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模拟临床病因,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药造模因素+饮食、气候因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结论: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2.
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G-CSF、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一氧化氮(NO)含量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的治疗机理。方法:采用吴仕九之法复制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再给予甘露消毒丹治疗,测定各组间量化指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内G-CSF水平显著升高,NO水平显著降低,而经治疗后,治疗组人鼠各项指标均降至正常,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露消毒丹能显著降低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机体内G-CSF的含量和升高体内NO的含量,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清、舌组织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IL-17在温病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干预组第25天起予加味藿朴夏苓汤治疗,连服7d.于造模后4,24,48,72h4个时点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的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IL-1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正常组(P <0.01),随时点变化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4h时最高;随病情加重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r =0.671,P<0.01;舌组织:r=0.714,P<0.01).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随时点变化呈下降趋势,在各时点均低于模型组(P<0.01)而高于正常组(P<0.05,P<0.01);随病情加重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中重度组与轻度、中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在舌组织中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仍呈正相关(血清:r =0.476,P<0.01;舌组织:r =0.546,P<0.01).结论:IL-17参与了温病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温病湿热证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加味藿朴夏苓汤可降低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大鼠长期脾虚和热证造模的舌象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大鼠长期 (2 6周 )脾虚造模和热证造模的活体舌象和舌组织病理。见舌背隆起前固有层乳头密度无变化 ,背隆起后固有层乳头密度热证组有增加趋势。基底层细胞核分裂相频数 ,热证组大于对照组和脾虚组。大鼠长期脾虚和热证模型表现出基本趋势相反的舌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实验性肝癌湿热证、脾虚证与野生型p53 mRNA、N-ras表达的相关性,揭示中医证型分子水平的客观内涵.方法 通过建立实验性大鼠肝癌湿热证和脾虚证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肝癌组织野生型p53 mRNA及N-ras蛋白表达.结果 肝癌脾虚证组野生型p53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湿热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及肝癌脾虚证组与肝癌湿热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肝癌脾虚证组和肝癌湿热证组N-ras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肝癌脾虚证组与肝癌湿热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野生型p53 mRNA、N-ras异常表达与肝癌湿热证、脾虚证具有相关性,野生型p53 mRNA表达率显著降低是肝癌脾虚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WHBE兔活体舌象和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采用湿热应激复合番泻叶致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兔模型,观察造模及自然恢复后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活体舌象和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兔舌色淡红,舌质嫩;背隆起前后固有层乳头密度明显降低(P<0.01),基底层核分裂相频数减少(P<0.01),舌下角质层和上皮层厚度均明显增厚(P<0.01),且角质层/上皮层比值明显增加(P<0.01),且WHBE兔菌状乳头密度显著降低(P<0.05);自然恢复10 d后,自然恢复组实验兔背隆起前后固有层乳头密度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舌下角质层厚度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WHBE兔的上皮层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日本大耳白兔角质层/上皮层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机体营养、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大鼠模型。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模型组,内外因加TNBS模型组及健脾化湿防治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喂养;TNBS模型组采用TNBS与乙醇复合物进行造模,内外因加TNBS模型组大鼠给予环境与饮食因素干预结合TNBS与乙醇复合物进行造模,健脾化湿防治组在内外因加TNBS模型复制过程中给予参苓白术散煎剂灌胃。观察各组大鼠症状、体征、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a(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浓度。结果:内外因加TNBS模型组大鼠出现嗜睡懒动、蜷缩,饮少纳呆,精神萎靡,毛发疏松粗糙、晦暗无光泽,腹泻及黏液血便症状;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摄食饮水量明显降低,小便量明显减少,大便湿重增加,自发活动次数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黏膜见水肿、充血、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伴有溃疡灶形成;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及IL-6、IL-8和TNF-α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脾化湿防治组大鼠经治疗后体质量明显增加,摄食饮水量明显增多,小便量明显增加,大便湿重减少,自发活动次数明显增多,与TNBS模型组及内外因加TNBS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黏膜见轻度充血、水肿,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及IL-6、IL-8和TNF-α的浓度与内外因加TNBS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与饮食因素干预结合TNBS与乙醇复合物建立的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符合人类自然发生的UC病变特点和中医证候特点,是较理想的脾虚湿困型UC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与肠黏膜组织内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2种证候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种模型中,脾虚模型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较肝郁脾虚模型更为明显,脾虚模型组TL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模型组.