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地塞米松治疗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儿在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PEF%、FEV1%均有所改善,布地奈德治疗组在临床改善率和改善肺功能PEF%、FEV1%方面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布地奈德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可以明显改善儿童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雾化吸入介导的利多卡因治疗儿童重症哮喘4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少青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0):914-916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介导的利多卡因治疗儿童重症哮喘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副作用。方法 :将 84例重症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加用雾化吸入介导的利多卡因治疗 ,治疗前后分别监测外周血 EOS和血清 ECP、Ig E水平变化 ,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等对比。结果 :两组均治疗 1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 .2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5 ) ,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低且轻微、不影响治疗。治疗组治疗前后血中 EOS、ECP和 Ig E水平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雾化吸入介导的利多卡因治疗重症哮喘起效快 ,疗效高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结核感染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结核感染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疗效的影响,为人工结核感染辅助治疗儿童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62例有结核感染的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58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皮试阴性哮喘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储雾罐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有哮喘急性发作时,加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病情较重时加用强的松口服.观察组另外加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6个月后沙丁胺醇、强的松平均个人使用剂量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感染次数、急诊次数、3个月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3个月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增加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合并结核感染患儿吸入ICS治疗,临床疗效优于无结核感染的哮喘患儿,为人工结核感染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蔡格花 《中外医疗》2014,(28):115-116
目的探析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心理门诊收治的72例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6例患者。对照组仅使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治疗前后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来评定患者的情况并比较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4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8.89%,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强迫思维的减分率为56.44%,强迫行为的减分率为83.36%,治疗结果为"痊愈";对照组强迫思维的减分率为33.85%,强迫行为的减分率为49.17%,治疗结果为"有效",观察组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虽然无法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但是可以在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强化治疗效果,促进药物治疗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62例哮喘病人为观察组,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在缓解期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1年以上。对照组病人以常规方法治疗,并以临床表现,肺功能FEV1%,PEF及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粘膜组织学检查进行自身及组间对照,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病人的肺功能对照具显著统计学意义。纤维支气管镜肉眼及粘膜组织学均具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毛艳解  方舟  张静雅  顾晨龙 《浙江医学》2021,43(24):2668-2671
目的 观察简短认知行为疗法(BCBT)对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BCBT组(仅给予BCBT)31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BCBT)33例、药物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33...  相似文献   

7.
《河南医学研究》2001,10(3):226-226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 ,认知行为疗法能在 6周内明显改善睡眠 ,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并可持续 6个月之久 (JAMA ,2 0 0 1,2 85 :185 6 )。持续性原发性失眠症 (PPI)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 ,并非由躯体疾患或精神疾病所致 ,普通人群中约 5 %患有此病。大多数患者有睡眠维持性失眠 ,即夜间难以持续睡眠。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是使用镇静 -催眠药或抗抑郁药。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 ,为了检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 ,采用放松训练和安慰剂对照 ,进行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受试者为 1995年 1月至 1997…  相似文献   

8.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分。结果:至第8周末,治疗组PANSS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疗效。方法将焦虑症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组(结合组29例)和抗焦虑药物组(药物组34例),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结合组和药物组患者HAMA总分[(27.48±6.41)分,(6.31±3.81)分;(24.47±6.33)分,(7.53±3.99)分]和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合组和药物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总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P=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3.26,P=0.07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及单纯药物治疗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人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32例)及帕罗西汀治疗组(对照组,3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4、6、8周末及随访1年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人组前及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1年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研究组复发率低,依从性好。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障碍疗效确切,有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病例为2000.3~2001.10月住院及部分门诊病人.入组条件:①符合CCMD-2-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4,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无癫痫及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功能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于1996年1月起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治疗)治疗该病2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 来自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病人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22~56岁,平均35.8±9.2岁,病程0.1~33个月,均符合功能性室早的诊断标准:(1)有心悸胸闷等主诉。(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早数>100次。(3)静息及运动负荷心电图无ST-T心肌缺血性改变。(4)实验室检查,胸片、心脏彩超等无心脏异常发现。(5)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马文华  胡雪峰  王兆琴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441-441,443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取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6个月,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BPRS有明显差异。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较单纯药物治疗对原发性耳鸣患者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原发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药物治疗(血塞通软胶囊+甲钴胺片,影响睡眠者加艾司唑仑片);实验组予以认知行为疗法辅助药物治疗。治疗干预8周,前4周为1次/周;后4周为1次/2周,1/2~2 h/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4、8周末,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及患者耳鸣日记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主观感受分析,对照组中自觉有效3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2.00%;实验组中自觉有效4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5,P<0.001)。治疗前,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THI得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THI得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8周后后两组THI得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5.
陈小央  任文  邱艳  任菁菁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755-1759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是由A.T.Beck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着眼点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和态度来解决心理问题。其演变发展包括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CT)、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 BT)、接受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逐渐延伸出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疗法、元认知疗法、内观认知疗法等认知行为分析系统和认知加工疗法。国外众多临床研究已表明,CBT被推荐为针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CBT可以有效治疗非严重型的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边缘性人格障碍等,且大量文献为CBT在儿童心理疾病领域,包括社交焦虑症、自闭症、行为障碍等多种疾病中的疗效提供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过敏性哮喘豚鼠气管内滴入GC来观察哮喘缓解的准确时间和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发现10.75±4.46min内肺部哮鸣音消失,滴入后10min PaO_2即较哮喘时显著提高,呼吸功能改善;提示GC的快速治疗效应可能是通过—非基因组机理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外学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十预性研究,尤其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干预研究,发现可提高疗效及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率。笔者对我院2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CBT干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一、资料 :病例为 2 0 0 0 .3~ 2 0 0 1.10月住院及部分门诊病人。入组条件 :①符合CCMD 2 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②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2 4,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 ,无癫痫及药物过敏史。年龄性别不限 ,入组前均未使用抑郁剂治疗。符合入组条件共 60例病人 ,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配合认知行为治疗组 (A组 )和单纯药物治疗组 (B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二、方法 :两组药物治疗均选择多塞平 ,晚间睡眠障碍者可加用阿普唑仑。疗程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取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6个月,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BPRS有明显差异.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疗效.方法将焦虑症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组(结合组29例)和抗焦虑药物组(药物组34例),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结合组和药物组患者HAMA总分[(27.48±6.41)分,(6.31±3.81)分;(24.47±6.33)分,(7.53±3.99)分]和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合组和药物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总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P=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26,P=0.07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及单纯药物治疗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