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邓小荣  郑娟 《吉林医学》2011,(36):7698-7698
目的:探讨远端胃切除术采用腹腔镜辅助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LADG的早期胃癌患者45例,其中22例RY重建,23例BⅠ重建。比较BⅠ组和RY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临床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学检查结果、术中情况、术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DG术后采用RY重建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和BⅠ重建同样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出血少、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期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DG)后行Roux-en Y(RY)重建与Billroth Ⅰ(B Ⅰ)重建的短期结果.方法:2002年6月-2007年2月共有96例早期胃癌患者在日本大分大学医院接受了LADG,其中RY重建22例、B Ⅰ重建74例.比较RY组和B Ⅰ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术中情况、并发症、术后经过和血化验结果.结果:2组间术中情况、总并发症率、术后经过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2组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RY组有1例吻合口漏和2例胃排空障碍;而B Ⅰ组有2例吻合口狭窄.结论:LADG术后采用RY重建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和B Ⅰ重建同样的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行骨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41例(14.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局部放疗及低蛋白血症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有关,应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0例进行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240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这24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占患者总数的18.75%。这45例患者的年龄在50~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10.9)岁。在这45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了肺部感染,有14例患者的手术部位发生了感染,有7例患者发生了腹腔感染,有11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与残端瘘感染。我们对这45例患者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营养状况、ASS等级、病理分期、住院时间是其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80岁、营养不良、ASS分级≥Ⅲ为其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胃癌术后患者来说,其自身的情况是决定其是否会发生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当今胃癌手术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患者自身的免疫水平低、其所患的疾病严重,都易使其并发术后感染。因此,我们应对术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进行感染控制,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其术前的身体状况,加强对其进行术后监护,必要时可对其进行高标准的护理,以降低其发生术后感染的几率,进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劳锡锋  张志平  杨佳宾  严志龙 《浙江医学》2021,43(11):1201-1204,12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446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46例患者术后发生腹腔出血9例,占2.0%.其中3例为腹腔内血管夹脱落或血管...  相似文献   

6.
王建锋  孙培春  吴刚  王耿泽 《重庆医学》2018,(16):2229-2231
目的 探讨三角吻合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的8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患者采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观察组),52例患者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半年,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时的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4.94±0.58)vs.(12.45±1.36)cm]、术后排气时间[(2.92±0.81) vs.(3.61±0.95)d]、下地活动时间[(3.91±1.17) vs.(6.62±1.48)d]及住院时间[(10.18±2.07) vs.(12.59±2.64)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血清TP、Alb、Hb及BMI降值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后行三角吻合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角吻合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478医院就诊的98例远端胃癌患者,患者均进行了远端胃切除术,按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6例患者于腹腔镜下使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对照组52例患者于腹腔镜下行Billro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耳鼻喉科住院患者939例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率为7.24%,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年龄、性别、手术持续时间、易感因素、术前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切口分类与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有关(P〈0.05)。主要危险因素为易感因素、术后住院天数、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持续时间。结论应控制好易感因素,缩短住院天数及手术持续时间,以预防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对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胃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根治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成两组,发生并发症11例为并发症组,另49例为正常组。采取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解析并发症组,并综合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占18.33%(11/60),而49例未发生并发症;依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将此并发症进行分级,其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及Ⅵ级分别占3.3%、8.3%、3.3%、1.6%和1.6%。从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大小、浸润深度、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而言,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以Ⅱ级为主,高龄、高体脂数、肿瘤较大、浸润较深,术中出血量大应警惕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49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术中资料,根据出院后是否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61例)和非再入院组(4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术中资料,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再入院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胃癌根治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2.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切除范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术前合并症(OR=2.56)、切除范围(OR=1.78)、术后并发症(OR=3.24)是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症、切除范围、术后并发症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非计划再入院最常见的原因为胃排空延迟和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原因,阐明引起胃癌术后PG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措施,为提高PGS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5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出现PGS将其分为PGS组(n=39)及非PGS组(n=976),将2组患者按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吻合形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发生PGS的影响因素。结果:≥56岁患者中PGS发生率与<56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PGS发生率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PGS发生率高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P<0.01),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患者PGS发生率低于采用BillrothⅡ式吻合患者(P<0.01)。所有PGS患者经药物和心理等多方面联合系统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后PGS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等生理性因素无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PGS发生率低于开腹胃癌根治术,经BillrothⅠ式吻合后出现PGS的概率低于BillrothⅡ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GC)术后出现相对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3 月—2017 年3 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4 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GC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出现相对严重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16 例)和无并发症组(98 例)。对各临床指标和术后相关指标等对EGC 患者术后是否出现相对严重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筛查EGC术后发生相对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EGC 男女发病比例为1.92 ∶ 1.00,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无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前合并高血压是EGC 术后出现相对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年龄≥ 60 岁或术前合并高血压的EGC 患者术后出现相对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4.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冰 《重庆医学》2011,40(16):1579-1581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40例,并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对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部周径、血浆总蛋白、血浆清蛋白、前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各项营养指标进行测...  相似文献   

15.