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TLR2的高表达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和肝郁脾虚的客观化证本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证型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结果 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28.62%),好转386例(69.93%),仅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不同造模方法复制脾气虚证模型的血常规指标并进行比较.方法 大鼠在限食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番泻叶苦寒泻下、游泳劳倦过度、番泻叶苦寒泻下加游泳劳倦过度3种方法建立脾气虚证模型,根据其表征变化、血清D-木糖检测、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脾的病理组织切片等多指标综合评价所建的模型,测定血常规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番泻叶加游泳复合模型的变化最为明显(P<0.01),与其他模型不同的是,复合模型的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苦寒泻下加劳倦过度加限食法三因素复合的方法建立的脾气虚模型稳定性良好,表现免疫功能下降、贫血等症状符合中医症候,且WBC、LY#、HCT、MCH具有潜能成为评价脾气虚症的稳定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口腔扁平苔藓分为气虚血瘀型、脾虚湿阻型、湿热瘀积型,分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湿祛瘀、清热燥湿行瘀加以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7.8%、81.8%、76.9%,总有效率84.2%,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同病异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精神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他评量表的方式,对符合研究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计算评分,进行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同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差异。结果:共有20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各证型HAMA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其他5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肝气郁结型最高,与湿热蕴结型、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的HAMA、HAMD、PSQI评分均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中医肝气郁结的病机关系密切,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西双版纳州HIV/AIDS患者的病因病机,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对HIV/AIDS患者及对照组进行现况调查,采用临床症状、证素及舌脉的对比分析,对HIV/AIDS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总结。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频率相比,大多数都是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其中有差异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瘙痒、面色少华、畏寒肢冷、恶风寒、肢体麻木,唇甲色淡、易感冒;病例组与其对照组证素频率相比,有差异的证素主要有:血瘀、湿、热、脾、气虚、血虚、精亏、肾,除证素热外,均为病例组检出率较高。HIV/AIDS组以淡红舌,黄腻、薄白苔为主,舌形以正常、胖大齿痕为主;脉象以弦脉和滑脉为主。结论在现有样本量和研究方法下,西双版纳州的HIV/AIDS患者病因与湿邪疫气密不可分,病机为湿热疫疠之毒侵犯人体后,呈现出一派气虚与血虚的表现,主要累及脾、肾等脏,最终导致气血阴阳俱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综合评估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分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及肺肾气阴两虚四组,观察1年前后患者肺功能、mMRC分级、CAT评分,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较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分级重且FEV1下降更明显、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重且程度进展快、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影响增加更显著,但肺气虚证与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与肺肾气阴两虚证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疾病程度及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肺脏、脾脏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气虚发热对皮肤、肺脏、脾脏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组与气虚发热组,采用禁食不禁水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气虚发热模型,取皮肤、脾脏、肺脏组织制备石蜡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与正常组相比,气虚发热组家兔肺脏局部有炎性细胞浸润,脾脏局部组织有灶状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肉芽肿性病变,皮肤表皮呈不规则皱缩,毛囊变短,毛孔头数明显减少。结论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脾脏、肺脏与正常家兔比较存在组织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掌握中医肺气虚证的本质特征 ,对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探讨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改变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 将 5 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 (LPS) +烟熏方法造模 ,对照组仅向大鼠气管内注入 0 .9%氯化钠溶液。采用气道形态计量及气道病理观察指标与评分方法 ,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两组差异 ,并重点观察模型组大鼠气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的症状、体征符合肺气虚证的证候特点。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显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变。模型组大鼠气管壁厚度及腺体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气道病变的病理积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验性肺气虚证气道病理改变采用形态计量及观察指标评分法 ,是肺气虚证本质研究客观量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