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急性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36例脑出血及38例脑梗塞患血液流学变的改变与5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两组患者的10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血粘度增高主要在于红细胞压积高;脑梗塞者则主要为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粘附性增高,作者认为在血液流变学疗法中,脑出血以降低血球压积为主,脑梗塞则主要是降低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变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85例急性脑血管病变(脑梗塞38例、脑出血47例)发病24h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与2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说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粘度增高是脑梗塞发病机理之一。而脑出血组的全血粘度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也提示脑梗塞与脑出血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可作为进一步研讨急性脑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舒瑞源  李昆  郭鑫  白小红 《四川医学》2013,(12):1910-1912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微血管学相关指标改变.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检测其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指标、ET及SOD等指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液流变学4项指标,脑出血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脑梗塞死组3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脑出血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和SOD均低于对照组,而ET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微血管学指标有明显改变,血液有流变性障碍.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脑出血155例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55例病人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在脑梗塞、脑出血病人中较明显和年龄也有关。临床可通过血流变学检查作为预测脑出血,脑梗塞发病率危险程序及预防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对脑出血与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出血与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规律,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观测84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 脑出血组红细胞压积高于脑梗塞组(P〈0.01);脑梗塞组纤维蛋白及血小板粘附率高于脑出血组(P〈0.01)。结论 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发迹主要是红细胞压积增高;冢了梗塞患者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粘附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以指导临床对活血化瘀药的应用。方法同期观察脑出血和脑梗塞住院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在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聚集功能较脑梗塞组减弱,可能与渗透压、代谢状况的变化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任爱琨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24-1725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变化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54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患者的全血粘度(高切粘度、中切粘度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全血粘度(高切粘度、中切粘度和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但两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黏滞血症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血脂与高凝、高粘度血症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8.
应用普恩复治疗50例脑梗塞患者,观察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48%,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比、纤维蛋白原、血沉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仅红细胞压积比及血沉明显降低(P<0.05)。提示:普恩复治疗脑梗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葛根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偏瘫肢体肌力恢复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70例老年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4d后观察用药前后病情变化,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68.6%(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对老年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偏瘫肢体肌力的恢复有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88例符合标准的病人,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按出血量、有无合并脑梗塞、有无合并高血压、病情等分组分析。结果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低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正常值。纤维蛋白原指标在病程长、合并脑梗塞、病情轻时偏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全血还原粘度在出血量少组偏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在合并高血压病组偏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病程、病情、出血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辅助治疗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改善(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疏血通与其他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国内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献,并运用Meta分析对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估计。[结果]疏血通的临床疗效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着明显优于后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疏血通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全血低切黏度比较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疏血通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是确切,较其他常用的药物疗效更明确。  相似文献   

13.
报道脑细胞活性因子(CCAF)治疗84例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脑活素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CCAF治疗组84例(脑出血34例,脑梗塞50例);脑活素治疗组44例(脑出血17例,脑梗塞27例);对照组50例(脑出血22例,脑梗塞28例)。CCAF和脑活素治疗组的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显示CCAF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76%,高于脑活素治疗组的60.30%(P<0.05),更优于对照组的55.35%(P<0.01)。CCAF使用过程中未见副作用和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疏血通与其他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国内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献,并运用Meta分析对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估计。[结果]疏血通的临床疗效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着明显优于后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疏血通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全血低切黏度比较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疏血通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是确切,较其他常用的药物疗效更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 ,以探讨NPY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 10 0例 ,非高血压脑梗死 42例 ,合并高血压脑出血 40例 ,非高血压脑出血 10例及正常健康人 3 0例血浆NPY含量。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Y明显升高 ,P <0 0 5 ;合并高血压脑梗死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相比 ,前者NPY明显升高 ,P <0 0 5 ;合并高血压脑出血与非高血压脑出血相比 ,前者NPY升高不明显 ,P >0 0 5。结论 :NPY与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急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80例,急性脑梗塞组100例,空腹防凝血、锥板式旋转粘度计测定.结果急性脑梗塞组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增高.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液多具有粘、浓、聚的表现,该项检查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日1次;对照组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日1次。均以14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非常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予脉络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疗程为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变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丁咯地尔合丹参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与丹参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 1 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75例 ,对照组 68例 ,治疗组用丁咯地尔 1 5 0 mg,每日 1次静滴 ,丹参针 30 ml,每日 1次静滴 ;对照组用丹参针 30 ml,每日 1次静滴 ,连用 1 4天。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2周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 P<0 .0 1和 P<0 .0 5 ) ,两组血液粘稠度均低于治疗前 ( P<0 .0 1 ) ,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P<0 .0 1 )。结论 :丁咯地尔合丹参治疗脑梗死显示良好疗效 ,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脑保护剂等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血液流变指标也有改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0%,对照组为6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对临床脑梗死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