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明尧  刘希超  何亚  陈良 《海南医学》2002,13(11):20-2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变化特点,了解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诊断敏感性。方法:对3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明显靶器官损伤(心、脑、肾)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31例原发性高血压而无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动态血压进行比较。结果:合并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呈非勺型昼夜模式。结论:ABPM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检查手段之一,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愈后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2.
血压监测是临床高血压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依靠诊所偶测血压(CBP)来监测血压,但CBP常受到心理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白20世纪60年代末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诞生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以及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瑛珏 《实用新医学》2007,8(4):331-33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全面正确地观测血压是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合理控制血压能很好地减少高血压对于靶器官的损害。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在预测高血压患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ABPM和诊室血压(CBP)相比,具有方便、变异性小、能测量24h血压等特点,对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末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诞生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动态血压监测与偶测血压相比能更真实地反映24h血压水平、血压波动情况、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降压谷峰比值等。因此,动态血压监测更有助于鉴别顽固性高血压,如“白大衣高血压”等;能更好地预示靶器官损害的程度;评价降压药的疗效,指导降压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英鹏 《柳州医学》2009,22(3):135-137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缓释片(SR)与硝苯地平控释片(GITS)对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生化指标影响。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132例Ⅱ级高血压病人服用硝苯地平SR和GITS时进行血压检测。结果硝苯地平SR、GITS均有明显降压效果(P均〈0.01),硝苯地平GITS较硝苯地平SR表现出较大的降压谷/峰比及较少的血压变异性(P〈0.05)。两者对大部分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SR)与硝苯地平控释片(GITS)均能有效降低血压,硝苯地平GITS是更高效、平稳、安全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治疗的达标情况.方法 将116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组(A组)、睡前服药组(B组)、晨起服药组(C组),观察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4 w时对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A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对服用起效时间≤4h的降压药患者,A组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负荷(P<0.01);对于服用起效时间>4 h的降压药或半衰期>24 h的长效降压药患者,A、B组均优于C组.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7.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定量测定血压昼夜波动状况,比诊所血压更好地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判断预后,其中尤以动态血压均值、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最有意义。本研究将ABPM应用于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旨在了解其血压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霍岩  徐凤  苗仲艳 《医学综述》2012,18(16):2641-2642
目的评价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指导降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利用24 h ABPM仪对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时进行临床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对照组未采用监测的治疗方案,患者出现不适时随机测量血压,调整临床用药。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达标率。结果治疗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ABPM指导临床降压治疗较常规治疗血压控制平稳、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率18.8%,共有1.6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高血压的防治处于低水平。如何评估长期门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情况,以提高控制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Monitoring,ABPM)方法观察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情况,并与体检所测诊室血压(CBP)参照分析,评估抗高血压治疗的效果,提供调整治疗的依据,指导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围绝经期妇女疑诊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6例疑诊高血压的围绝经期妇女分为2组,A组为未绝经组30例,B组为绝经组26例。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B组24hSBP、24hDBP、24hMBP、dSBP、dDBP、dMAP、nSBP、nMAP高于A组(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疑诊高血压的围绝经期妇女应用ABPM能筛查高血压病,绝经后高血压患率增加。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李平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168-169
动态应血压监测(ABPM)自1962年SOKOIOW发明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动态血压监测不仅真实、全面、详细反映了各时间点的血压差状况,而且揭示高血压波动特点和昼夜的变化规律。较诊室血压有诸多优点,有助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青春性高血压”、“孤立收缩性高血压”、“孤立舒张性高血压”等。预测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评价药物的疗效,根据谷峰值的时段,确定给药时间,指导合理的降压,避免治疗过度和不及,更好地保护靶器官。ABPM目前在欧洲和美国已经被认为是高血压诊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2.
董建新  王宝芝 《河北医学》2014,(8):1252-1255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尿微量白蛋白预测价值。方法:对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询问病史、体检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测hs-CRP、尿微量白蛋白及血生化。根据检测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实验组)和无微量蛋白尿组(对照组)。结果: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率、24h SBP、dSBP、nSBP、24h PP、dPP、nPP、hs-CRP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4h DBP、dDBP、n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消失、收缩压、脉压及hs-CRP是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重要的预测因子,ABPM以及hs-CRP对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利宏 《四川医学》2010,31(9):1347-1348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时实际的血压变化。方法对3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血压测量值、昼夜血压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血压负荷值:〈10%19例(6.29%),10%~40%108例(35.76%),〉40%175例(57.95%);②血压增高主要峰值时间:上、下午均增高173例(57.28%),上午增高100例(33.11%),下午增高10例(3.31%),夜间增高19例(6.29%);③昼夜血压变化率及分型:杓型112例(37.09%),非杓型164例(54.30%),超杓型19例(6.29%),反杓型7例(2.30%)。结论 ABPM能提供丰富的血压数据,反映血压的波动、变异及昼夜节律,利于优化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刘纯  陈珍严 《当代医学》2009,15(15):146-147
目的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12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掣、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3.33%(28/120),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6.67%(92/120)。结论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可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4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或贝那普利治疗4wk,每2wk随访一次,并于服药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厄贝沙坦降压总有效率达85.0%,ABPM结果提示其对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同时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厄贝沙坦降压疗效显著且平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潘婷婷  唐礼江  严静 《浙江医学》2018,40(6):589-591,62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BPV)和24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集原发性高血压且完成7d家庭自测血压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患者170例。根据家庭自测BPV三分位分为低变异性组56例,中变异性组59例,高变异性组55例。结果与低变异性组相比,中变异性组ABPM的日间、全天BPV增高(均P<0.05);高变异性组无论日间、夜间还是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与中变异性组相比,高变异性组的日间、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3组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值和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自测BPV与24hABPM、SBPV、DBPV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7d家庭BPV与24hABPM的SBPV、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从1962年Sokolow发明动态血压检测仪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动态血压均值不仅是诊断高血压的指标,而且是高血压预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与靶器官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的量变关系。动态脉压作为ABPM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已有研究表明24h动态脉压与心血管疾病事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是以尿微量蛋白为特征的近曲小管的功能异常。本文以反映肾小管实质细胞损害及肾小管功能损害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谢建洪 《浙江医学》2001,23(7):401-403
目的 了解血压变压器(BPV)和昼夜节律(CR)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 对92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M)分析及对脑、心、肾等脏器检查,另对36名健康者进行ABPM监测,以作对照。结果 EH患者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P<0.01)。CR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EH并TOD时上述变化更明显。EH合并不同的TOD时BPV增大并不一致, 昼夜节律减少却相似。结论 BPV和CR是高血压TOD的预测因素;BPV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高血压肾病关系更密切,BPV增大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动脉病变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 monitoring.ABPM)是一种具有监测实用价值并优于常规血压测量的检测方法.较传统的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天中血压的波动。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