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旁肌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脊旁肌肌电指标的差异,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协助评价AS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定3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L1和L4水平脊旁肌肌电指标,记录小用力收缩时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波幅。同时检测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疼痛和疲劳评分,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旁肌肌电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异常(P〈0.01),呈短时限、低波幅表现;肌电指标与腰部活动功能、疼痛呈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肌电图检查能较好反映腰部肌肉状态及脊柱活动功能,可作为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结果,以预防神经损伤。方法对27例L_(4~5)及14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12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经皮椎板间入路髓核切除术。对L_(4~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_4和L_5神经的自发肌电图,对L_5~S_1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_5和S_1神经的自发肌电图。结果 53例患者术前自发肌电图均表现为波幅很低的波浪线。在通道建立过程中,46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髓核摘除过程中,5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显露减压神经根时,所有患者出现异常肌电波。腰痛时肌电图为中等宽幅的异常肌电波;下肢放射痛时为成串的、高波幅的异常肌电波。53例VAS评分术前为(7.34±1.54)分,术后1个月为(1.53±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进行肌电图监测有助于对神经损伤进行预防,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MED)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的损伤.[方法]对30例应用ME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肉扩张管使用前和手术结束时椎旁肌病理检查以及术前、术后椎旁肌肌电图检查和磁共振检查比较.[结果]椎旁肌肌肉病理检查应用扩张管前后光镜检查无明显变化,电镜检查使用扩张管后有轻度肌纤维溶解,线粒体空泡状以及内质网水肿.椎旁肌肌电生理检查使用前后无显著异常.磁共振检查椎旁肌肌肉萎缩和水肿情况无明显变化.[结论] MED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肉损伤程度较轻,可减少术后腰部酸痛和僵硬,早日恢复工作和生活,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由肌电图监测在全麻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共86例接受全麻下PEI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62例,女24例;年龄平均41.2±8.1岁(23~64岁)。所有患者术中持续应用自由肌电图进行神经根功能监测,观察肌电图波形、峰值和运动单元数量。如果出现任何形式的肌电反应,均提示神经根受到一定激惹,而连续爆发性肌电反应则提示神经根受到持续的牵拉或者压迫。若手术结束时仍有明显异常的肌电反应存在,则预测为神经根损伤,并与术后患者症状比较。结果:术中在触碰、推挤及牵拉神经根时,相应的自由肌电图监测均出现肌电反应,记录阳性率为100%。共有79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灼性疼痛症状,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肌力下降和麻木加重。以上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明显肌电反应,手术结束时为正常,术后出现明显下肢神经灼性疼痛,假阴性预测率1.16%;有2例手术结束时肌电图监测仍有明显异常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未有明显神经痛,假阳性预测率2.32%。结论:自由肌电图监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全麻下PEID手术中神经根干扰情况,从而起到减少神经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判定颈神经根受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方法:对两组共70例患者颈椎旁肌及上肢5大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针极肌电图(EMG)检查,其中30例临床确诊为颈椎病(神经根型),40例临床确诊为臂丛神经损伤。结果:两组患者颈椎旁肌EMG异常者分别为25例和23例,异常率分别为83%和58%,其中臂丛神经完全损伤14例,颈椎旁肌EMG异常14例,异常率高达100%。结论:颈椎旁肌EMG检查是判定神经根性受损的一项客观、简单、易行的电生理诊断指标。结合周围神经EMG检查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勇  李锋  熊伟  方忠  廖晖 《骨科》2016,7(1):22-26
目的:评估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全身麻醉下腰椎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使用全身麻醉下联合自发肌电图监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5例患者,其中椎间孔入路93例,椎板间入路52例。记录术中异常肌电图信号的发生情况、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4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有21例(14.5%,21/145)出现异常肌电反应,经椎间孔入路14例,其中发生于穿刺及放置工作通道过程者4例(4.3%,4/93),在椎间盘切除过程的有12例(12.9%,12/93),2例在上述过程中均有异常肌电反应;经椎板间入路的有7例出现异常肌电反应,其中发生于穿刺及放置工作通道过程的有1例(1.9%,1/52),切除椎间盘过程中的有7例(13.4%,7/52),1例在上述过程中均有异常肌电反应。术后2例(1.4%,2/145)患者麻木症状加重,2周后缓解。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肌电图监测下行椎间孔镜手术可取得与局部麻醉同样的手术效果,可减轻患者术中紧张及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保证手术安全性,避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臂丛神经损伤的多种神经电生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6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肌电图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发现损伤神经支配的肌肉肌电图有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神经原损害表现;受损的臂丛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减慢或缺失。