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7例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与随访等。认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治疗,还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总结了147例行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等。认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掌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封堵左心耳对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经食管超声观察左心耳形态、功能、测量左心耳大小。在TEE引导下经皮左心耳封堵,选用美国波士顿Watchman封堵伞。结果 2例住院心房颤动患者,成功植入Watchman封堵伞,分别选用的直径为24、27mm封堵器至左心耳根部,其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将成为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总结23例患者经皮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房颤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及并发症的处理。严密观察,并配合医生的安全用药,术前精心指导、术中密切观察、术后有效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总结36例房颤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经验。包括充分的术前心理指导,完善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同时做好手术穿刺点的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出院健康宣教等。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及随访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认为规范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措施,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出院后应用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出院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按时复诊率以及设备相关血栓率、再入院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按时复诊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再入院率、设备相关血栓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出院后应用延续性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率和按时复诊率,降低再入院率以及减少术后设备相关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54例心房颤动患者应用Watchman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依据封堵术后是否出现残余分流分为残余分流组与无残余分流组。术前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TEE检查,排除瓣膜器质性病变及左心耳血栓者。术前TEE测量入选患者的左心耳最大开口径及最大深度;术中TEE引导房间隔穿刺、联合X线血管造影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传输系统的定位及指导封堵器释放,并评估术中安全性;术后即刻及45 d进行随访超声检查。残余分流组与无残余分流组的最大压缩比及最小压缩比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TEE所测左心耳最大开口径与术中X线造影及最终所选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 结果54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均封堵成功,压缩比均在8%~20%之间,残余分流组与无残余分流组组间最大压缩比及最小压缩比均值比较[(17.70±2.28)% vs(17.10±2.42)%,(12.40±2.82)% vs(12.60±2.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7%(47/54)的患者左心耳开口径与深度最大值在TEE 135°上获得;TEE 135°上所测LAA开口径与TEE 4个角度上所测最大开口径,TEE测量LAA最大开口径与造影测量LAA开口径,TEE 135°所测LAA开口径与所选封堵器型号,相关性均较好(r=0.919、0.622、0.602,P均<0.001),相关方程分别为:Y=1.01X+1.11、Y=0.68X+6.56、Y=0.80X+1.24;所有随访患者均未出现脑血管或其他血管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少量心包腔积液3例,术后7 d复查均未见心包腔积液,2例术后45 d复查封堵器表面出现血栓。 结论TEE在左心耳封堵术前对患者的筛选、术中引导房间隔穿刺、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指导释放过程及即刻评估封堵效果、术后随访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TEE 135°扫查较其他角度检测出残余分流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评估二维(2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实时三维(3D)-TEE在左心耳(LAA)封堵术(LAA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CHA2DS2-VASc≥2分)术前行2D-TEE和3D-TEE检查,测量LAA开口大小、深度以及分叶情况。与术中X线造影结果对比,评估超声测得LAA开口最大径与置入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结果:46例患者均于TEE监测下成功实施LAAC。使用3D-TEE、2D-TEE和X线造影测得的LAA开口最大径分别为(22.73±3.80)mm、(21.45±4.01)mm和(23.15±4.17)mm,3种测量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TEE和X线造影测得的LAA开口最大径与植入封堵器的尺寸相关性更好(3D-TEE:r=0.907,95%CI0.837~0.948,P<0.001;2D-TEE:r=0.770,95%CI0.617~0.866,P<0.001;LAA造影:r=0.808,95%CI0.676~0.889,P<0.001)。结论:经食管3D-TEE结合术中LAA造影可准确评估LAA解剖结构和心耳口内径,为LAAC提供良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是左心耳,临床实践证实,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能降低非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经食道、经胸超声心动图技术在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置入及术后效果评估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和综述了常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并发症,以及因其引起的心腔大小和心功能改变情况,探讨超声心动图在LAA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5例在我院行LAAC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别于LAAC术前及术后48 h、3~6个月、1年检测其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LAD)、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LVDd)、收缩末期右房横径(RAT)、舒张末期右室前后径(R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舒张末期容积(EDV)及每搏输出量(SV),分析不同时间点各参数的差异。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5例房颤患者成功完成LAAC 202例(98.5%),与术前比较,术后48 h LVEF、LVFS、SV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5例患者中,术后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17例(8.4%),心包积液4例(2.0%),封堵器周边残余分流29例(14.4%,分流束间距均<5 mm),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和移位。结论超声心动图在LAAC术前检测、术中引导及术后随访中均有重要价值,是确保LAA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的54例心房颤动患者,术前应用TEE分别于0°、45°、90°、135°切面测量左心耳的最大开口径和最大深度;术后即刻及45 d随访观察封堵器形态和位置,测量封堵器腰部直径,计算压缩比,观察术中和术后是否出现残余分流。结果①54例患者中,左心耳最大开口径12~20mm10例,21~25 mm 30例,26~30 mm 13例,31~34 mm 1例,不同最大开口径出现残余分流的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32);②2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45 d均未出现残余分流;16例患者术中出现残余分流(分流束5 mm),术后45 d复查残余分流仍存在(分流束5 mm);10例患者术中未出现残余分流,术后45 d复查出现残余分流(分流束5 mm);③TEE于0°、45°、90°、135°切面上检出残余分流的比例分别为15.0%、17.5%、32.5%、35.0%;有残余分流患者与无残余分流患者间封堵器最大压缩比及最小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E在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