅对于学习方剂的人是必要的,而且对指导临床正确使用各方、提高医疗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酸枣仁汤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主治心肝血虚,虚烦不眠,头晕目眩,心悸盗汗,口燥咽干,脉弦细数等症。在临床常用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在降脂中药方剂的筛选中我们发现酸枣仁汤对甘油三酯有较好的降低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脂作用,故而进行了本项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心胆气虚、虚热内扰不寐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心胆气虚、虚热内扰不寐证患者,给予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观察其失眠症总体疗效,中医症候疗效.结果:进行为期28天的治疗后,45例患者失眠症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1.1%,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3.3%.结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对于心胆气虚、虚热内扰不寐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枣仁汤一方源于东汉医家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名为“酸枣汤”,《医门法律》卷六始名“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5味中药组成,功善补血调肝,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现将近年来酸枣仁汤及其化裁方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1精神类疾病1.1失眠:张氏[1]用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失眠28例,头痛头晕加天麻、白芍,心烦心慌加栀子、麦冬,痰湿加法半夏、远志,气虚加党参、黄芪,胁痛口苦加郁金、柴胡,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加生地、…  相似文献   

11.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6.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