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的常见并发症,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220例接受PTC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0例患者中,218例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其中良性梗阻9例,恶性梗阻209例;2例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其中硬化性胆管炎1例,肝转移瘤肝内胆管广泛受侵1例。穿刺成功率为99.09%,穿刺失败的2例均为肝内梗阻性黄疸。9例患者于PTCD术后24~72h内死亡。PTCD术中出现胆心反射35例,术后出血6例,感染16例,胸膜损伤3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急性肾衰竭1例,引流管脱出14例,胆汁过度分泌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结论 PTCD的并发症种类较多,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但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及术后积极处理,可有效防止多数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黄凯鹏李哲赵龙栓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5):385-38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 PTCD)两种不同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梗阻性黄疸收治并行PTCD引流术的111例患者。根据术中导管末端是否越过壶腹部,进入十二指肠为标准分为外引流组54例和内外引流组57例。分析两种术式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重新置管次数、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等。结果两组术后TBiL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8,P〈0.05)。比较2组术后DBi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5)。外引流组术后出现胆道感染者14例;内外引流组术后胆道感染者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3,P〈0.05),2组总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5)。结论内外引流较内外引流有更好的引流效果,但易致胆道感染.增加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施行兼有内引流及外引流效果的PTCD,对阻塞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近3年来我院所做的32例该类PTCD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施行该型引流术32例,其中30例病人减黄效果明显,对其他临床不适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随访病人最长生存期为15个月。结论施行兼具内/外引流效果的胆道引流术,对不宜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是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为其他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4.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联合支架植入术与单纯PTB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两种姑息介入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0例行PTBD+支架植入(A组),30例单纯行PTBD(B组),分析两组治疗术后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发症、引流道通畅时间及生存期。结果术后1周,A、B两组TBIL分别下降(174.81±49.13)μmol/L、(95.23±42.33)μmol/L(P=0.02),DBIL分别下降(96.01±36.51)μmol/L、(58.16±31.21)μmol/L(P=0.03);术后1个月TBIL分别下降(284.25±112.53)μmol/L、(276.42±125.47)μmol/L(P=0.09),DBIL分别下降(152.06±41.32)μmol/L、(147.06±43.83)μmol/L(P=0.13)。A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1/30,36.67%)明显低于B组(27/3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5)。A、B组胆管中位通畅时间(162.5天vs 78.5天),患者中位生存期(203.5天vs 126.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PTBD联合支架植入术可较单纯PTBD更有效地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自1974年MoInar报告以来,已取得很多经验,但其严重并发症多达7.1%,死亡率1.4%,影响广泛开展。我院从1983年10月~1990年12月共施行PTCD112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现将我们的几点经验介绍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男53例:女59例,年龄17~82岁。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咀管炎49例,结石胆道梗阻2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各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准备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2009年12月间行1456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23例(56.1%),胆道出血5例(12.2%),T管压迫胃十二指肠致不全梗阻2例(4.9%),T管拔断遗留胆总管内1例(2.4%),术后胆汁引流量异常4例(9.8%),术后黄疸急剧加深1例(2.4%),并发急性胰腺炎5例(重症2例、轻症3例)(12.2%)。41例患者中保守治疗26例(63.4%),再手术治疗15例(36.6%)。除1例患者并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1例患者并发低渗性脱水、营养不良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以及患者本身疾病、机体状况等有关。恰当的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以及针对患者自身不良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和引流术诊治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和引流术(PTCD)国内自70年代后期始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因各方面的因素此技术在基层医院至今还未能普遍展开。我院从1984年9月至1990年9月对60例梗阻性黄疸施行了PTC和PTCD,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后常见并发症及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行PTCD术患者100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组(50例)和常规性西医护理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即刻、术后3天的一般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变化,以及术后1周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低于常规性西医护理组4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5,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均低于术后即刻(P<0.05),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均低于常规性西医护理组(P <0.05);中西医结合护理组的满意度为(82.30±5.62)分,高于常规性西医护理组(75.25±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8,P<0.001)。结论: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中西医结合护理组较常规性西医护理组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0年1月~2020年9月收集的10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患者应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年龄38~74岁,平均(54.5±12.3)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以及患者预后等情况。结果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有效率90%(9/10),其中8例成功拔管,1例继续带管随访中,1例因术后胆红素下降不明显,行2次肝移植手术。