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重型肝炎死亡率高,治疗棘手,以中医药配合西医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肝炎是肝炎分型中最危重的类型,根据起病的缓急及有无慢性肝病基础,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单纯的西医治疗比较棘手,病死率高,预后差,是目前的医学难题之一。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在提高存活率、防治并发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并发症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探索一个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配合西医综合治疗,以更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是本病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航  王宪波 《环球中医药》2009,2(4):301-304
重型肝炎死亡率高,治愈困难。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病死率也有明显下降。本文从病因病机和证候学研究、治疗方法、并发症治疗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5.
毛德文教授治疗重型肝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肝炎(肝衰竭)属中医"五衰"之一,为临床上的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颇为棘手.毛德文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肝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临床疗效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6.
冯运 《河南中医》2013,33(3):360-361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104例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患者,依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在改善黄疸及预后方面的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及治愈效果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能显著保护肝脏,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慢性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专方治疗、中成药静脉注射、中医外治疗法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思路与方法。方法: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阶段、分期,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个体化治疗,以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多法联用,多途径用药。结果:通过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够有效减少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毒素吸收,抑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改善肝功能,防止人工肝治疗后黄疸快速反弹;延长人工肝治疗间歇时间,部分清除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HBV-DNA负荷量等。并且中医药能有效防治非生物型人工肝并发症。结论:两者的联合治疗运用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提高疗效、减少非生物性人工肝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肝炎作为肝病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其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一直以来困扰着医学界。我院作为国家肝病的重点学科,采用祖国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取得了很好疗效。故本研究拟对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病案资料收集整理和数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活血之中药方剂治疗湿热内蕴型的重型肝炎35例,并设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33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明显优于对照组(4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湿热内蕴型重型肝炎具有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药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治疗组28例,两组均采用基础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辨证加减、丹参粉针并中药灌肠,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20/28),显效率39.29%(11/28),对照组分别为51.85%(14/27)、14.81%(4/27),两组比较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转氨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组在降低胆红素(TBil、DBil)及升高PTA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PDBil<0.01)。结论:中医药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更好的消退黄疸,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是短期内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包括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西医仍以保肝治疗为主,必要时行人工肝或肝移植,费用极高,虽能降低近期病死率,但远期生存率并不高.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在改善症状和提高其存活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谌宁生教授从事肝病临床5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00例,其中150例患者采用常规单纯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150例患者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疗效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本法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炎疾病发展至晚期所出现的一种危急重症,西医基础治疗其终末期手段有限。而中医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方面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笔者从运用中医治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初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中西结合治疗应用于临床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黄煎剂配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药大黄煎剂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煎剂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灌肠。结果:治疗组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及清除内毒素症,提高重型肝炎抢救成功率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也有较好作用。结论:中医药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清营凉血汤治疗重型肝炎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降低死亡率,我们用本科系列肝病验方之一的清营凉血汤治疗重型肝炎47例并作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观察2002-01~2004-12本院收治及院外会诊重型肝炎81例,诊断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5例患者以自拟中药灌肠结合西医综合治疗,与对照组40例单纯西医综合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生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85.45%,对照组有效率60.0%。结论中药灌肠辅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重型肝炎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题。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的过程中,西医往往予以多种药物治疗,大量的液体及药物品种是否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去繁驭简,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品种,运用中药进行辨证施治,仅以西医支持治疗为辅,目的是为了减轻肝脏的负担,使之有更好的恢复时机。从临床效果分析,取得了一定疗效,为慢性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静脉给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胃管注入活血化瘀醒脑汤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研究组),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者(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清醒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或保守治疗的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有所下降,总有效率明显上升。结论合并中医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单纯西医治疗治愈率高,清醒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