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对于中药汤剂服用频率的阐述丰富详尽,对指导临床中药复方的具体应用有重要的实用和学术价值。文章系统梳理《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关于服药频率的内容,探究中药服用频率的规律。书中中药服用频率从每日1~5次不等,包括顿服、日一服、日再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三夜二服等。其中每天服用3次应用最多,其次是每天服用2次。对于药性峻猛之剂,注重保护正气,强调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中药服用频率值得今日临床借鉴,中药服用应当尊崇先贤教诲,仍应以每日3次为主,并应深入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对中医知识的大力宣传,中药疗效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西药的合用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药同服在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十分普遍,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与西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有些患者求愈心切,看过中医又看西医,有的医师求稳,用药是多多益善,中西医双保险,这些都是当前中西药合用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很不科学,他们却忽略了中西药同服的不良反应,有些中西药同服可能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包括相互削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经过查阅文献,结合日常工作,分析中药与西药同服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西药尽管属于不同的体系,但其治病的目的是一样的。一种疾病常非仅一种药可治,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中医用西药、西医用中药,乃至中西药联合运用.已为医者、患者所接受。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西药见效迅速,两者并用,双重保险,从而形成了中西合壁的用药模式。常见给药途径有中西药物同时服用法(多为中、西药物协同作用或为减少西药胃肠反应时同时服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提取分离、鉴定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研究过程缺乏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结合,使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相应的物质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提出中药药性化学,对阐明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中西药会通,以及实现中药"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邹华彬 《中成药》2012,34(4):714-718
目的 建立中药复方多维药性量化指标及对其进行双指标率序列分析实现中药复方的综合功效量化分析.方法 建立了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浮沉量化指标值及中药药性值-剂量定量计算公式.用该方法构建了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6种中药复方的多维药性量化指标,并用改进的适用于连续变量分析的双指标率序列分析法计算了六种复方的多维药性的共有率及变异率.结果 多维药性量化指标的量值分布模式、共有率和变异率可以定量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作用部位及对应的作用强度、综合功效程度.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中药复方多维药性量化指标系统及双指标率序列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某些种类的中药复方的药性及功效作用细节,实现“药证对应”基本原理的初步定量表示及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服用中成药时,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水”来送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这些“水”包含黄酒、米汤、姜汤、淡盐水等。中医认为,黄酒本身就是味中药,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米汤具有保护胃气的作用,服  相似文献   

7.
中药功效-药性组合关联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功效--中药药性组合的关联性问题,采用单味药作为研究载体,在明确单味药所发挥功效的基础上,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单味药药性与功效的数据记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算法,从单味药层面,得到各功效所对应的药性组合,获得相同功效的药味在药性组合层面的共性规律.基于已知的经验知识,对上述共性规律进行分析验证.此研究以"功效-药性组合"为主线开展中药药性、功效系统性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对解析中药方剂的药性组合配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部分中药在用於临床治病之前,均需要经过炮制。中药经过炮制不但可以增强疗效,而且便于调配制剂,利于储藏及服用,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或缓和药性,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探索化学成分相似的中药的药性过程中,发现了“药性空洞”现象——在化学成分相似的中药集合中,大部分中药具有某药性,唯独个别中药没有该药性,这些个别中药就形成了该药性的“药性空洞”.然而,针对药性空洞中药的进一步文献调研显示这些药物能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空缺药性相关的功效,即说明化学成分相似的中药其药性也较为相似.药性空洞的发现对中药药性的补充和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汤药是服用中药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服法是1天2次,每天早晚各1次;或一天3次,早、午、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方法还可分为10种:饭前服:病位在下的,如肝肾虚损,肠道疾病或腰以下的疾病,一般应在饭前服,以便使药性容易下达。因这时胃是空的,药服下后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隔、胃脘以上的病症,一般应在饭后服;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服用,以便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冷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冷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和建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正常小鼠、酵母发热造模大鼠、优甲乐内热造模小鼠、环磷酰胺虚寒造模小鼠等,以及大鼠和小鼠标准化诊法和辨证方法,分别检测了黄柏、生晒参、淫羊藿等10味中药饮片对被试动物证候的影响,探索和建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结果 所选用寒热不同药性中药饮片确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试动物的寒热证候表现;同一药性药物对于不同模型动物的证候影响或存在差异,提示其作用途径和机制可能不同;一些热性中药如吴茱萸,未见促进体温升高的作用,提示其热性评价可能来自口感和消化道温热的感觉.通过综合研究初步建立起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结论 中药的药性是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检测和准确描述的;所建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关联挖掘技术在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研究中药药性与其他属性间的关系规律.方法:以《中国药典》、《中药学》教材等书籍为信息来源,结合临床用药经验,采集、规范中药相关属性术语,构建中药信息数据库,利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对药性与其他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挖掘.结果:建立了药性-药理作用、药性-主治、药性-西医病名、药性-功能、药性-药味、药性-归经、药性-化学成分等频繁项目集,统计出中药药性与其他属性间的支持度和支持率,如药性“温”与药味“辛”支持度为117,支持率为10.578.结论: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析中药药性及其他属性间关系数据的关系,数据挖掘结果可分析性较强,与中药药性传统认识相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情况.方法:将接受中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服用经规范中药炮制处理的含苷类药物,对照组服用未经炮制的含苷类药物,对比两组疗效,分析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效果、药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毒性反应者4例(13.3%),观察组未见毒性反应,毒性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炮制可调整中药中苷类成分含量,改善药性、降低毒副作用,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及用药频次可达到最佳疗效。中医学自古以来重视中药制剂的用药时间,在诸多中医典籍中论述甚详,并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证明中草药服用方法、时间及频次等与中药药效的发挥密切相关。日服次数及服药周期是中药"用法"的主要事项和内容之一,直接关乎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不同的复方中药服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有所差异,然而针对日服次数及用药周期合理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于中药服用时-效关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中药制剂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长、及减弱消失时间,以指导中药服用频次,最大程度优化中药作用效果,为中药合理服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于中药时-效关系规律的探寻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中药药性是中药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指各类中药自身所具备的作用及性质~([1])。中药药性涉及内容较多,包括毒副作用、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2])。而中药经由炮制,能对毒副作用进行控制,对药性进行缓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 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 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和建立中药有效成分药性的实验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优甲乐热证造模小鼠,饲以小檗碱等7味中药有效成分和对应的黄柏等6味中药饮片,检测和观察给药后动物腋温的改变、体表红外热像中最大眼温和尾根部温度改变以及综合温度的改变.结果 大多被测的中药饮片其药性检测结果与中药文献描述一致;小檗碱与黄柏、大黄素和大黄酚与大黄、栀子苷与栀子、知母皂苷与知母、淫羊藿苷与淫羊藿等中药有效成分与其中药饮片的药性一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些中药饮片的药性;在同一饮片的不同有效成分中,大黄素更接近大黄的药性,而大黄酚差距较大;附子未见热性表现,提示其热性可能与刺激消化道黏膜等作用有关;而乌头碱出现寒象,推测与其剂量偏大所造成的毒性有关.结论 所建立的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检测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性,对于鉴别和描述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性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常听人说:“吃中药不能吃绿豆,以免解药。”《本草纲目》中称:“绿豆气味甘寒,无毒……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民间煮绿豆汤也常作为药物中毒的急救手段之一。因此,绿豆和中药不能同服的说法就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蒙药相较于中药取用药材、炮制方法、服用方法、药性等方面的对比特色分析,从而充分认识蒙药与中药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