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卫生统计     
032 2 0 4 孕产妇死亡率的推计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 宏…∥中国公共卫生 2 0 0 1,17( 12 ) 116 1~ 116 2通过推计中国孕产妇死亡率 ,探讨影响孕产妇死亡率发生的因素。利用女性年龄别死亡率曲线推计中国孕产妇死亡率 ,并利用相关及回归的方法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推计值与调查值呈高度相关 ,妇幼保健站数量、计划外出生率及村里有无医疗设施与孕产妇死亡率有较强的关连性。此推计模型可以快速而且比较准确地推计出在推计统计资料不甚完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 ,但在推计时应对其有关政策及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
孕产妇死亡率推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宏  王破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1051-1052
目的:探讨利用女性年龄死亡率曲线来推计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率方法的妥当性。方法:利用女性年龄别死亡率曲线,比较1年间(1960-1990)日本孕产妇死亡率推计值和根据人口动态统计发表的孕产妇死亡率。结果:总体来看,推计值和发表值极其一致。结论:在人口统计数值的精度全国相同的情况下,本方法可以用在地区之间的比较,可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同,同时,此法也可以比较精度相近国家的孕产妇死亡情况。  相似文献   

3.
上海中心城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孕产妇系统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但我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一直徘徊在75%-80%之间。目的:通过中心城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为改进和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产科病例1451例,对可能影响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的户籍、职业、产次与其选择系统管理有关;孕产妇医疗保障水平与其对系统管理的利用有关;孕产妇健康状况与其选择系统管理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项目期间实施“孕产妇死亡监测”,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根据(云南省《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执行,以1992年1月-1999年12月有马龙县正式户口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了8年来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及构成、死亡变化趋势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由1992年265.41/10万降至1999年的64.47/10万,年平均以25.12/10万的速度下降,提前一年达到计划目标死亡率75/10万以下,并且低于曲靖地区和云南省的孕产妇平均死亡率;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比以年平均9.72%的速度下降,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为,死于家中偏多占46.67%;文盲较多,占63.33%;经济困难家庭较多占66.67%。通过长达8年的监测研究,掌握了马龙县90年代的孕产妇死亡情况,为今后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探索科学、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结论:研究监测表明,通过项目引起、政府参与、资源投入、采取各种技术干预措施、实施“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的确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边远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贵州省2003年监测县(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率为114.44/10万。比2000年下降16.99%.但仍高出全国(2002年)2.64倍。影响因素主要与经济、文化、交通、计划外生育及“3个延误”有关。结论:要降低边远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必须从监测工作与常规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孕产妇全程服务机制,有一定的法律保证、开展妇幼保健保偿工作,加强监督指导,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特点,利用空间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探讨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0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空间滞后模型在0.1的检验水准上,孕产妇死亡率、住院分娩率、每千人口床位数、文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条件不变时,以上因素每增加1%,孕产妇死亡率会相应降低0.386 2/10万、0.391 1/10万、0.423 2/10万和升高0.316 5/10万。结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妇幼保健专业机构的床位数是孕产妇死亡率的保护因素;文盲率是孕产妇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台州市6年来50例死亡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和个案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年至2007年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基本呈下降均势.平均死亡率13.59%;产后出血居死因的首位;孕产妇死亡与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及产前保健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强化产科质量管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作用,台州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社会因素对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影响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社会因素,为政府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中心1996~2001年全国农村地区(共68个监测点)孕产妇死亡数据,及采用现况调查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同地区的社会因素的资料,进行孕产妇死亡与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996~2001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86.4/10万下降到61.9/10万,下降幅度为28.4%;农村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以产科出血为主,产科出血死亡率由1996年的48.3/10万下降到2001年的33.0/10万;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与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卫生技术人员数、妇幼卫生人员数、总床位数、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农村人均收入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孕产妇死亡除受孕产妇自身因素影响外,还与卫生资源、妇幼卫生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减低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应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及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对卫技人员的培训;加强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重症医学科床位密度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重症救治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究重症床位密度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重症床位面积密度较重症床位人口密度在各省份之间差距更大。孕产妇死亡率与重症床位面积密度 (β=-7.372,P<0.05)、出生率 (β=-0.760, P<0.05) 呈负相关关系,与文盲率 (β= 1.429,P<0.01) 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我国重症床位密度有待提高,面积密度各省分布不均,重症床位面积密度是孕产妇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区域卫生规划有必要在人口居住分散地区考虑按面积密度配置重症床位。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水平及妇幼卫生系统管理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多因素相关分析,探讨经济、妇幼卫生系统管理和卫生人员数量对吉林省1987~1998年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工农业生产总植、人均收入和住院分娩率是影响吉林省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并对现行的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等产前检查服务系统管理进行评价,提示应进一步提高产前检查及新法接生的质量,提高妇幼人员业务素质,配备必要的设备方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000-2016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收集2000-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系统管理高危产妇比重、建卡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等数据。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产期保健指标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探究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结果 2000-2016年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Z=-7.75,P<0.01),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为7.50%,城市地区为2.51%;孕产妇保健指标呈上升趋势,且与孕产妇死亡率为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系统管理高危产妇比重和新法接生率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结论 2000-2016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高于城市,城乡差距缩小;孕产妇保健工作对孕产妇健康有重大意义,尤其要确保各地区的系统管理高危产妇及新法接生的实施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邱艳  熊庆  肖兵  梁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046-3049
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现状、了解相关因素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2000~2004年我国孕产妇死亡数据及全球154个国家的孕产妇死亡数据,用直线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结果:人均国民总收入(r=-0.389)、享有足够的环境卫生设施的人口百分比(r=-0.664)、女性成人识字率(r=-0.722)、城市化人口百分比(r=-0.593)、采用避孕措施的比例(r=-0.742)、产前保健覆盖率(r=-0.473)、分娩时有专业医护人员护理的比例(r=-0.705)等因素与孕产妇死亡率呈负相关,总和生育率(r=0.336)与之呈正相关。不同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其影响因素各有不同。结论:我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重点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水平不同的沿海、内陆、边远三类地区,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做好围产保健、计划生育、住院分娩等工作,以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1至2014年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的现状和效果,探讨各项保健服务指标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动态数列和多样本秩和检验分析各指标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运用秩相关分析探讨各保健服务指标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1至2014年,我国各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住院分娩率上升最快,平均上升速度达2.10%;2014年,不同地区在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587、21.357,均P<0.05).同时,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6.25%和6.73%;2014年,两指标的地区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56、14.455,均P<0.05).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与各保健服务指标之间均存在强的负相关(|rs|值为0.776~0.996,均P≤0.001),其中两项死亡率均与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的相关性最大.结论 2014年,我国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以及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仍存在地区差异,尚需进一步改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998—2017年我国孕期妇女产前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变化的趋势,为我国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1998—2017年间主流数据库中采用SCL - 90量表为研究工具的125篇文献提供的数据,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30 410名孕妇的产前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这2个因子外,SCL - 90其余7个因子均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孕妇产前心理问题得分大概下降0.44~0.97个标准差。(2)孕妇生产死亡率与SCL - 90的5个因子均值呈显著正相关,妇幼保健院/所/站的增长个数与SCL - 90的7个因子均值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 1998—2017年间我国孕妇产前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向好,从宏观角度而言这可能与孕死率的降低以及妇幼机构数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provide a model-based method of estimating maternal mort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and illustrate its use in estimating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MMrates) and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s (MMRs) in all 64 districts of Bangladesh.

