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乙酰肝素酶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在4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45例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22例(48.88%).26例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内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1).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乙酰肝素酶可能在大肠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牛保华  吴萍  赵卫 《肿瘤防治研究》2007,34(10):759-761,816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在9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全部标本进行CDl05染色,记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和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49例(51.57%),MVD平均值为(72.1±20.6);阴性表达46例(48.42%),MVD平均值为(41.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酰肝素酶tuRNA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MVD有关(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可促进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状况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 5 2例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情况 ,并用免疫组化法对全部标本用CD34抗体进行肿瘤血管内皮染色 ,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乙酰肝素酶mRNA与MVD及其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 2 5例 (4 8.1% ) ,MVD平均值为 73.2± 2 2 .8;阴性表达 2 7例 (5 1.9% ) ,MVD平均值为 4 4 .8±11.9,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和MVD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0 5 )。结论 乙酰肝素酶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乙酰肝素酶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膀胱癌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研究28例膀胱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乙酰肝素酶mRNA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13例(46.4%),其表达率和表达量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与膀胱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可成为膀胱癌发生和发展的预后参数.  相似文献   

5.
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ESCC术后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分析乙酰肝素酶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中存在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表达,并定位于肿瘤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55例ESCC组织中有40例乙酰肝素酶基因mRNA表达阳性(40/55,72.7%),癌旁组织有19例表达阳性(19/55,34.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染色ESCC组织中乙酰肝素酶阳性率63.6%(35/55),癌旁组织阳性率21.8%(12/5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酰肝素酶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检测均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乙酰肝素酶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Ⅲ~Ⅳa的癌组织表达高于Ⅰ~Ⅱ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CC组织乙酰肝素酶基因及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并且与ESCC的转移和进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内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基因碱基序列为内参照,检测8例正常胃组织、56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内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到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56例胃癌患者中表达阳性41例(73.2%),癌旁组织仅有15例(26.8%)表达阳性,其表达值30.44%±10.46%显著低于胃癌组织的59.37%±15.11%,(P<0.001)。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直径大于5cm、浸润超过肌层,有静脉侵犯、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者有关,而且表达值也与上述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高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7.
Hpa、p53和nm2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p53及nm2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原发性大肠癌组织中Hpa、p53及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53、nm2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肿块大小无关(P>0.05),而Hpa蛋白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有关(P<0.01);Hpa、p53及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结论 Hpa、p53和nm23蛋白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pa、p53和nm23蛋白对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和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肾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静脉癌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3例肾细胞癌患者原发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转移性淋巴结、静脉癌栓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结合肾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进行分析。结果:乙酰肝素酶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8.7%),低于转移性淋巴结(85.7%)和静脉癌栓(84.6%)。Ⅰ、Ⅱ期患者乙酰肝素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4.0%,与Ⅲ、Ⅳ期患者(69.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乙酰肝素酶表达阳性率为64.9%,与肾乳头状癌(7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酰肝素酶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呈低表达,癌组织发生转移后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乙酰肝素酶可能与肾癌的浸润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彭大颖  姜丽红  吴迪 《癌症进展》2017,15(11):1305-1307
目的 研究乙酰肝素酶mRNA及CD3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取其乳腺癌组织标本120例作为研究组,对应取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检测患者乙酰肝素酶mRNA及CD34在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及MVD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标本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70.83%)明显高于对照组(2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肿瘤直径大、TNM分期晚、病理分级高及淋巴结转移程度重的患者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阳性表达标本的MVD值(58.49±17.44)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标本的MVD值(40.41±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酰肝素酶mRNA可能与乳腺癌的演变过程有一定的关系,且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新生血管生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粘着斑激酶(FAK)mRNA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检测3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结果:FAK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P=0.011);有淋巴结转移较无转移者FAK mRNA表达高(P=0.021);癌组织浸润程度越深FAK mRNA表达越高(P=0.038).结论:FAK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乙酰肝素酶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基因(HPA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用43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HPAmRNA的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43例胃癌中,29例HPAmRNA表达阳性,其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3)。HPA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有无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所在部位、肿瘤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腹膜转移和肝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HPAmRNA阳性表达的胃癌有较高的侵袭转移性,HPA可能是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一个重要酶,可能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mRNA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mRNA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1例癌旁组织中肝素酶mRNA的表达。结果:肝素酶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其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肝素酶促进了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与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乙酰肝素酶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SE)是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硫酸乙酰肝素的内源性糖苷酶,是目前抗肿瘤转移的理想靶点。HPSE在乳腺癌中常有高表达,并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体外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中HPSE启动子活性增高,转染HPSE的乳腺癌细胞在体内成瘤后,其肿瘤体积、重量、微血管密度以及癌细胞存活时间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应用反义核酸技术或RNA干扰技术封闭或沉默HPSE基因表达后,乳腺癌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表明HPSE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HPSE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受多种机制调控,主要有: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作用于HPSE基因特定区域,从而提高HPSE转录活性,增强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HPSE可使破骨细胞刺激因子产生增加,从而导致骨质溶解破坏,为乳腺癌骨转移奠定基础;HPSE诱导循环淋巴细胞产生刺激因子,从而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此外,HPSE基因还受p53基因、ETS 基因、EGR 1 基因、PI-88因子、COX-2 等的调控。本文就HPSE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状况、在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孟冬月  张祥宏 《肿瘤防治研究》2006,33(3):183-184,F000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中PTEN、Ecad、MMP2的表达情况,5例正常大肠黏膜作对照。结果PTEN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与正常大肠黏膜相比,癌组织中PTEN表达明显降低,并随分化程度降低呈递减趋势;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结直肠癌中PTEN表达与Ecad呈正相关,与MMP2呈负相关;淋巴结转移组PTEN、Ecad低表达且MMP2高表达的人数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PTEN、Ecad低表达,MMP2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判定和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吴武军  杜立学  张煜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906-1908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标本中Hp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pa在胆囊癌,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胆囊黏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3.2%,23.6%和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pa的表达增高与肿瘤分期晚(P=0.007),淋巴结转移(P=0.040)以及肿瘤浸润深度(P=0.016)密切相关。高表达Hpa的患者3年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20.8%VS50.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Hpa的表达不是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pa在胆囊癌中表达增高,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Hpa的表达增高可以部分解释胆囊癌富于浸润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