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延迟性和痕迹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50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使用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左侧眼轮匝肌活动,并使用我室编制的Matlab软件分析眨眼行为数据。结果2组豚鼠均分别能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但是,相对于痕迹性条件反射训练组,延迟性条件反射训练组豚鼠表现出了更快的条件眨眼反应习得率和更高的条件眨眼反应峰幅度(P<0.01)。2组豚鼠条件眨眼反应峰潜伏期以及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峰幅度和峰潜伏期在10 d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变化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2类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与其他常用啮齿类动物模型相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昆明小鼠眨眼条件反射延迟/痕迹任务模型建立过程中听觉惊吓反射(ASR)与眨眼条件反射(CR)的行为学特征参数与变异.方法 15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单任务延迟眨眼条件反射(DEBC)组(n=5);单任务痕迹眨眼条件反射(TEBC)组(n=5);双任务延迟/痕迹组(n=5).采用不同音频( TEBC 2KHz,DEBC1KHz)的正弦波纯音作为条件刺激(CS),声音强度为85 dB.以100ms 束状氧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S)进行CS-US配对训练,观察实验各组行为学参数.结果 经过10d配对训练,惊吓反射率(ASR%):单任务组[第10天ASR%分别达到(38.00±8.64)%和(38.55 ± 12.41)%,时间效应F=4.574,P=0.008;组间效应F=2.021,P=0.193))与双任务组[第10天ASR%分别达到(47.95±14.23)%和(62.01 ±9.03)%,时间效应F=5,547 P=0.013;组间效应F=0.738,P=0.415))均随训练天数增加显著增加.习得率(CR%):单任务组[第10天CR%分别达到(45.4±5.39)%和(65.6±6.77)%,时间效应F=9.558,P=0.000;组间效应(F=5.117,P=0.054)与双任务组(第10天CR%分别达到(57.66±4.34)%和(77.35±7.36)%,时间效应F=7.750 P=0.002组间效应F=1.449 P=0.263))均随训练天数增加显著增加,两种模式间习得率未见明显差异.峰幅度(AP):DEBC组随训练天数增加而增加(时间效应F=2.679,P=0.017),双任务组随训练天数增加而增加(时间效应(F=3.452,P=0.034).峰潜伏期(TP)无任何显著差异.结论 昆明小鼠可以成功建立单任务与延迟/痕迹双任务眨眼条件反射,虽然行为参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异,但采取相关措施可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眼轮匝肌活动记录方法 对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方法 采用35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分别使用张力换能器和金属微电极记录眼轮匝肌活动,并使用我室编制的Matlab软件分析眨眼行为数据.结果 2种记录方法 条件下,豚鼠均能建立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但应变片组动物条件眨眼反应的习得速率相对于肌电图组更快(P<0.05).此外,条件反射训练第10天,应变片组动物条件反应峰潜伏期显著迟于肌电图组(P<0.05).结论 相对于肌电图记录法,应变片记录法是一种更适合于豚鼠联想型学习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的记录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任务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听觉惊吓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ASR)特征参数,及其对眨眼条件反射(classical eyeblink conditioning,EBC)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雄性英国种白化豚鼠分成3组(n=6):单任务-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单任务-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双任务组。实验采用不同音频的正弦波纯音(3 kHz和1 kHz)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100 ms束状氧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对动物进行配对训练,观察实验各组ASR的特征参数。结果双任务组中,豚鼠对3 kHz-CS表现出的ASR率与对1 kHz-CS表现出的ASR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F=198.685,P<0.0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相应的,豚鼠对3 kHz-CS训练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表现出更高的习得率。单任务组中的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的ASR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2.544,P>0.05),其眨眼条件反射学习规律与其他研究类似。结论在双任务眨眼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高音频CS会抑制低音频CS的ASR反应,进而影响低音频CS对应的条件反射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昆明小鼠在眨眼条件反射双任务模型中的行为学特征参数变化.方法 老年(15月龄)昆明小鼠组(n=5)及青年(3月龄)昆明小鼠组(n=5),采用不同音频(3、1 kHz)的正弦波纯音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声音强度为70 dB.以持续时间100 ms压强3 psi(1 psi =6.895 kPa)的束状氧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进行CS-US配对训练,观察2组动物在双任务眨眼条件射模型训练中其行为学参数的差异,包括眨眼条件反应(eyeblink conditioned responses,CR)、峰幅度(amplitude of peak,AP)、潜伏期(latency of peak,TP).结果 经过12d配对训练:老年组与青年组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和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模式中,CR习得率均随训练天数增加而增加,组间CR习得率均从第10天起出现显著差异(P<0.05);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模式中,2组间峰幅度从第10天起出现显著差异(P<0.05),在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模式中2组间峰幅度在第6天和第12天有显著差异(P<0.05);2组组内高音频(3 kHz) CS对应的TEBC模式其习得率都要高于低音频(1 kHz) CS的DEBC模式其CR习得率.