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利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由静脉注射方式转变为皮下注射方式的疗效.方法采用健康教育、实际操作等护理干预实现两种不同途径的转变.结果两组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有明显上升,6周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90%患者由静脉注射转变为皮下注射.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变患者的从医行为,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由静脉注射方式转变为皮下注射方式的疗效。方法:采用健康教育、实际操作等护理干预实现两种不同途径的转变。结果:两组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有明显上升,6周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90%患者由静脉注射转变为皮下注射。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变患者的从医行为,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方式转变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静脉注射方式转变为皮下注射方式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慢性肾衰竭贫麻病人,全部使用rhu—EPO,45例采用皮下注射方式,45例采用静脉注射方式,观察用药12周后血生化的变化。结果9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病人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均有增加,但皮下注射组较静脉注射组各项指标湿著增加(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病人的贫血状态,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较静脉注射更能有效提高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用药途径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168例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静脉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每组84例,初始剂量为5900~6000 U/周,分为2次进行。连续治疗12周,之后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Hb)、肾功能、血电解质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皮下注射组患者用药有效率为90.48%(76/84),静脉注射组为71.43%(60/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应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治疗肾性贫血症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补充铁剂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0例长期腹膜透析致肾性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琥珀酸亚铁片(速力菲)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静脉补铁右旋糖酐铁(科莫非)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均同时使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10 000 U/周,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输注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实施积极护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透析患者补铁时,严密观察和及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使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科莫非联合EPO纠正腹膜透析致肾性贫血患者临床效果比口服铁剂疗效好,在合理应用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给予相应护理措施,能降低不良反应,以确保补铁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同给药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PO不同给药方式分为静脉注射组26例和皮下注射组26例,比较2组EPO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EPO治疗前,静脉注射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87.8±11.8)g/L]与皮下注射组[(85.4±15.7)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治疗后3个月,2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静脉注射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108.2±21.8)g/L]高于皮下注射组[(91.4±18.2)g/L](P<0.05)。结论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EPO均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静脉注射EPO纠正贫血的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分别给予全面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9.6%,对照组为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P<0.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实施综合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本院住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230例,针对性指导出院患者掌握皮下注射的自我护理技术及自我护理行为执行情况,选取2007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综合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前出院的糖尿病患者210例,比较干预前后患者自我护理改善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综合干预后患者均正确掌握胰岛素的自我皮下注射方法,糖尿病知识掌握优秀率由干预前的7.6%提高至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糖尿病相关知识认知率测评及固有观念测评比率等方面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展明显减轻,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信心,使其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结论:综合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可让患者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地认识和了解糖尿病,由被动性治疗转变为主动性参与,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154-2156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创伤骨折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及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给予创伤骨折且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早期治疗的33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手术前后单纯采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将后期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手术结束后即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10 000 U/d和运动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急性下肢D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雷火灸与硫酸镁湿热敷对胰岛素注射所致皮下脂肪增生的护理效果,优选胰岛素注射引起皮下硬结干预方案。方法:抽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胰岛素注射致皮下硬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硫酸镁湿热敷方式护理患者作为对照组(40例),将应用雷火灸方式护理患者作为研究组(40例),连续14d。评估两组方式护理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总时长及治疗费用,测量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皮下硬结面积变化。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皮下硬结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护理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皮下硬结面积均逐渐减小,至护理后7d开始研究组患者皮下硬结面积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皮下硬结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临床干预总有效率(95.00%)远比对照组(65.00%)更佳,且整个疗程内研究组的护理总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雷火灸快速有效缓解皮下硬结状况,促进胰岛素注射部位恢复,且经济实惠,效果显著,可以作为胰岛素注射所致皮下硬结优选外治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脓毒症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脓毒症伴有贫血患者60例,分为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需排除肾功能不全需血液净化治疗者、消化道出血及曾经rhu-EPO治疗者.治疗组患者入院后48h起给予皮下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6000U,隔日一次,连续两周;当Hb≤80 g/L,输红细胞治疗或根据病情由主诊医师决定.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红蛋白(105.87±11.48)g/L明显高于对照组(91.23±19.89)g/L(P<0.01).治疗组输血量(2.0 ±0.47)U显著低于对照组(2.63±0.43)U(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合并贫血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胸腔注射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胸腔注射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达70.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顺铂结合护理干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郭小菁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5-82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的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50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注射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后致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有效减少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有利于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肌内注射方法用于注射油性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接受苯甲酸雌二醇深部肌内注射的患者按肌内注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54例,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改良组62例,采用改良式Z型肌内注射法。观察两组药液渗漏及皮下硬结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和改良组药液渗漏发生率分别为42.6%、9.7%,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常规组和改良组各为22.2%、8.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Z型肌内注射法注射油性制剂可减少药液渗漏和皮下硬结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脊柱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对60例脊柱结核合并糖尿病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实验组)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糖控制及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愈合等方面的差异,回顾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两组均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实验组血糖控制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血糖控制时间、住院总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 胰岛素泵用于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比常规多次皮下注射系统疗效更为优越;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埋置胰岛素泵部位的皮肤护理、健康教育和术后血糖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是保证疗效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于上海市浦东医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住院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讲座、糖尿病并发症体验教育、体验式学习和个性化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胰岛素规范注射保护动机和胰岛素规范注射得分。结果观察组胰岛素规范注射保护动机和胰岛素规范注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可增强糖尿病患者的主动防范性,提高胰岛素注射的规范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急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组,其中,观察组给予急诊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对两组并发症发展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2/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7/25),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24/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21/2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急诊综合性护理中积极配合溶栓手术,科学注射、使用溶栓和抗凝剂,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稳定病情避免继发血栓,减少皮下血肿、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高疗效及满意度,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焦虑状况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个性化听-唱结合的音乐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状况、生命体征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状况、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状况、生命体征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个性化听-唱结合的音乐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具有减轻焦虑程度、改善和稳定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的作用,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癌因性疲乏(CRF)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住院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由专职护士对癌因性疲乏进行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癌因性疲乏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疲乏程度和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缓解或消除恶性血液病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