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指标试验全概率公式评分法研究槐米炭炮制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多指标试验全概率公式评分法结合正交设计,以槐米中所含鞣质、芦丁、槲皮素为指标,探求槐米炭炮制工艺,获最佳方案为A3B1C2,即铁锅温度220℃,加温时间20min,药材投料量190g。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炭(生品、轻炭、标炭、重炭)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测定不同炮制程度槐米样品的色素吸附力、鞣质质量分数、pH值及电导率,以这4个因素为质量控制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40批槐米不同程度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的色素吸附力、鞣质质量分数、pH值及电导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这4个指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色素吸附力和鞣质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值呈上升的趋势,而电导率的趋势与pH的正好相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炮制程度槐米炭可聚为4类.结论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炮制程度槐米进行评价,方法简单,可为槐米炭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选槐米中槲皮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提取物中槲皮素的含量和槲皮素的提取率为指标进行试验。结果 优选出从槐米中提取槲皮素的最佳工艺为:用10倍量的0.05%氢氧化钠溶液煮沸4次,每次20min,调节pH值至6,取沉淀加10倍量的4%硫酸溶液微沸水解1h。结论 该工艺可提高槐米中槲皮素的提取率和纯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槐米防晒成分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槐米提取液在波长200~400 nm各区间的平均吸收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主要成分芦丁含量。分别以槐米提取液紫外吸收率、芦丁含量为指标,对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槐米芦丁的提取工艺。结果槐米提取液在UVA、UVB、UVC波段内对紫外线均有较强的吸收作用。槐米提取液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30,超声时间为30 min,超声温度为65℃。结论槐米提取液在紫外各区间均有较强吸光能力,具有很好的广谱防晒能力。超声波提取法具有时间短、提取率高等优点,可用于槐米防晒成分芦丁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醋炒槐米炮制前后鞣质和黄酮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槐米是中医常用的止血药,主要用于清热、凉血、止血。药典规定的炮制品种有炒槐米和槐米炭。根据传统经验“炒炭存性”的道理,槐米经炒炭后会使鞣质的含量增加㈨,并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芦丁。鞣质具收敛性,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在粘膜表面起保护作用,制止过多的出血。经药理实验证明:鞣质含量高者止血作用明显增强。除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鞣质外,槐米中含有芦丁(Rutin)、槐花米甲素、乙素、丙素等黄酮类和甾醇类化合物,还含有少量三萜皂甙。其中芦丁有改善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有关槐米炭的炮制条件和含量变化的探讨,文献报道较多。本文主要是对按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醋炒槐米,在炮制前后的鞣质和黄酮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并和药典炮  相似文献   

6.
正交法优化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优选槐米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以槐米中所含成分芦丁含量和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影响槐米的沸水煎煮提取效果的诸因素(药材的粉碎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进行优选。结果药材为细粉、溶剂2 500 mL、提取3次、提取时间40 m in提取效果最好。结论本实验为优化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生地黄炭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时间、温度、炮制方法3个因素进行考察,并以吸附力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出生地黄炭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炮制方法对实验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生地黄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00℃,炒20 min.结论:优选得到的生地黄炭炮制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制定其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五种中药炒炭前后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对萍黄、槐米、栀子、侧柏、牡丹皮等五种中药炒炭前后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制炭后Ca、Fe、In等元素含量大多明显升高,为炭药的止血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交实验法优化侧柏炭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侧柏炭炮制工艺为侧柏炭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槲皮素、槲皮苷含量变化为指标,考察炒炭温度、炒炭时间、炒炭药材量对侧柏炭炒炭工艺的影响。结果:侧柏炭最佳炒炭工艺为:取侧柏叶5kg,炒炭的温度为450℃,炒炭时间为20min。结论:优化工艺适合侧柏炭的炮制生产。  相似文献   

10.
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多数药物经炒炭或煅炭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止血作用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曰 :“大抵血热则行 ,血冷则凝 ,见黑则止” ,即“血见黑止 ,红见黑止”的传统炭药止血理论。现普遍认为制炭过程中理化成炭能够生成一定数量的炭素(活性炭 ) ,具有吸附、收敛作用 ,能够促进止血过程 ;鞣质的增加而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抗凝血成分减少而止血作用增强等。笔者就几种常见炭药的研究情况作以简述。1 槐花 (米 )槐花主要含芦丁、槲皮素、异鼠李素及鞣质等 ,现代对槐米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以芦丁和鞣质的含量及出凝血时间等为指标 ,比…  相似文献   

11.
刘先琼  许腊英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12):1898-1900
目的 优选乌梅炭炮制工艺。方法 选择温度、翻炒频率、时间3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实验小鼠凝血时间、止血时间、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为指标,结合成品性状、收得率及直径大小,综合分析优选乌梅炭的炮制工艺。结果 乌梅炭优选炮制工艺:235 ℃,翻炒频率80次/min,炒制7.5 min。结论〖 优选的炮制工艺可操作性强,工艺稳定,凝血作用增强,外观符合“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的炒炭存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量化艾叶炮制的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方法以艾叶炒炭后外观性状和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_9(3~4)试验优选最佳工艺,量化艾叶在炮制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炒药机转速为20 r/min、180℃(锅底温度)、且待冒黄烟时将水均匀地散到艾叶上,灭尽火星后翻炒16 min,炒至表面焦黑色。结论通过不同批次独立试验,表明该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为建立和完善艾炭质量标准及炒炭存性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荆芥炭炮制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工艺炮制的荆芥炭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荆芥炭炮制的最佳条件是2 10℃、加热10 m in。结论 重复试验表明,所选的最佳炮制工艺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荷叶炒炭存性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制炭温度、制炭时间、转速为影响因素,以金丝桃苷、槲皮素、荷叶碱、总生物碱含量、外观形状为荷叶炭评价指标,并采用色差仪测定不同炒制程度的成品颜色,优选荷叶炒炭存性最佳炒制工艺。结果荷叶炭最佳炒制工艺为:制炭240℃,制炭时间7min,炒药机转速40 r/min;成品表面温度208℃,外观为不规则丝片,表面焦褐色,色差仪测定荷叶炭成品表面的L*、a*、b*平均值分别为28.22、4.67、7.94。结论优选得到的荷叶炭炮制工艺稳定可行,能够科学判定荷叶炭炮制终点。  相似文献   

15.
丹皮炭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丹皮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丹皮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50℃,炒制10min,该炮制品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陈旭 《中国热带医学》2009,9(5):971-972
目的制定地榆炭的炮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各炮制品的凝血时间缩短百分率试验优选地榆炭的最佳炮制工艺,并考察其中鞣质、炭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地榆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10℃炒6min。结论本研究为制订地榆炭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茅根炭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茅根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茅根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70℃烘制16分钟,该炮制品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小蓟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小蓟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10℃炒制5min,该炮制品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蒲黄炭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蒲黄炭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丁安伟,黄芳(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210029)主题词蒲黄/生产和制备蒲黄的制炭工艺对其临床疗效具有直接影响,本实验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蒲黄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并为制订蒲黄炭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1实验材料1.1药材试剂蒲...  相似文献   

20.
棕榈炭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棕榈炭止血作用为指标,考察了温度对棕榈炭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320℃扣锅煅制20min,与生品比较该炮制品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