8例成功拔管患者带管时间为60~250 d(106.6±62.4)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腹腔出血、胆道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对减轻阻塞性黄疸心肌损害的作用。方法对4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PTCD进行减黄,检测手术前后肝功能、心脏功能指标及心电图异常率的变化,同时检测引流前后BNP水平变化。观察PTCD对减轻阻塞性黄疸患者心肌损害的作用。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均顺利完成手术。黄疸均减退,平均血浆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ST、ALT等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心电图异常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患者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中心静脉压及心排出量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感染及严重胆瘘。结论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治疗在减黄、改善肝功能的同时,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与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on jaundice,MOJ)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复习311例PTBD治疗MOJ的住院病史,统计并发症种类与病例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PTBD治疗MOJ 311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65例(53.1%),其中胆道感染46例(14.8%),引流管移位38例(12.2%),引流管堵塞31例(10%),瘘口渗漏20例(6.4%),瘘口皮肤感染18例(5.8%),胆道出血6例(1.9%),胆汁性腹膜炎2例(0.6%),胆汁引流过多2例(0.6%),肝脓肿1例(0.3%),气胸1例(0.3%)。结论PTBD治疗MOJ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严格掌握PTBD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处理引流管相关问题,可减少和控制严重PTBD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超声引导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引流,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00%(23/25),术后3~6日25例患者黄疸均减退。出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和肝内胆管超声测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胆汁外渗1例,引流出少量血性胆汁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及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治疗胰胆系肿瘤所致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优缺点。方法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24例,均采用B超引导的PTBD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PTBD术1次穿刺成功,无显著并发症发生,患者黄疸迅速缓解消退。结论B超引导下行PTBD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简便、经济的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双平面超声成像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TCD,共穿刺173支胆管,其中57支由实时双平面超声成像引导完成,116支在二维超声引导下操作。对两种引导方法下的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时双平面超声引导下PTCD术的穿刺时间短于二维超声引导(P〈0.05),在胆管内径〈5mm时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2.00%(23/25),明显高于二维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27/41,65.85%)。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实时双平面超声成像导向PTCD术穿刺时间短,对于胆管内径〈5mm者,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优于二维超声下导向穿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治疗149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60例,胆管结石35例,胰头癌28例,手术后胆管狭窄8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囊癌7例,壶腹周围癌3例,胰体癌2例。结果146例穿刺成功(146/149,97.99%),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104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3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8例。3例穿刺失败,均为胆管癌(3/149,2.01%),其中2例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穿刺路径过深而无法成功植入引流管;1例因穿刺胆管持续出血而被迫终止手术。穿刺术后随访1周~18个月,除3例患者出现引流管脱出、1例胆管感染外,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BD)及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姑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纳入79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47例共接受120次超声引导下PTBD(PTBD组),32例共接受39次PTGD(PTGD组)。比较PTBD组和PTGD组手术操作时间、黄疸减退情况、胆道出血和胆汁外漏发生率及引流管有效带管时间。结果两组黄疸减退情况、胆道出血和胆汁外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TBD组手术操作时间为(7.07±2.24)min,PTGD组操作时间为(5.94±2.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TBD组有效带管时间为(100.56±11.31)天,PTGB组为(63.58±6.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超声引导下PTBD带管时间长,相对PTGD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7.
Tadahiro Takada Yasuhiko Uchida Hideki Yasuda Seiichiro Kobayashi Noboru Sakakibara Fujio Hanyu 《Surgery today》1977,7(1):10-17
Convers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 to an internal drainag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rerouting bile
back to the intestinal tract in obstructive jaundice without major operative procedure. The method consists of insertion of
a drainage tube with several side holes beyond the bile duct stricture. Usually, a single lumen tube is used. However, double
lumen tube is preferred when the amount of bile discharge is excessive. This simple technique is found to be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not only for preoperative decompression of biliary tree but also for the inoperable les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途径胆管内射频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治疗的患者9例。单次射频消融时间为60~120s,消融功率为5~10 W。消融结束后给予胆道支架植入术。记录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了胆管内射频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根据胆管狭窄长度不同,射频消融次数为1~3例次,其中2例患者消融2次,1例患者消融3次。所有患者在消融后均放置胆道支架,支架直径8~10mm,长度4~8cm,共放置支架9枚。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5±13)min。术后2例患者引流管内出现一过性血性胆汁,1例患者出现胆道出血,给予止血、对症治疗后患者出血逐渐停止。结论经皮经肝途径行胆管内射频消融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