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上海复星佰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BioFosun仪对2010年临床各科送检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0年共分离出下呼吸道非发酵菌433株,检出率为54.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41.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别占30.5%、22.9%、2.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6%、19.4%、14.4%、18.3%;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吡肟外,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较低的药物依次为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0.1%、12.1%;左氧氟沙星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为10.0%、20.0%.结论 临床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前应重视病原学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同时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有关规定,尽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35株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为54.9%,其次是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为25.9%、7.2%;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结论非发酵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下呼吸道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感染的比例较高,占35.2%,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最为常见;非发酵菌对不同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性;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黏菌素对非发酵菌的作用较好。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监测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种类及耐药性变化,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分析医院下呼吸道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医院自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的非发酵菌,对其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283株非发酵菌,检出率为55.4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多(35.93%),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7.5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0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1.54%);4种常见的非发酵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对非发酵菌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应加强临床细菌学的检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病原学与耐药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素的耐药率从2003年的20.8%升至2007年的36.1%;对亚胺培南、奈替米星、替卡西林和妥布霉索的耐药率也上升较明显;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上升最为显著,5年从21.1%升至59.7%,鲁氏不动杆菌耐药率仍较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药耐药,除对复方新诺明以及头孢他啶、替卡西林耐药率较低外,其余均在61.9%~100.0%.结论 非发酵菌是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最为常见且呈多药埘药,耐药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3种常见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非发酵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182株3种常见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91例多重耐药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3种非发酵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1.36%,79/191)、鲍曼不动杆菌(40.32%,77/191)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62%,26/191)。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达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35%以上,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达7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2010年(66.67%)与2009年(7.14%)相比,显著上升(χ2=7.66,P=0.00),并出现了耐米诺环素菌株(8.33%)。医院感染持续时间>2周 (OR=4.53,P=0.03)、联合用药时间>72 h(OR =3.51,P=0.03)是独立的ICU多重耐药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结论非发酵菌为ICU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严重。严格把握入住ICU临床标准,针对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等对防止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2016年之间的905例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有无吸烟史、住院天数的长短、留置胃管及镇痛镇静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人工气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雾化吸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患者的性别、原发病无关,不具有可比性(P﹥0.05),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吸烟史、留置胃管及镇痛镇静、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任何一个治疗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为了防止感染的发生应及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清洁无菌的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8.
35例肝移植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目的 调查肝移植受体在重症监护室(ICU)期间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找出降低肺部感染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肝移植受体下呼吸道分离出的277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结果 革兰阴性(G^-)菌占66.79%,革兰阳性(G^ )菌占21.66%,真菌占11.55%,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结论 合理、适当选用抗生素以及统一、整体管理对降低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廖学琴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1):38-40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LRT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入住该院ICU且时间>48 h、年龄≥18岁的1 062例患者病历资料,将其中确诊为LRTI的68 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按同性别、同年龄组、入院时间相近,以1︰2 配对形式,选择其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生LRT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15 d、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雾化吸入等是引起ICU患者发生LRTI的危险因素;对筛选的9种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ICU住院时间≥15 d (OR 95% CI:1.153~4.912)、单纯气管切开(OR 95% CI:1.836~9.967)、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OR 95% CI:1.163~5.774)、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OR 95% CI:1.016~5.813)是ICU患者发生L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发生LRTI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综合的防控对策,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分布与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呼吸道中各种创伤性检查和治疗的应用,下呼吸道非发酵菌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为了解我院各种非发酵菌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现将三年内由痰培养检出的非发酵菌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2年9月~2003年9月612例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研究,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45例患者为感染组,未感染者根据随机列表按1:1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8个呈显著差异,再对这8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CU住院日是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 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39株,检出率为19.2%,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8.79%~31.58%、25.76%~30.53%,相对较低,而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0.91%~45.26%、45.45%~50.53%、47.00%~52.63%、48.48%~54.74%、50.00%~57.89%、50.00%~58.95%、51.52%~56.84%、53.03%~57.89%、54.55%~67.37%,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83.33%~90.53%),但这些抗生素近三年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P>0 05). 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严重,ICU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株的出现与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使用呼吸机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将同期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未使用呼吸机的患者32例作为对比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以及导致实验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实验组不同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数量以及插管方式患者之间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导致实验组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种类为革兰阴性菌概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与真菌(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呈正相关,且导致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数量以及插管方式,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应该通过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制定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谱,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8年全年及2009年1-3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菌群分布、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87.3%,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占优势,分别占44.7%、22.5%。在31株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群,占革兰阳性球菌54.8%。在73株真菌中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真菌的68.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8%~27.2%,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则为38.2%~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9%、8.8%,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5%~100.0%;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90.9%)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36%),均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对于其他的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普遍较肺炎克雷伯菌严重,MRSA占所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2.9%。结论该院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4-2007年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按NCCLS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2%,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42.7%),鲍氏不动杆菌(16.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0.4%),大肠埃希菌(10.0%),肺炎克雷伯菌(6.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从2004年的54.5%和37.5%升至2007年的65.6%和52.7%,非产ESBLs组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明显低于产ESBLs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结论 ICU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加强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普通病房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的异同.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7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3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240例(60.45%),女性为157例(39.55%).将其按照患儿入住不同病房,分为普通病房组(n=320)和PICU组(n=77).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所有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监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等5种(共7型)病毒的IgM抗体,以及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Ⅰ型(LP 1),肺炎衣原体(CPn)、Q热立克次体(QFR)等4种非典型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PICU组(n=77)患儿检出病原呈阳性为43例,阳性率为55.84%,非典型病原体检出率为68.83%(53/77),病毒检出率为19.48% (15/77),混合感染占阳性患儿的51.16%(22/43).普通病房组(n=320)患儿检出病原呈阳性者为115例,阳性率为35.94%,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42.5%(136/320),病毒阳性率为16.56%(53/320),混合感染占呈阳性患儿的50.43% (58/115).MP为2组患儿感染率最高的病原体(41.56% vs.24.69%).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典型病原体是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MP为最常见病原,感染以PICU患儿多见.儿科下呼吸道混合感染较为常见,以MP+LP1双重感染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K-B法对109株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7年标准判断结果,同时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对鲍氏不动杆菌敏感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77.1%),其次为亚胺培南(57.8%)和美罗培南(54.9%),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率<50.0%,耐药菌株存在较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且ICU已检测出泛耐药菌株.结论 ICU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应继续加强对该菌的监测与控制,严防耐药菌株在ICU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下呼吸道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钟建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307-1308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常见非发酵菌的分离情况和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鉴定条,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应用WHONET53软件统计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率。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4.8%,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7.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2.7%、10.8%。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非发酵菌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减少医源性感染,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