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8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64.4%);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以血小板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4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增生减低组、增生活跃组和增生明显活跃组3组间的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肝炎后肝硬化是主要病因,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骨髓象。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异常的临床病因与外周血象、骨髓象特征。方法以10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作血常规检查,同时行骨髓穿刺获得骨髓涂片,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及分类计数。结果 104例患者血液异常的临床病因是多方面的,乙肝是主要病因(77.9%)。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骨髓细胞增生度表现多样,以增生明显活跃和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亢(47.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外周血象、骨髓象分析能够准确反映血液学异常,骨髓细胞学诊断意见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PCP)的病因与临床鉴别.方法 对91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1例中查明病因90例,病因不明1例.病因以血液病为主,占70.3%,其中白血病占第一位,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也是常见病因.非血液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28.6%,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与非血液病三系血细胞减少程度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病史、外周血象、骨髓象和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对PCP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进行多次和多部位的骨髓象检查,长期随访也是诊断PC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血象、骨髓象特点.方法:分析25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性原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血细胞减少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以贫血、感染、出血较常见,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象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占39%~96%,平均73.2%.结论:全血细胞减少在急性白血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17.6%),了解其临床症状与特殊血象,及时作骨髓穿刺检查有利于正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职业性苯接触后白细胞减少者、原发性白细胞减少者以及正常健康者的周围血象、骨髓象及淋巴微核形态学改变。结果苯作业白细胞减少患者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受抑,粒系成熟障碍,中毒颗粒与核棘突明显;微核率增加。提示苯作业者在白细胞减少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骨髓功能抑制,应早期加强干预措施,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殷青宁  杨小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52-3253,3256
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2010年在某院初次行骨穿检查的832例患儿,对其骨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832例患儿中学龄期儿童比例最高占25.6%,其次为婴幼儿占21.4%。各年龄阶段均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构成比最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中常见的疾病依次为:ITP、感染骨髓象、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结论实验室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造血系统疾病诊断的基础,正确的血细胞计数以及血细胞形态学的详细观察仍然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价值,除血液系统疾病本身,其他如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者也应尽早行骨髓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7.
苯致全血细胞减少与骨髓象变化的观察(附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最终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或/和白血病。但有报道,苯致全血细胞减少,其骨髓象不一定都呈典型的再障。部分可能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白血病前期(PL)。本文根据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PCP)的病因与临床鉴别。方法 对91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1例中查明病因90例,病因不明1例。病因以血液病为主,占70.3%,其中自血病占第一位,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也是常见病因。非血液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28.6%,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与非血液病三系血细胞减少程度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病史、外周血象、骨髓象和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对PCP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进行多次和多部位的骨髓象检查,长期随访也是诊断PC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芳 《现代保健》2011,(27):177-178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骨髓形态表现。方法观察25例SLE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结果96%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96%患者粒系增生活跃,88%患者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80%患者淋巴细胞相对减少,80%患者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但血小板减少,36%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72%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结论SLE患者骨髓形态复杂多样,对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患者应常规做有关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血细胞减少骨髓形态学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骨髓形态学特点。方法对128例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病例同步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度活检切片,涂片结合切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涂片与切片骨髓增生度的对比;切片病理表现。结果脾功能亢进症80例占0.62,缺铁性贫血31例占0,24,巨幼细胞性贫血9例占0.07。切片在骨髓增生度和病理方面较能准确反映肝硬化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的状况。结论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造血功能受损是可逆性的,提高其综合治疗水平及重视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肝炎后再障是在患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或以后发生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亦称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临床初发症状与原发性再障相似,有贫血、出血、发热三联症。