Methods

Knowing that mortality is more pronounced among the poorer segments of a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in areas with poor availa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maternal care, we used an empirical Bayesian prediction method to estimate maternal mortality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ch factors.

Findings

MMRs varied significantly by district in Bangladesh, from 158 maternal deaths per 100 000 live births at Dhaka district to 782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regions. Maternal mortality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which are known to be culturally conservative and to have poo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clusion

Bangladesh has made noteworthy strides in reducing maternal mortality since 1990, even though the utilization of skilled birth attendants has increased very little. However, several areas still show alarmingly high maternal mortality figures and need to be prioritized and targeted by health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make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描述中国2000-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孕产期保健措施间的关系,为改善孕产妇死亡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数列法描述2000-2015年中国孕产期保健状况的变化趋势,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孕产妇死亡率与孕产期保健措施的关系。结果2000-201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各项孕产妇保健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危产妇比重增长相对较快。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与各项孕产期保健措施均呈负相关,其中高危产妇比重与孕产妇死亡率关系最密切。结论中国孕产妇死亡状况已明显改善,有关部门应致力于各项孕产期保健措施的均衡发展,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2007—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新疆2007—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因和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进行描述,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产妇死亡率与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相关性,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影响因素。 结果 新疆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73.7/10万下降到2018年26.8/10万,年均下降率8.78%。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孕产妇死亡率与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呈负相关,前三位分别为住院分娩率(r=-0.945, P<0.001),产前检查率(r=-0.933, P<0.001),产后访视率(r=-0.901, P<0.001)。住院分娩率是孕产妇死亡率最大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产前检查率。 结论 新疆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提高产科系统管理服务质量,加强孕产妇高危预警和分级管理,提高基层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影响妇幼卫生服务提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项目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妇幼卫生服务提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终期评估,统计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将原始资料经过处理,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8个指标中提取了6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9.66%.影响妇幼卫生服务提供的因素主要有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卫技人员占全院人数的比例等.结论:运用主成分分析,可综合反映影响妇幼卫生服务提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Reducing maternal mortality if one of the primary goals of safe mother hood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aternal mortality is not, however, a feasible outcome indicator with which to judge the success of these programmes. This is due to an unfortunate combination of obstacles to measurement--some general to assessing the mortality impact of health programmes and some peculiar to estimating maternal mortality. There is a need to promote alternative views and measures of programme success, and alternative uses for information on maternal deaths.  相似文献   

20.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is a highly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the health level of both women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a given geographical area. There is extensive variability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ates are high in underdeveloped or developing areas, as in Brazil. Health authoriti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have launched programs aimed at reducing maternal deaths and have thus needed to estimate the actual rates to allow for a proper assessment and to control the programs' progres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the real values of these measures, mainly because of incomplete data.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some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ies for estimating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and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limits and biases of these methods. Based on the Brazilian case, the article also recommends an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and coverage of the Civil Registry, the official source of data on births and dea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