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25I对乳腺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两组(每组10只):对照组:植入空载粒子和实验组:125I粒子植入组(0.4 mCi),瘤体长径8~10 mm时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后当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15~20 mm时,处死荷瘤小鼠,标本分别冻存和固定,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HIF-1α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NA:q(肿瘤组织)=22.63,q(边缘组织)=19.53,P《0.01;蛋白:q(肿瘤组织)=87.54,q(边缘组织)=80.39,P《0.02;阳性细胞:q(肿瘤组织)=20.68,q(边缘组织)=16.47,P《0.01].两组正常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5).结论 125I粒子抑制乳腺肿瘤组织促肿瘤血管生长因子HIF-1α 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乳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雌性BLAB/c-nu/nu裸小鼠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为2组,对照组(n=40): 植入空载粒子,无125 I 放射性元素(0 Bq); 实验组(n=40): 瘤体长径达8~10 mm时植入125 I 粒子(1.48×107 Bq).植入后每隔3 d观测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 以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达15~20 mm时为处死动物的时间,2组各处死30只,取完整肿瘤组织称重,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 剩余裸鼠观察90 d内的自然生存状态.结果 在90 d内,对照组荷瘤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6.2 d,实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4.8 d,2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的肿瘤生长曲线看,对照组的肿瘤生长曲线高抬,而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曲线一直低平. 植入125 I 粒子后,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抑瘤率为55.21%; 对照组平均瘤重为(3.26±0.39) g,实验组平均瘤重为(1.46±0.17) 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6 2,P<0.05).光镜下见,实验组较对照组癌细胞数量减少,核碎片增多,癌巢结构不明显.结论 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有效抑制乳腺肿瘤组织生长,可能与125 I 粒子直接辐射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其凋亡及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放射剂量的^125I粒子对BGC823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BGC823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悬液种植于64只BLAB nu/nu裸鼠的皮下,以制备荷瘤鼠模型。待荷瘤鼠模型饲养3周左右、肿瘤生长至0.7-1.2 cm时,将其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n=16)。其中,空白对照组裸鼠植入空白粒子,低、中及高剂量组分别植入放射剂量为1.48×10^-7、2.22×10^-7及2.96×10^-7 Bq的^125I粒子。分别于粒子植入前、植入后7、14、21及28 d,4组均随机抽取4只荷瘤鼠处死,剥取瘤体称重,并计算肿瘤体积;分别于植入粒子后14d和28d,测量4组荷瘤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因子E(cyclinE)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除空白对照组外(空白对照组的变化不大),低、中及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粒子植入后7、14、21及28d,低、中及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小于(轻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28 d时,低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小于(轻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②14d和28d时,低、中及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cyclinE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28d时,低剂量组的凋亡率高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而cyclinE mRNA的表达水平却低于该2组(P〈0.05)。同组内与14d比较,28 d时除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3组的凋亡率均较高(P〈0.05),而cyclinE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低(P〈0.05)。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有效抑制人低分化胃癌组织的生长,可抑制其cyclinE mRNA的表达;与其他剂量相比(2.22×10^-7 Bq及2.96×10^-7 Bq),低剂量(1.48×10-7 Bq)的125I粒子持续照射可诱导BGC823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的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探讨碘-125(125I)粒子治疗中分化结肠腺癌的有效性。方法将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SW480)种植到雄性BALB/c-nu/nu裸小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用随机抽签法随机将荷瘤裸小鼠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植入1颗空白粒子,实验组植入1颗剂量为1.48×107Bq的125I粒子,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分别于植入后第7、14、21及28天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裸小鼠,每个时相6只裸小鼠。剥取瘤体,分别用于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从第10天起实验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从第14天开始PCNA标记指数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第21天开始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5I粒子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后可以下调PCNA的表达,诱导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凋亡增加,是其抑制人中分化结肠腺癌增殖可能的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肝癌细胞裸鼠HepG2移植瘤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20个人肝癌细胞HepG2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18.5 MBq、29.6 MBq、37.0 MBq的^125I粒子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采用经皮肿瘤组织直接植入的方式分别将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各治疗组小鼠的瘤体内,每只小鼠瘤体内植入1粒^125I粒子。至治疗第28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周围广泛纤维化;对照组肿瘤细胞丰富,呈增殖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中Bax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cl-2、Bax阳性率及Bcl-2/Bax比值在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及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可通过下调Bcl-2/Bax的比值促进裸鼠HepG2肝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抑制大肠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类大肠癌HCT-8细胞株的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5组(每组10只),对照组、空剂量组(0 Bq)、低剂量组(7.4×106 Bq)、中剂量组(14.8×106 Bq)、高剂量组(29.6×106 Bq),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行微血管密度记数(MVD),同时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大肠癌,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6.2%、34.0%、21.5%.