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 5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信息、术后病理资料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并发症进行Clavien-Dindo分级。采用Pearson χ2检验评估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 580例患者中134例(8.48%)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问题最常见(44例,2.78%),包括吻合口漏34例(2.15%)、吻合口出血7例(0.44%)、吻合口狭窄3例(0.19%),其次为胰漏27例(1.71%)和乳糜漏19例(1.20%)。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 Ⅲ a者17例(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0岁(P=0.012)、患有基础疾病(P<0.01)、术前预后营养指数<38(P=0.033)、切除范围(P=0.036)、吻合方式(P<0.01)、术中失血量≥ 300 mL(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25个(P=0.026)均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基础疾病(OR=1.964,95% CI:1.231~3.133,P=0.005)、术中失血量(OR=1.002,95% CI:1.001~1.003,P<0.01)是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术中失血量较多的胃癌患者,术后需要密切关注围手术期的症状、体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8例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临床资料和同期我院行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病理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手术平均用时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26)min vs(322±41)min,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肿瘤近切缘长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0.7)cm vs(5.3±1.1)cm,P〈0.05],远切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1.1)cm vs(6.6±0.6)cm,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7)枚,开腹组为(23±5)枚,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手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并且手术创伤较小;辅助小切口下,处理近端切缘手术操作较为困难,可能存在切缘相对不足的情况,近端胃癌腹腔镜手术应特别关注近端切缘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9例。结果2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95 min(180~250 min),平均出血量130 ml(85~170 m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52 h(41~61 h),平均排气时间75 h(58~92 h),平均住院时间9天(7~17天)。术后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在保留腹腔镜手术微创优点的同时减少了腔镜下的操作步骤,降低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难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全胃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4例)、肠内营养(EN)组(22例)。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 d、8 d取外周血检测B淋巴细胞、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CD4/CD8、NK细胞活性等免疫指标。结果术后8 d两组B淋巴细胞数均无明显改变,EN组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CD3、CD4、及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回升,CD8则回落正常水平,而PN组CD8仍处高水平,其余指标处于低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增强胃癌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体上部早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中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9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通道组(接受双通道重建手术,59例)和全胃组(接受全胃切除术,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入院时,术后第1、3、5天,出院时)及术后1年的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术后1年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量、入院时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全胃组白蛋白低于双通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23),术后第1、3、5天和出院时两组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双通道组和全胃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各实验室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双通道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低于全胃组[-10.45%(-17.11%,-5.19%)vs-17.83%(-22.06%,-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P<0.01)。结论 对于早期胃上部癌患者,双通道重建手术相比全胃切除术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胃上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上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80~1994年收治的244例胃上部癌病人,通过并发症、生存率等方面对二种术式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术式Ⅰ、Ⅱ期病人3、5年生存率相似(P〉0.05),Ⅲ期病人全胃切除组优于近切组,3年生存率提高了22.2%。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Ⅳ期病人如远处无转移应根据病人状态行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或姑息性手术。结论 对于胃上部癌的手术,应根据病期、肿瘤大小、浆膜受累程度、第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来选择合理术式。两种术式常见的并发平吻合口狭窄及胆汁返流通过强生吻合器的使用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