18例臂丛神经损伤的病人还同时测定了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以判断臂丛神经损伤在节前或节后,并与手术发现作了对比。本文认为用多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能客观、准确地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对确定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肌电图检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为准确定位依断,我们采用由单一脊神经后支支配的颈棘间肌等颈部深层肌群肌电图检查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定位诊断。方法:对34例经临床和影学检查确认为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颈部深层肌肌电图测定。结果:与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符合率97%。颈部深层肌异常电位33例,其中失神经电位28例,阳性率82.3%。C5-6椎间盘突出为其肌电图异常电位发生率也最高。结论:异常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腹部外科住院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住院患者营养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调查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腹部外科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1 13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握力和6米步速时间,行人体成分分析和血清学指标测定,应用NRS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AWGS)2019诊断标准判定是否存在肌肉减少症,计算人群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将住院患者和其中的手术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组和非肌肉减少症组,比较住院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和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析影响肌肉减少症的因素。结果 调查显示1 131例患者中肌肉减少症患者165例,患病率为14.59%;握力异常305例(26.97%),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异常307例(27.14%),步速异常272例(24.05%)。两组患者在体质量、体质指数、骨骼肌质量、去脂体质量、左上臂肌肉围度、相位角、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患者中肌肉减少症组的住院时间和术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针极肌电图异常与神经传导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8—2020-08诊治的123例(共212侧)腕管综合征,129侧针极肌电图出现异常(观察组),83侧针极肌电图未出现异常(对照组),比较2组年龄、病程、SNAP、SNCV、LDS-M/U、DML、CMAP、MNCV,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极肌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对针极肌电图异常检出率和可免于针极肌电图检查率在不同神经传导参数值下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年龄较对照组大,病程较对照组长,SNAP、CMAP较对照组小,LDS-M/U、DML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NCV、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L、CMAP是针极肌电图出现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对DML≥5.5 ms的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针极肌电图异常检出率为95.2%,37.7%的患者可免于针极肌电图检查;对CMAP8.0 mV的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针极肌电图异常检出率为94.7%,30.7%的患者可免于针极肌电图检查。结论 DML和CMAP可作为针极肌电图异常的预测因子。当DML5.5 ms且CMAP≥8.0 mV时,针极肌电图异常的可能性较小,可不行针极肌电图检查;当DML≥5.5 ms或CMAP8.0 mV时,需要进一步行针极肌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肌电图对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肌电图检查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男29例,女39例,年龄21~84岁。根据术前肌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肌电图结果正常者为阴性组32例,异常者为阳性组36例,两组都行PLIF手术。比较两组术前患病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后的腰疼、腿疼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68例获随访,时间26~39个月。在术后各时间段两组腰疼、腿疼VAS都明显小于术前。两组术后JOA评分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评分及JOA总分都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阴性组JOA中临床体征评分、JOA总评分都大于阳性组(P<0.05);术后1、3个月阴性组腿疼VAS小于阳性组(P<0.05);阴性组患者患病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都短于阳性组(P<0.05)。在其他时间点,两组的腰痛VAS、腿疼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正常较肌电图异常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患病时间短;PLIF术后,肌电图正常患者较肌电图异常患者恢复快,但肌电图的结果对PLIF手术最终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松剂阿曲库铵对面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慢性中耳炎须在全麻下行乳突根治术的患者20例,全麻诱导均采用舒芬太尼0.4μg/kg,利多卡因0.5—1mg/kg,丙泊酚2mglkg,氯化琥珀胆碱1.5mg/kg依次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用TOF-GUARD肌松监测仪行右手拇内收肌肌松监测,用Medtronic多功能神经监测仪行面神经功能监测。术中刺激面神经引出面肌收缩肌电图之前不用肌松剂,而以舒芬太尼和丙泊酚静注维持麻醉。记录神经肌肉接头完全不被阻滞时的刺激电流阈值,术中刺激面神经成功引出面肌收缩肌电图信号之后,再给予阿曲库铵0.5mg/kg,神经肌肉接头达100%阻滞后再次刺激面神经,记录能够引出肌电图信号的刺激电流闷值。结果术中给予阿曲库铵前后均能维持患者麻醉平稳,安静不动;阿曲库钱应用后达到100%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时,刺激面神经时面部肌肉收缩的肌电图信号依然能够引出,但刺激电流阈值从(0.224-0.09)mA增大至(0.394-0.17)mA(t=-8+643,P=0.000)。结论阿曲库铵应用后周围神经肌肉阻滞达100%时依然可以进行面神经监测,但刺激电流阌值显著增大;可以在不用肌松剂的情况下,只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维持乳突根治手术的麻醉平稳。  相似文献   

13.
