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小按蚊是海南岛的主要传疟媒介。1959年起每年进行全岛性室内杀虫剂喷洒抗疟后,1963~1965年三次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微小按蚊回升扩散现象。1978年微小按蚊残存分布调查结果,发现微小按蚊点占28.2%,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南部,牛房捕获率高于人房。发现微小按蚊的地方,多数未停止过DDT喷洒。为了进一步了解残存微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室内DDT喷洒对它的作用,于1981年选择东方县中沙地区进行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微小按蚊在1959年大规模喷洒灭蚊前,全岛除海口市外,其余各市县均有发现,是当时的主要疟疾媒介。1959年起连年进行大规模室内滞留喷洒DDT或六六六后,1963-1964年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1、2、3]。七十年代以来调查发现微小按蚊点逐渐增多,近年调查资料表明全岛19个市县均查见微小按蚁,是丘陵区引起疟疾局部流行的重要媒介[4、5、6]。为便于全面了解海南微小按蚁研究现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1.微小按蚊分布情况1953-1957年全岛调查表明除海口市外,其余17个市县均有微小按蚊存在。1959年起经过连年使用杀…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儋县疟疾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儋县抗疟前是疟疾高度流行区,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几乎启遍及全县,另一重要媒介大劣按蚊亦在大多数地区存在。1959年及60年代初全面抗疟后微小按蚊被基本消灭,1989—1990年在儋县点面结合调查显示,微小按蚊在丘陵区和山区又有较广泛的分布,但已由过去的家栖嗜吸人血改变为偏野栖,兼吸人牛血的种群,滨海平原区未发现。大劣按蚊仅在山区部分点发现。就全县来说,微小按蚊已成为主要的传疟媒介。血清学和寄生虫学调查显示,滨海平原区基本无疟,丘陵区呈低度流行,但部分外来垦殖居民点呈中度流行,山区呈中度流行,与媒介分布基本一致,疟疾的大幅度下降并保持稳定与家栖微小按坟的基本消灭大劣按蚊的分布大为缩小有关。大劣按蚊分布区的明显缩小与热带经济作物面积迅速发展相关,提示大规模土地开发,改变生态环境,是防制大劣按蚊,减轻其危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松涛水库水系区微小按蚊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志光  陈圣端 《海南医学》1994,5(4):203-206
1994年3~6月在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海口市处于松涛水库水系区域的地区选25个居民点开展微小按蚊的地理分布与松涛水库水系关系调查。提示微小按蚊的分布与松涛水库水系密切相关;从70年代末期起微小按蚊在南丰、洛基、大宝山出现,随后又在水库水系区陆续扩散,1993年又在长流打石场捕获。表明微小按蚊已沿着松涛水库水系在我省西北部广泛分布。丘陵区由于水系密集,微小按蚊分布更广,且密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普洱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类、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现况,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选择普洱市所辖10个县(区)内利于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孳生繁殖的老疫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流动捕蚊、叮人率、季节消长三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2007-2011年通过三种方法调查结果,在监测区内共捕获按蚊21种47 308只,其中中华按蚊29 408只,占捕获总数的62.163%,为优势蚊种;该地区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904只,占捕获总数的1.911%,分布于所辖10县(区)。结论微小按蚊在普洱市作为传疟媒介的地位仍然值得重视,应继续加强传疟媒介监测,警惕媒介按蚊密度升高而导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80—2000年闽西地区蚊类调查情况,调查表明;我市蚊为9属36种,未发现微小按蚊及嗜人按蚊,蚊虫全年均有活动,活动高峰为5—10月。人房蚊种主要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1:00—凌晨3:00。同时也调查了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及活动规律,为我市控制及消灭丝虫病、疟疾、乙脑及登革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桂南与桂西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桂南和桂西两地微小按蚊进行杂交试验。发现两地微小按蚊杂种后代都能育,杂种F1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未见有恒定不联会区。证明桂南和桂西两地微小按蚊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沧源县1999年1—6月疟疾流行情况。方法 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率调查,媒介调查。结果1—6月疟疾病例55例,其中间日疟33例,占60.00%,恶性疟16例,占29.09%,未分型6例,占10.91%。可捕到微小按蚊。结论 沧源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须加强监测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按蚊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名录收集整理1991年以来的有关文献和海南按蚊调查研究的结果,迄今记录海南岛共有按蚊32种,分属于按蚊亚属13种,塞蚊亚属19种,其中6种发现自然感染疟原虫,以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两种为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元江流域,通过5年的面上监测和1年的设点研究,发现杀虫剂使用后40多年,微小按蚊的活动从室内转到室外,从村子内转到野外,人类和微小按蚊间的疟原虫传递多发生在室外;影响河谷区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关键生态学因子是降水;温度是影响其寿命的首要因子,其次是相对湿度。上述因素影响微小按蚊密度和叮人率;7—8月份种群数量不大,但病例却较多。结果揭示使用了40多年的DDT室内滞留喷洒为主的疟疾媒介控制措施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断疟疾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东方县东方区位于海南岛西部丘陵区。五十年代属于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二十多年抗疟工作,疟疾流行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又回升到较高的流行程度。