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小柴胡汤证的相关条文看出,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于少阳病,小柴胡汤不能简单地视为少阳病主方,半表半里不能理解为小柴胡汤证病位而主要是指在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少阳、阳明、太阴、少阴或厥阴病证。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确实很好。为了更好地扩大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谈点个人拙见,以期抛砖引玉。1 正确理解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在伤寒六经辨证属少阳,其病机为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三阳表证的病机变化,它可以外达出表,亦可内陷入里。所以,它的两组主证,一为往来寒热,代表病在半表的病机;一为口苦、咽干、目眩(实即包括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肝胆火郁证)代表病在半里的病机。前者可视为少阳半表证,后者可视为半里证。这些主证无论其由何来,总以邪在半表半里的病机、主证为临床特征,由此便可投以小柴胡汤治疗,使病邪透达于外,不致内陷入里。因此,小柴胡汤在外感热病中所起的外达透邪,阻断病邪内陷的作  相似文献   

3.
半里半表,用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以及定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定律,诸版《伤寒论》教材亦作如是云。所异议者,在于半表半里是指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指三阳与三阴之间。笔者钻研良久,发现都不是,对此,陈述如下。 1 半表半里之出处半表半里,《伤寒论》原文无此一说,此说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时首创,是用来解释第96条小柴胡汤之病机的,其原文如下:“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邪  相似文献   

4.
高社光 《中医杂志》2007,48(7):592-594
小柴胡汤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长期以来,在论及小柴胡汤证时,多认为本方用于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是治疗少阳病的专方,而忽视甚至否认它对太阳、阳明、厥阴病以及杂病的治疗作用。《伤寒论》教材将其列为少阳病主方,方剂学教材无一例外地将其归入和解剂中,并作为少阳病的首方加以介绍,似乎对小柴胡汤如此论定已尽其意,这有违张仲景之原意,更有碍于小柴胡汤诸多功用之发挥。王琦教授曾指出:“《伤寒论》是‘因证立方’,而非‘因经设方’。有人不明此点,一讲麻黄汤、桂枝汤就是治太阳病,承气、白虎汤就治阳明病,小柴胡汤就治少阳病,…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经病的主方。病邪在半表半里,以柴胡为君转枢机清表热,黄芩为辅泄少阳之里热;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祛邪,半夏、生姜和胃,以治不欲饮食喜呕之证,以为佐;生姜、大枣同用和营卫、调寒热为方中之使。《伤寒论》本方加减化裁,变通运用,可发表、攻里、泄实、补虚,以广治疗。后世历代医家对本方应用又颇多发挥。我在临床师意前贤用小柴胡汤,略有体会,经整  相似文献   

6.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2):1149-1149
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扶正祛邪并用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论治表证,除兼变证及合病三阴外,纯以表证论者,主要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虽统称治表,但具体病位、证治机理、证候表现均有不同,仲景随证选用不同汤方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精神。《伤寒论》认为三阳病皆有表证,非太阳专属,故从太阳、阳明、少阳分经论治表证。太阳表证在皮毛,主方麻黄汤,主药麻黄;阳明表证在肌肉,主方葛根汤,主药葛根;少阳表证在腠理,主方是小柴胡汤,主药是柴胡。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和解少阳的主要代表方剂,用以治疗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而"往来寒热"作为少阳病的热证表现,也是少阳病最突出、最常见的症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及临床体会,认为临床多见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以及其他类似"往来"具有间歇发作特点的病证,都具有"往来"特质,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治疗,从而扩大小柴胡汤的运用范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99条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五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将其解释为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属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里证。从而本条是“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以和解为主”。个人认为此解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一、颈项强、身热恶风应属于少阳证颈顼强不同于项背强以及头项强。头颈是少阳经循行的路径,少阳受邪,颈部两侧强急不舒,往往影响及项而形成颈项强,其与太阳病的头项强及项背强相似而实不同。已故的著名伤寒学家何志雄  相似文献   

10.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1.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中使用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首经方,而且疗效确实很好,在一些书本中称其功效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但纵观《伤寒论)条文,其功效绝非主治少阳证一端,在《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主治的条文共13条,其证治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少阳证、三阳俱病以少阳为主、土虚木乘之腹痛、  相似文献   

13.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该方适用于太阳表证未解,邪犯少阳的太阳少阳合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太阳之表;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治半表半里。笔者常用此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满意,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和法内涵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法的运用始于仲景 ,然至成无己作《伤寒明理论》,小柴胡汤主和解始成为定论。成氏说 :“伤寒邪气在表者 ,以渍形以为汗 ,邪气在里者 ,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 ,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 ,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按照成氏的说法 ,小柴胡汤主和解是因为少阳属半表半里 ,既不宜发汗 ,又不宜吐下 ,只能和解。笔者认为半表半里之说概念模糊 ,近年关于少阳病位之争即源于此。本文以“少阳主枢”的观点重新认识少阳生理病理 ,并从和解少阳的主方小柴胡汤入手 ,从而归纳出和法的内涵为调和少阳枢机 ,略…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主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人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  相似文献   

16.
<正> 少阳病属三阳病之一,其病理变化当同其它阳经一样,有经证亦有腑证。但历代医家对少阳腑证论述尚少,建国以来的各种《伤寒论》教材,亦未作少阳经腑证的分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试图把少阳经腑证分开论述,提出把小柴胡汤证作为少阳经证,而把大柴胡汤证作少阳腑证。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少阳病固然有经证和腑证,但发病时每每经腑同时出现证候,故不必分别论治。下面就此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7.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柯琴是清代著名的《伤寒论》注疏家 ,他所著《伤寒来苏集》,对后世《伤寒论》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就柯氏的“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这一论点 ,来探求柯氏对六经表证的认识。柯氏认为六经皆有表证 ,不唯三阳有表证 ,三阴亦有。其在《制方大法篇》中云 :“麻黄桂枝 ,太阳阳明之表药 ;瓜蒂栀豉 ,阳明里之表药 ;小柴胡 ,少阳半表半里之表药 ;太阴表药桂枝汤 ;少阴表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表药当归四逆汤。”这段条文明示了六经均有表证 ,而且具有相应方药。下面就六经之表分别加以讨论。1 太阳表证太阳主表 ,故六经虽有表证…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少阳病的代表方,本证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半表半里是病位,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里证。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往来寒热,邪结胸腹腔问,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治疗少阳病,故为少阳病证之主方。此方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笔者近年使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屡获卓效,兹择典型案例报告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汤最早见于《伤寒论》,该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之合方,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功效.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治少阳半表半里,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治太阳之表,适用于太阳少阳并病.导师赵瑞华教授对柴胡桂枝汤临证具有独到的思路及见解,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多种妇科杂病见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者,文中例举经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