皮肌炎合并肾损害四例黄泓,冯学亮我院自1990~1993年共收住皮肌炎患者36例,伴有蛋白尿者7例,其中4例行经皮肾活检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入院后均行肌电图,皮肤、肌肉活检及血浆肌酶谱检查,符合Bohan提出的皮肌炎(DM)/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腓肠肌表面肌电图评价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方法 本组患者38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7d接受腓肠肌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 38个受试者接受手术治疗后,35例症状不同程度的缓解,3例症状无缓解或加重.38例患者手术前各节段健侧与患侧平均肌电图(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波幅、中位频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M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各节段健侧与患侧aEMG波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健侧与患侧MF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节段患侧aEMG幅值、MFs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肌表面肌电图可作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评定的客观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肌电图检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肌电图检查分析陈国立1黄昌林1韩西1崔化明1毛同斌1肌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有40余年。该方法精确客观,可帮助发现某些神经和肌肉、神经肌肉接合部位以及肌肉本身的病变,还可用于鉴别某些疾病。自1990年10月至1993年12月,我中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47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总者48条缝匠肌移位手术前后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分析其结果并自身对照。从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方面为缝匠肌移位术后的肌力变化提供初步根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成人骨性反he患者主要咀嚼肌肌电检查分析,揭示成人骨性反he畸形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0名患者均为需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he患者。利用肌电图仪测试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在功能活动中肌电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咬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除个别功能位外,与对照组均有显著不同,其中咬肌的肌电变化最明显。咀嚼肌在姿势位、前伸位、后退位、张口位、闭口位的肌电值增大;双侧咀嚼时,咀嚼肌的肌电是下降的。结论:骨性反he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咀嚼肌肌电异常,患者咀嚼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腰椎MRI检查,并进行腰椎JOA评分,分析神经肌电图的临床特点及与腰椎MR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异常37例,其中L5、S1神经根较常受累,其次是L4神经根受累,多累及1~2个神经根节段,与腰椎MRI所示的受累神经节段一致。神经肌电图与腰椎MRI结果完全符合34例(85%),不符合6例(15%),其中3例(7.5%)神经肌电图正常,但腰椎MRI有椎间盘突出表现,另外3例(7.5%)均表现为腰椎MRI L3/4、 L4/5椎间盘突出,但神经肌电图显示S1神经根亦受累。神经肌电图评分与腰椎MRI分级呈正相关(OR=0.436,P=0.005),而与JOA评分呈负相关(OR=-0.424,P=0.006)。结论神经肌电图与腰椎MRI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神经根节段一致性较高,能弥补腰椎MRI检查的不足,反映神经根受压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通过电生理技术对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探究手术干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平山病患者4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例;手术时年龄14~26岁,平均18.2±2.8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3±20.1个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7.2±4.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接受上肢神经传导检查、针肌电图检查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hand,DASH)量表评估。通过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变,并通过DASH量表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变化。分别比较术前症状严重侧和轻侧及手术前后电生理检查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MAP波幅,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肌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形态及肌肉募集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波幅较轻侧明显降低(P<0.05),超过半数患者针肌电图检查可见双侧神经源性损害。术前及术后随访结果对比显示,术前症状严重侧正中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9.79±4.63mV,术后平均为11.04±4.4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症状严重侧尺神经CMAP波幅平均为4.04±3.25mV,术后平均为6.19±4.30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波幅恢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严重侧上肢被检肌肉自发电位出现比例、MUAP形态宽大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被检肌肉募集情况有较为显著改善,其中术前42例患者症状严重侧桡侧腕屈肌存在募集减弱(42/43,97.7%),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同一肌肉存在募集减弱(32/38,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DASH量表评分为7.04±7.63分,末次随访时6.89±7.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山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后,上肢CMAP波幅提高,肌肉募集情况改善,该手术对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电图联合MRI检测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给予常规肌电图检查,选取其中肌电图检查排除合并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共89例,根据病情采用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按照肌电图检查结果与MRI T2WI是否存在高信号进行分类,即Ⅰ型:EMG/MRI为-/-,Ⅱ型:EMG/MRI为-/+,Ⅲ:EMG/MRI型为+/-,Ⅳ型:EMG/MRI为+/+。根据手术前后JOA分值计算临床改善率,进而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肌电图表现为I型36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Ⅳ型26例,术后疗效优42例、良20例、可18例、差9例,各种类型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Hc=30.72,P0.05,表明不同类型间术后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联合MRI检测类型与临床改善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