发病较高的东方、东新、西方三个黎族自然村共4543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州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效果和经验.方法 对红河州1953-2016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和相关文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红河州气候炎热,疟疾媒介按蚊复杂,调查发现有22种按蚊;在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溪流按蚊、印神按蚊、巴拉巴按蚊和雷氏按蚊按蚊中均检测到过疟原虫子孢子自然感染,其中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子孢子自然感染率高达0.62%(8/1 291),历史上是疟疾高度地方性流行区,64年来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09 251例,死亡788例,病死率0.19%.1953年发现病例最多,共报告43 071例,发病率2 661.1/10万.经过64年的积极防治,2008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2011年发现最后1例当地感染病例后,再无本地感染疟疾,2015年11月通过省级考核评估,实现消除疟疾.结论 红河州原为我国主要边境高疟区,防治和消除措施成功有效,按国家规划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嗜人按蚊是我国北纬33°以南地区主要传疟媒介之一[1]。1990年6月线会霖等首次在海南省文昌县铺前南北沟一带发现嗜人按蚊[2],1991~1993年组织全岛性调查未发现该蚊新的分布点[2]。1991年3月开始在南北沟设点,观察该蚊的生态习性,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区概况观察区范围3Km’,位于海南岛东北角——文昌县铺前镇东海岸边,北纬20oil’,东径110.75,,为岛东林场林区之一,观察小屋(点)距农村在4Km以上,附近有4~5间临时棚屋和2间砖瓦房,常住几位老人(巡海作业者),时有流动渔民、伐林工人或其他作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芒市2011-2014年疟疾传播媒介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和诱蚊灯捕蚊法,在监测点不同场所捕获按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11-2014年在各监测点捕获按蚊1 063只,以中华按蚊为优势种,占按蚊种群的79.49%,其它按蚊数仅占20.51%。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基本一致,活动季节以7~9月为高峰,与1983年资料相比,按蚊种类和数量均相对减少。未捕获疟疾重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结论监测区按蚊数量大幅度减少,连续4年未发现疟疾传播媒介微小按蚊踪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徽小按蚊在人房的种群密度和栖息情况,我们于2001年7月在勐腊县象明乡进行了该蚊调查。方法:采取二种诱蚊灯(CDC和UV紫外灯)通宵诱蚊,以及白天用杀虫剂全房喷洒,采集栖息在房间的微小按蚊。结果:CDC和UV通宵诱蚊共捕获该蚊396只,其中CDC115只,UV241只,白天杀虫剂喷洒采集到微小按蚊2只,经数据统计分析发出,CDC与UV诱捕微小按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V紫外灯可作为今后微小按蚊密度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目前我省疟疾暴发点与高发病村介媒介按蚊种群密度与分布及其生态习性。方法:采用人诱与牛诱半通宵捕蚊法调查。结果:在山林区高发病村庄,捕获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点,分别占捕蚊点的42.9%和57.1%;在平原丘陵区暴发点,均捕获微小按蚊,无捕获大劣按蚊。其中人诱捕大劣按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吉甫按蚊数,分别占捕蚊总数的9.9%、6.9%、54.5%和2.0%;牛诱捕获上述4种按蚊却分别占捕蚊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海南岛兼吸人畜血、偏野栖微小按蚊分布地区的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全岛进一步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80年以来5起由微小按蚊引起的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由微小按蚊引起的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的规律和5个爆发点特征:分布在岛内不同方位的滨海或丘陵区均与外来流动人口的进入和居住并输入传染源有关,当地无牛或少牛,加之外来人群缺少蚊帐防护,增加了人蚊接触,提高了微小按蚊的媒介能量和疟疾接受性;爆发点的传播强度和传播速率可以达到较高,经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集体服药治疗措施可迅速控制传播。结论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对疟疾的经常性监测和防治,特别是ll占时工地或外来垦殖人群的宣传教育和防护措施可能是微小按蚊分布地区控制疟疾传播和预防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发生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元江流域,通过5年的面上监测和1年的设点研究,发现杀虫剂使用后40多年,微小按蚊挑的活动从内转到室外,从村子内转到野外,人类和微小按蚊间的疟的虫传递多发生在室外;影响河谷区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关键生态2学因子是降水;温度是影响其寿命的首要因子,其次是相对湿度。上述因素影响微小按蚊密度和叮人率;7-8月份种群数量不大,但病例却我。结果揭示使用了40多年的DDT室内滞留喷洒为主的疟疾媒介控制措施不  相似文献   

19.
惠州市大亚湾柏岗村牛房按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惠州市柏岗村牛房各按蚊数量及种类分布。方法:逐间检查各牛房的按蚊分布;以捕蚊管捕捉所有按蚊。对所捕按蚊进行计数、分类。结果:调查20间牛房,有5间分布按蚊;共捕获202只按蚊,其中包含7个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多斑按蚊、美彩按蚊、嵌斑按蚊、日月潭按蚊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嵌斑按蚊分别占36.14%和32.18%。结论:惠州大亚湾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嗜人按蚊数量较少,而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仍有一定的密度。  相似文献   

20.
赣州地区的按蚊最早是赣南疟疾防治站在宁都县等进行过调查,1960年刘堂仁又曾报告我区有十五种按蚊.解放以来,根据江西省卫生防疫站、赣南疟防治和本站所进行的调查资料查阅,我区发现蚊种有九属四十七种,其中按蚊属有十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