结论 老年昆明小鼠较青年昆明小鼠而言不能很好地学习双任务眨眼条件反射,说明老化对于小鼠的联想型学习记忆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眼肌电记录法分别记录豚鼠以声音和光信号作为条件刺激(CS)的眨眼条件反射(CR),分析并比较其习得规律.方法 采用金属电极埋植技术及简易"随动"气流给气刺激装置,分别以声音和光信号作为条件刺激(CS),以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S),以眼肌电信号判断其眨眼行为,在清醒无制动的豚鼠上进行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训练.结果 在豚鼠内眦采集并记录到眨眼肌电信号显示,声音条件刺激组在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的CR习得率分别为(5.0±1.09)%、(31.0±2.09)%、(61.33±1.63)%、(82.33±1.63)%,而光条件刺激组在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的CR习得率分别为(5.5±4.59)%、(4.33±3.14)%、(10.83±13.42)%、(3.83±1.33)%,2组CR习得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时豚鼠能够成功建立的眨眼条件反射,而以光作为条件刺激时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却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眼肌电记录法记录在清醒无制动豚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R)并分析其习得规律.方法 采用金属电极埋植技术及简易"随动"气流给气刺激装置,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以眼肌电判断其眨眼行为,在清醒无制动的豚鼠上进行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训练.结果 可顺利于豚鼠的内眦采集并记录到眨眼肌电信号,动物可成功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其第4天,第7天,第10天的 CR 习得率分别可达31%、61.33%、82.67%,第15大,第20天的 CR 保持率可达到81.33%和82.33%.结论 应用眼肌电记录技术及"随动"给气刺激方法 吸可以在清醒无制动豚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实验.操作简单,方法 可靠,成功率高,可用于埘体型较大,不易固定动物的条件性眨眼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的豚鼠眨眼反应测量方法,并观察其在眨眼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2 kHz的正弦波纯音和压强为3.0 psi的束状医用氧气流先后作用于豚鼠左侧眼角膜,训练豚鼠建立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利用高分辨率、低扭矩的肌肉张力换能器测量眨眼活动.结果 训练第14天豚鼠追踪性眨眼条件反射习得率为(87.0±12.9)%,显著高于训练第1天的习得率(8.0±6.3)%(P=0.003);训练第10天豚鼠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习得率为(86.0±13.0)%,显著高于训练第1天的习得率(5.5±5.0)%(P=0.001).在此过程中,测量了豚鼠习得条件眨眼反应的峰潜伏期、持续时间和幅度,所得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结论 本教研室设计的眨眼反应测量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用于研究小型啮齿类动物眨眼条件反射训练中眨眼活动的拓扑学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D-I nuclei)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联合型学习和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配对组(n=4)和非配对组(n=4).采用50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进行配对刺激训练配对组动物,而非配对组动物则接受声音和气流的非配对刺激.训练6 d后,电镜下观察各组动物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超微结构,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比较突触超微结构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配对组动物在6 d的条件反射训练后均可获得90%以上的条件反应率,而非配对组动物6 d内条件反应率均低于10%;相对于非配对组,配对组动物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密度无显著增加(P>0.05),但突触后膜致密区厚度增厚(P<0.05),突触活性区域增多(P<0.05).结论 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可能与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D、Wistar两种品系大鼠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中行为学表现差异,为研究脑的高级功能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动物模型提供实验动物选择依据.方法 选择8周龄的正常SD和Wistar大鼠,分别进行奖赏训练、单次操作训练、连续多次操作训练三种检测模式,研究SD、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奖赏训练中,SD大鼠的鼻触次数显著性增多(vs.Wistar,P<0.05);单次操作训练中,与SD大鼠比较,Wistar大鼠的总踏板次数(LPs)、比率(cLP/LP)显著升高(P<0.05),总鼻触次数(NPs)于第5天差异有显著性,踏板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踏板速率则显著性的升高(P<0.05).连续多次操作训练中,Wistar大鼠鼻触次数显著性升高(P<0.05),踏板次数、奖赏次数均增多,反应准确率也高于SD大鼠,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典条件反射阶段SD大鼠对饮水盒的探索能力强,表现出对奖赏物质较强的兴趣;而在奖赏操作条件反射阶段Wistar大鼠的表现优于SD大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脑齿状-中位核在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50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训练的第4~6天,向豚鼠双侧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蝇蕈醇.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高分辨率的张力换能器检测豚鼠的眨眼反应.结果 ①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4~6天的条件反应率均显著低于第3训练日水平(P1=0.005,P2=0.004,P3=0.010);②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7、8天条件反应率仅分别相当于对照组豚鼠第4、5训练日水平(P1=O.061,P2=0.669);③在此过程中,蝇蕈醇注射组豚鼠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幅度和峰潜伏期均无显著变化(P1=0.926,P2=0.939).