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室颤。最近的研究表明,室颤的发生与心电图(ECG)Q-Tc离散度(Q-Tcd)的增大有关,故如何预测、预防和及时处理室颤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的关键。本文总结了120例AMI病人的临床心电图资料,旨在探讨AMI与Q-Tcd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57例心肌梗塞(MI)患者QTc离散度,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早期QTc离散度(QTcd)>未发生上述心律失常者,说明QTcd可能作为AMT预后危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芝琴  赵捷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12):745-746
资料和方法1 对 象  以我院 1 996~ 2 0 0 0年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3 1 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冠心病的诊断依据是1 979年国际心脏学会和 WHO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2 0 2例 ,年龄 3 7至 86 (平均 5 6 .4岁 ) ,女性病人 ,年龄为 3 0至 79岁 (平均年龄 5 3 .6岁 )。同时以 2 85例无高血压及心脏血管疾病 ,体检无阳性发现 ,心电图正常的人群为正常组 ,正常组男性 1 6 3例年龄 3 5至 88岁 ,平均年龄 5 6 .6岁。女性 1 2 2例 ,年龄 3 2至 76岁 ,平均 5 4 .4岁。   2 仪器和方法  以日本产 5 3 0 3型三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常规纪录 1 2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的Q-Tc间期的变化,以及静注心得安对Q-Tc间期的影响。18只家兔在结扎左室支冠状动脉后的超急性期的5h内,Q-Tc间期有所延长,但与结扎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超急性期死于室颤的5只家兔,其Q-Tc间期与梗塞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状态下静注心得安的11只家兔,Q-Tc间期明显延长(P<0.05)。但6只家兔在急性心肌梗塞5h后注入心得安,Q-Tc间期并无改变。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心电学参数,与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有关。分析了贵阳医学院附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及非心肌梗死患者40例Q-Td及Q-Tcd的变化,并与4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8h内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26例冠心病(CHD)(不包括急性心肌梗塞者)作对照,并观察AMI并发心律失常的QTd的衍变。结果显示:AMI组有心律失常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及其消失后QTd,与CHD有心律失常者相比无差异,而且CHD有无心律失常QTd无差异。提示AMI心律失常与QTd增加密切相关,QTd可作为预测AMI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48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作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分析。结果发现QTd≥80ms是急性心梗早期易并发室颤的危险信号,急性心梗早期QTd或(和)JTd的增大是患者存在心室电不稳定的客观反映,也是预测室颤的一个重要而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糖尿病组72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8例,不合并冠心病34例。正常对照组35例,测量和计算各组12导联心电图QTRd,QTcd,所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糖尿病合并主病组QTd,QTcd较未合并冠心病驵及对照组均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9.
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做QTc、QTd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塞(AMI)组QTc、QTd明显长于冠心病(CHD)组;AMI死亡组QTc、QTd明显长于存活组、AMI溶栓治疗前后做QTc、QTd也有明显改变。提示QTc、QTd可作为判断AMI预后和预测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对应导联ST段压低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摘要)孙荣丽,许君,尹作民,于超(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关键词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疾病,老年人,心电描记术我院1991~1995年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塞老年病人,年龄60~91岁,平均66.5...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部位和非梗塞部位相关导联的心电图Q—Tc间期(k值),进行测量统计,并讨论了Q—Tc间期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梗塞部位Q—Tc≤0.48s时,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与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酶学变化与梗死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观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AMI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丙酮酸激酶(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时间变化,计算其心肌梗死量。结果其中老年组56例AMI分别为(44.2±19.2)CK-g,(40.2±18.6)CK-MB-g,(38.2±18.5)PK-g,(46.1±21.4)COT-g,(49.5±23.4)LDH-g,(44.8±20.4)HBDH-g;非老年组69例AMI分别为(34.8±17.1)CK-g,(32.9±15.7)CKMB-g,(30.5±15.8)PK-g,(38.4±17.4)GOT-g,(40.9±20.7)LDH-g,(36.5±18.8)HBDH-g,老年组心肌梗死范围较大,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定量判断AMI范围的大小,有助于早期判断其病情变化倾向、评价治疗措施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3.
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塞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10年间收治的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MI)83例与同期70岁以下AMI 432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高龄患者无痛性心梗发病高,合并泵衰及心源性休克多,病死率高。其病死率与梗塞范围、梗塞珠数及有无冠心病易患因素无关,提示年龄是影响高龄AMI病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56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并复习了有关文献。作者认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基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乒发症以及预后等方面都有不同于低年龄纽患者的特点,如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高,多数死于泵衰竭,临床症状不典型等,这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结扎12支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使用接触电极引导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和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并以微机实时分析。结扎冠脉后,缺血区很快出现MAPA减小,Vmax降低,负相波出现,平台期后段抬高,MAPD不同程度延长。非缺血区MAT则无此改变。实验发现,MAP的改变早于心电图的改变;MAP变化程度受缺血程度的影响,病理切片示不同组织学改变,上述结果表明MAP是判断早期缺血的敏感而直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14只狗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心内膜电除颤阈值.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造成狗急性心肌梗塞,测定梗塞前后能使狗心内膜除颤成功的最小能量(阈值).观察结果显示,狗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内膜电除颤阈值不增高,对狗进行心内膜除颤时以20J的释放能量为宜.  相似文献   

17.
分别测定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非AMI缺血性心脏病(IHD)及正常人血清VE水平。结果表明,AMI患者血清VE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及非AMI的IHD患者,后者血清VE水平与正常人相比,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IHD患者冠状动脉虽供血不足,但是否发生AMI与当时体内VE等抗氧化剂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适量应用VE对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防治AMI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动态测定了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90例其他疾病的8项酶学指标,探讨了CK-MB-CK,LDH_1/LDH_2,PK/GOT,CK/GOT及HBD/LDH比值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活性比值有助于判断活性升高是否来自心肌,减少AMI诊断的假阳性率,提高心肌酶诊断AMI的特异性,其中PK/GOT系特异和敏感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四氢小檗碱衍生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氢小檗碱衍生物(86017及85023)、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ip 8 mg/kg,bid·4d),均能显著改善结扎左冠状动脉96h后的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病灶形态学的相对指标。两化合物显著缩小梗塞区表面积指数,梗塞区截面积指数,减少梗塞区边缘的白细胞浸润指数和梗塞区心内膜长度指数,增加室中隔心肌细胞核指数。提示两化合物均能缩小梗塞区范围,抑制室中隔代偿性肥厚,但不能减轻梗塞区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134例其它疾病患者测定了血清丙酮酸激酶总活性(PK)值,同时用其它五种酶学指标作对比。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小时血清PK值明显升高,无一例假阴性,其诊断敏感性为100%。其动态变化还是早期诊断梗塞扩展或再梗塞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