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学伦理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行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和教学偏重于医德规范的教育,而疏于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应当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高人文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解剖学是医学生较早接触到的一门主干课程,在解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意义重大。近年来,我校解剖教研室教师一直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热门话题。人文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语文教学与中职生人文精神培养关系密切,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职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4.
高等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医学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高等护理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培养,要将人文精神融入于整个医疗护理教育之中,改变原有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模式,教育理念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强化护理专业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将护生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杨德兴  李莘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110-111
通过阐述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作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增设人文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在护理程序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在校园环境、实习病房中营造人文氛围,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素质培养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几个环节,形成本校独特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俊  陈圣刚 《九江医学》2002,17(4):241-243
人文教育是指进行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则是指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同时拥有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修。这种医学人文教育是当今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教育只有顺应这种大趋势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科学地反思和教育框架的构建,以期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方嘉庆  邓标  朱樑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185-1186,1190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教育,更要重视人文教育。本文分析了物理诊断学教学中融入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措施。将人文医学素质的培养融入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必然会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失落是普遍现象,这主要源于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缺乏。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医务人员的行为和人文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要求医学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自身的一些特点尚不明确。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通过调查山东医专两校区部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旨在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关注和分析,深化高职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从而推进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育,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体育教学应打破以往狭隘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12.
医学人文精神匮乏是当今医患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欠缺、心理素质欠佳、医患沟通协调能力差、医学人文关怀缺乏和责任意识不强等.分析成因,可能与医学生忽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中没有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渗透与融合等有关.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绝佳时期,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及教学能力,开设有针对性的人文科学课程,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尤其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在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医学教育中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越发关注,但是现代医学生仍然存在欠缺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素质等问题,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于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从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意义、人体解剖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如何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也称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长期以来,在《手术学》授课过程中,笔者结合临床工作,针对医疗职业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肓与培养。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的同时,将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让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把对病人的温暖注入冷漠的...  相似文献   

15.
医学院校必修公共课程——大学英语因其人文学科性质,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一个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取挖掘人文教育素材、树立人文精神,扩展课外内容、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人文素质的实效性,通过外语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以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医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还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文精神不断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的话,未来的他们将成为迷惘的一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大学生的人文理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护理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我国护理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着人文底蕴不足、缺乏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师资队伍等问题。提出护理职业教育应体现人文精神,重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护理师资等,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秀丽 《医学文选》2006,25(2):299-300
人文教育是一种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必修课。是一种铸造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护理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传授生物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护理的对象是人,以病人为本是护理的宗旨。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尊重个性、培养学生顽强毅力、鼓励学生创新、加强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五个方面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渗透人文教育。1信息技术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不只是一种知识,还是人的一种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应该教育学生有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弘扬崇高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跨;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就跨”[1]。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理念2.1关注思想品质教育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里面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时刻威胁学生的身...  相似文献   

20.
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古文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著语文现象的一门学科,同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丰富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因此,必须重视医古文教学,提高医古文教师人文素质,在医古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