结论 小脑齿状一中位核是运动性学习神经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眨眼条件反应的获得和表达.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SD、Wistar两种品系大鼠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中行为学表现差异,为研究脑的高级功能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动物模型提供实验动物选择依据。方法 选择8周龄的正常SD和Wistar大鼠,分别进行奖赏训练、单次操作训练、连续多次操作训练三种检测模式,研究SD、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奖赏训练中,SD大鼠的鼻触次数显著性增多(vs. Wistar, p<0.05);单次操作训练中,与SD大鼠比较,Wistar大鼠的总踏板次数(LPs)、比率(cLP/LP)显著升高(p<0.05),总鼻触次数(NPs)于第5天有显著性差异,踏板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踏板速率则显著性的升高(p<0.05)。连续多次操作训练中,Wistar大鼠鼻触次数显著性升高(p<0.05),踏板次数、奖赏次数均增多,反应准确率也高于SD大鼠,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奖赏条件反射阶段SD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优于Wistar大鼠;而在奖赏操作条件反射阶段Wistar大鼠的表现优于SD大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对老年大鼠高低难度运动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72只老年SD雄性大鼠分为6组:低难度高负荷运动组、低难度中负荷运动组、低难度对照组,高难度高负荷运动组、高难度中负荷运动组和高难度对照组,每组12只.4组负荷运动组大鼠分别进行连续8周两种负荷的跑台运动.分析不同负荷运动对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和弱CS下的眨眼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s,CR)的发生率、CR峰幅度以及首次达到学会标准的训练次数的影响.结果 在弱CS条件下,长期中负荷的运动可以显著地减少老年大鼠首次达到学会标准的训练次数(P<0.05),提高了老年大鼠的CR发生率和CR峰幅度(P<0.05),而长期高负荷运动则会显著地增加老年大鼠首次达到学会标准的训练次数(P<0.05),降低CR发生率和CR峰幅度(P<0.05).但是在强CS条件下,长期高负荷和中负荷运动对老年大鼠首次达到学会标准的训练次数(P>0.05),CR发生率和CR峰幅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长期中负荷运动能提高老年大鼠高难度运动学习的能力,长期高负荷运动反而损害这种能力,两种负荷运动对低难度学习能力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家兔瞬膜条件反射简易模型的制作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家兔瞬膜条件反射简易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采用1 kHz的正弦波纯音(条件刺激)和压强为80 g/cm2的束状气流(非条件刺激)同时作用于家兔左眼角膜,使之形成瞬膜条件反射.结果 12只家兔通过1周的训练后均能够形成牢固的瞬膜条件反射(平均习得率为98.3%),训练结束后1周内瞬膜反射可完全保留(平均保留率为95.8%).结论本家兔瞬膜条件反射简易模型的建立方法较为简单,可操作性强,实验结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模型研究文拉法辛对恐惧消退记忆获得以及巩固阶段的影响.方法 实验大鼠在A环境接受听觉恐惧记忆训练,给予不同剂量文拉法辛腹腔注射后在B环境进行恐惧记忆消退训练和测试,观察药物对恐惧消退记忆的作用.结果 重复测量ANOVA分析组间消退不动时间百分比,测试条件( Pre-C,Post-C,Post-T) (F2,44 =458.958,P<0.001)、文拉法辛剂量(0,20,40 mg/kg)( F2,22 =43.026,P<0.001)、二者交互作用(F4,44=31.363,P<0.001);组内消退post hoc比较显示3组大鼠获得CS的恐惧记忆无差异;消退训练结束时3组大鼠均已消退,各剂量组间均无差异(P>0.05);消退训练之前30min腹腔注射高剂量文拉法辛(40 mg/kg)促进恐惧记忆组间消退,但不影响组内消退,中剂量(20 mg/kg)易化作用不显著.结论 文拉法辛可以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这种易化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惊恐障碍等疾病的恐惧焦虑情绪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大鼠线索性恐惧消退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电击结合声音建立恐惧条件化,然后只呈现声音而无电击进行消退,建立恐惧条件化与消退模型,在消退前注射L—NAME,观察大鼠的恐惧消退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注射L—NAME大鼠,恐惧消退学习能力明显下降。结论NOS抑制剂L—NAME损伤了大鼠的恐惧消退学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从清醒豚鼠眨眼反射记录中有效地提取并分析其惊吓性眨眼反射(Eyeblink startle reaponse,EBSR)、条件性眨眼反射以及非条件眨眼反射(Eyeblink unconditionel response,EBUR)波形的方法.方法:采用正弦波纯音和束状医用氧气流分别作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先后作用于豚鼠,训练豚鼠建立眨眼条件反射(Eyeblink conditioned reaponae,EBCR),在此过程中利用高分辨率、低扭矩的肌肉张力换能器测量眨眼活动,并通过基线计算与文件取舍等步骤分析这些测量数据.结果: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眨眼反射记录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与其它方法的相关报道一致.结论:该眨眼反射测量方法操作和分析过程简单,结果准确,可用于研究小型啮齿类动物EBCR训练中眨眼活动的拓扑学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7年4月~2010年1月诊治的104例黄疸消退延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因素(36.54%)、围生期因素(41.34%)、母乳因素(16.35%)及溶血因素(3.85%)。经治疗后,治愈91例(87.50%),好转10例(9.62%),放弃治疗1例(0.96%),死亡2例(1.92%)。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消退延迟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围生期因素及母乳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胎儿低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正确指导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期间收治的15例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患儿按其病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原因为母亲产前、后有用药史,新生儿有窒息、产伤史,早产儿受寒史,母乳性黄疸。结论通过黄疸延迟消退的原因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