在高剂量组中,p53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细胞增多,MVD及VEGF减少.结论(1)确证了125Ⅰ粒子对大肠癌治疗的有效性.(2)125Ⅰ粒子的推荐剂量14.8×106~29.6×106Bq.(3)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同时p53蛋白表达量增加,细胞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裸鼠接种方式进行体内实验,观察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CAFs)对种植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细胞(简称MDA)、乳腺癌患者的CAFs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的正常成纤维细胞(NFs),结合不同的试剂,包括生理盐水(N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配体拈抗剂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AMD3100,简称AMD),组合成以下6种处理:MDA+NS、NFs+NS、MDA+NFs+NS、MDA+NFs+AMD、MDA+CAFs+AMD及MDA+CAFs+NS。将36只Bal b/c无胸腺裸小鼠按配伍随机方法分成6组,分别接受上述处理。将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接种后饲养46d处死,观察种植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肺及肝脏转移。采用ELISA法检测6组裸鼠的血浆SDF-1浓度,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6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SDF.1mRNA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6组裸鼠肿瘤组织中SD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除NFs+NS组外,其余5组均有种植肿瘤形成。MDA+CAFs+NS组裸鼠的种植肿瘤体积[(9.092±2.662)cm3]、血浆SDF.1浓度[(75.25±16.23)ng/L]、肿瘤组织中SDF-1 mRNA(中位数为14.714)及其蛋白(中位数为0.673)的表达水平均最高,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6组裸鼠的肝和肺组织均未见转移灶。但MDA+CAFs+NS组有4只、MDA+NS组有2只裸鼠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他组均未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CAFs对乳腺癌的生长起促进作用,且可促进肿瘤淋巴结的转移;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乳腺癌CAFs分泌SDF-1,与其特定的受体即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结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膀胱癌裸鼠异体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膀胱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8只,随机分为3组:MMP2反义寡核苷酸(ASODN)治疗组、MMP2正义寡核苷酸(S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待瘤结节直径≥5mm后,分别在肿瘤细胞接种部位周围及中心皮下注射反义寡核苷酸/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正义寡核苷酸/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和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4周,断颈处死裸鼠,计算肿瘤体积,称量瘤重。常规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并进行病理学评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瘤重(7.49±0.53)g比较,ASODN组瘤重(4.18±0.53)g明屁降低(P〈0.01);ASODN组、正义寡核苷酸(S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4.19%、8.41%(P〈0.01);ASODN组、对照组增殖指数(PI值)分别为27.63%、88.39%,抑制率为60.76%(P〈0.01);ASODN组瘤体病理学特征改善。结论:MMP-2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通过反义寡核苷酸下调MMP-2的表达,降低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效逆转肿瘤的恶性表型。为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植入对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随机分4组,实验组A、B、C组分别植入单颗活度为14.8、22.2、29.6MBq的125I粒子,对照组D组植入单颗空源。15d后比较各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移植瘤大小,计算抑瘤率,观察移植瘤微血管结构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比较各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粒子植入后15d,A、B、C、D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879.32±54.90)mm3、(186.91±32.70)mm3、(122.01±34.72)mm3和(1302.71±62.39)mm3,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4.21,P=0.000)。125I粒子对A、B、C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32.50%、85.65%和90.63%。与D组比较,实验组可见移植瘤细胞坏死,微血管不同程度减少,内皮细胞杀伤明显。4组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2%(13/24)、29.2%(7/24)、20.8%(5/24)、66.7%(16/24),A、D组间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376),B、C组的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2,P=0.009;χ2=10.243,P=0.001),A、C组与B组VEGF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86,P=0.079;χ2=0.444,P=0.505),A、C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9,P=0.017)。4组MVD表达分别为(27.49±3.10)个、(10.27±3.57)个、(9.14±2.49)个、(30.15±4.2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22,P=0.000),A、D组间MV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814,P0.05),但B、C组的MVD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8.502,P0.05;q=30.123,P0.05)。B、C组与A组表达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4.689,P0.05;q=26.309,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628,P0.05)。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纤维肉瘤微血管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粒子初始活度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以及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核转录因子S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SGC-7901胃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分别使用贝伐单抗(BVZ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治疗4周.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IHC)检测移植瘤Ki-67、CD34、VEGF及Sp1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 相比PBS组,BVZ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缓(P〈0.05),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指数明显增加[(5.3±1.8)%比(16.7±6.7)%,P<0.01],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下降(4.0±1.0比16.3±1.5,P<0.001).贝伐单抗能减少肿瘤内VEGF表达,但对核转录因子Sp1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贝伐单抗可有效抑制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减少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但不引起Sp1表达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