周围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增生不良,对一般造血药物治疗无效等。肝炎后再障是再障亚型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张庆团  覃善芳  吕青 《现代保健》2013,(14):142-143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异常改变,为临床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组共55例艾滋病患者,对其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外周血细胞三系减少;血红蛋白及白细胞二系减少的患者9例;自细胞、血小板二系减少的患者10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患者4例;单纯白细胞减少患者15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自细胞增高异常的患者3例。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大大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且小部分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核稍向左偏移。经骨髓检查,36例患者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12例见有核细胞明显活跃,7例见有核细胞增生降低。另外,5例患者存在感染性骨髓象、4例真菌感染骨髓像,2例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骨髓象中,巨幼改变较普遍。结论:外周血细胞及核骨髓细胞的异常变化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其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进而干扰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相关,同时还可能与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A)的临床特点、血液学特征和细胞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MDS-RA与36例MA患者的临床特点、血象和骨髓象。[结果]RA与MA血象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巨早、中幼红细胞为主;RA病态造血表现比MA明显,骨髓象除巨幼样变外,还有形态的异常,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最具有诊断意义。MA三系血细胞的巨幼变程度比RA明显,分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是MA的形态学特征。[结论]MDS-RA与MA的临床表现、血液学及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需要综合分析进行治疗性诊断,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慢性苯中毒100例骨髓检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00例慢性苯中毒的骨髓象中,轻度增生减低81例,中度增生减低4例,轻度增生明显活跃15例;其中41例有轻重不等的细胞成熟障碍以及中毒性形态异常如毒性颗粒与空泡等。各例如骨髓细胞分类都见到中性分叶粒细胞增加,从正常的10%增加到20~30%;结合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长期减少,表明慢性苯中毒的骨髓除了造血功能异常外,还有释放障碍。这些情况与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似,但慢性苯中毒的骨髓变化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68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5例难治性贫血纳入1组,33例巨幼细胞贫血纳入2组,两组均采取血象、外周血图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1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低于2组(P〈0.05),而红细胞分布宽度显著高于2组(P〈0.05),外周血涂片结果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1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显著活跃率低于2组(P〈0.05)。结论:针对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应结合血象、外周血、骨髓细胞来鉴别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率,且及早给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验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与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为A组,17例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患者为H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和骨髓病理.结果:血常规检验中A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病理和骨髓形态检验中,A组无Gomeri染色网硬蛋、ALIP、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与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可以通过检验患者血常规、外周细胞形态、骨髓病理和骨髓细胞形态,依据指标特点诊断.  相似文献   

17.
鲁崇高 《中国校医》2019,33(8):589-591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症通过骨髓细胞学进行检查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随机选取10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学进行检查,总结病因。结果 造血系统疾病45例,占45.00%,骨髓象特征中Ⅲ级骨髓增生占34.44%,Ⅳ级骨髓增生以下占12.34%。患者中出现骨髓形态发生异常的情况比较多,其中出现白细胞以及巨幼红细胞都存在不同程度病态的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导致全血细胞减少55例,占55.00%,骨髓象特征中出现Ⅲ级骨髓增生的患者占65.56%,而患者中出现Ⅳ级骨髓增生及以下的患者比例为87.34%,其中巨核系多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由于全血细胞减少症属于十分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通过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外周血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象变化。方法对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血全血减少、两系减少各占35.71%,单系减少占28.58%。中、重度与轻度活动组相比,血细胞减少更明显,且以两系或三系减少为主(P〈0.01)。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减少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SLE外周血细胞减少程度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对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以骨髓造血功能不全和无效性血细胞生成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并有向白血病转化的危险[1].妊娠合并MDS是妊娠期非常少见的一种内科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处理尚有争议.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孕妇19183例,根据FAB分型分类标准[2],其中确诊MDS 7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造血干细胞损伤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在临床上发生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很多 ,如何准确诊断及治疗再障是基层医生经常面临的临床问题。本文以基层医院医疗条件为基础 ,介绍再障的诊治常规及其进展。1临床表现再障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因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引起的贫血、出血、感染及发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 ,通常将再障分为急性再障及慢性再障。1 1急性型再障此型发病急 ,短期内进展迅速 ,常以感染及出血为首发症状及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